三種整死另一半的育兒隊友,令人心累
婚姻與家庭的難題,隨著社會發展,有些地方進步了,有些地方卻始終每況愈下。育兒路上整死隊友的行為,也歷經了許多變化。
常見的育兒豬隊友,有以下幾種:
1.喪偶式育兒:在家不在家,有他沒他都沒差
有些人當了爸媽,好像給錢就完事了。照顧孩子穿衣服、吃飯、睡覺,等等需要親力親為的事情,他們一概不管,好像只要花了錢,伴侶就應該拿錢辦事,乖乖扮演孩子的褓母。但現代小家庭多是雙薪家庭,夫妻兩人都有工作。大家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照顧孩子,卻不見公平。一個人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另外一個人為了孩子,只得繼續壓榨自己的心力。
喪偶式育兒便是如此,明明孩子雙親俱在,不負責任的那一方形同離世,彷佛三人組成的家庭,實際上是一個單親家庭。
2.詐屍式育兒:平常癱瘓,有事跳腳
和喪偶式育兒相比,詐屍式育兒讓人想起唐代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薛平貴出外打仗,留下妻子王寶釧一人在家,苦守寒窯十八年。有些爸爸不照顧孩子,妻子早已不抱希望,可是有天當爸的不知哪根筋不對,突然開始介入對於孩子的管教。就像薛平貴,當王寶釧漸漸習慣老公不在的日子,結果有天老公不聲不響的回來了,還想指點她的生活。
詐屍式育兒便是如此,有些人平常對孩子不聞不問,其實另一半自己苦雖苦,時間長了也能摸索出一套照顧孩子,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孩子也漸漸習慣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成長方式。畢竟當孩子學習的標準只有一套,他只需要適應這一套。再難,一般人在3-6個月左右的適應期,心理都能接受現實。
此外,詐屍式育兒不只是家裡平常不管孩子的人,突然管起孩子。有時是父母雙方同時進行詐屍式育兒。
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並不罕見,有些孩子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工作,一年一兩次回家時間長一點,因為長年不在家,跟孩子也不親,管起孩子,讓孩子有很大的反感。還有些父母早早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孩子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基本是一個人在校獨立生活,他早已發展出一套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
可能某個寒假或暑假,孩子在家待的時間長一些,有些父母就忍不住要對孩子吃飯、睡覺、讀書等等各種生活事項,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想要改變孩子。這都會帶給孩子莫大的不適感。畢竟對這些孩子而言,某些家長平常死透就算了,偏偏老愛突如其來的詐屍一下。詐屍之後也不是從此活過來。過段時間,這些父母又躺了下去,對孩子不聞不問。
在這種氛圍下,要求孩子要跟自己親近,要孩子順從自己,其實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暴力。
3.補刀式育兒:什麼都看不慣,什麼都不幹
有些人在家,面對另一半和孩子,該親力親為的活兒基本不幹,但也不會突然一時興起,挑活來幹。有些人喜歡補刀,好像他的工作就是家裡的監察員,問題他也沒有什麼育兒方面的專業,大多是看了幾篇文章,就以為自己是專家,對家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指手畫腳。
偏偏指手畫腳又只是理論派,不是行動派。看到不順眼的,在旁邊批評指教,冷嘲熱諷。要他自己上,整個人又縮了回去,剛放下的pad又拿起來了。
這種補刀式育兒,特別讓人心寒。就像一個人已經很努力了,旁邊最親近的戰友卻拼命扯後腿,潑冷水。好像所有對家庭的付出,反成了一場錯誤。
(延伸閱讀:是豬隊友還是神隊友?從「說走就走」這點就能看出來!)
有些人結了婚,卻沒有準備好參與家庭生活
存在心理治療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認為,如果我們想要實現我們自己,活出我們自己,我們不只要探尋自我,還要參與進其他人的生活之中。這種參與有風險,因為當我們參與進他人的生活,我們可能離自己的中心更遠,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影響,甚至受傷害。
如果我們不願意走出這一步,我們可以避免受傷,但我們將永遠不可能認清字我的面目,遑論如出自我。
人就是如此矛盾,在開展自我,參與他人生活,影響他人與受他人影響的拉扯之中一步步成長。
換句話說,某些人雖然結了婚,但他們並未真正準備好參與到他人的生活之中,同時抗拒他人進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他們通過保持自己「獨身」的狀態,來保護自我不受他人影響和傷害。這是一種過度自我保護,甚至形似被害妄想的狀態。
別以為拿錢回家很了不起,相反地給錢了事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在喪偶式育兒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絕對的「他者」。
一位家庭成員將自己和家人隔離,他是整個家庭的局外人。
別以為拿錢回家很了不起,這就和某些人捐款的道理一樣,「我都給錢了,剩下的事情與我無關」。實際上,這些捐款的人通過捐款,撇清了自己和需要幫助的人之間,建立真實連結的機會。給錢並不是一種參與,因為給錢無法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愛與信任。相反地,給錢了事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至於詐屍式育兒,這些人同樣欠缺參與生活的勇氣。他們並沒有敞開自己,讓其他家庭成員走進來。他只願意走進他人的生活,施加干預,然後自己想離開的時候,拍拍屁股就走。他們對於家庭的概念是幼稚的,內心就像一位長不大的孩子。好像不管幹了什麼事,都有一位母親會收拾。
(延伸閱讀:大A與藍白拖的婚姻告白:關卡都是錢!只有你有才華?我就必須帶小孩、撿你的牙線棒!)
沒人可以空氣育兒,必須親自下場
補刀式育兒,同樣是一種過度自我保護的狀態。他們必須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就像一隻習慣待在高處的貓,必須俯視他人,他才有安全感。
問題是,這種安全感是虛幻的,因為批評能帶來一種「我很行,你不行」,居高臨下的自我價值感。然而,這種批評無法增進與伴侶之間的溝通,換言之,對夫妻雙方的關係沒有增進。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到底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和伴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沒有人可以空氣育兒,育兒總是需要通過某個人親自下場。
喪偶、詐屍或補刀,都是把育兒看得比伴侶更重要,沒把伴侶當人看,而是當成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這就好像一個人的馬桶壞了,但他不願跟工人接觸,也不願意自己幹,卻期盼馬桶自己修好。
提醒伴侶不負責任的風險:失去愛
喪偶、詐屍或補刀式育兒,背後呈現出的是一個人的自我狀態。當一個人的自我處在「過度保護」、「關閉連結」和「拒絕成長」的心理狀態,育兒就成為家中其他成員的苦差事。然而,這分苦差事原本不苦,因為照顧孩子的大小麻煩,那其實是我們體驗與孩子之間親密互動,和孩子建立深厚親情的唯一方式。
如果我們的伴侶不願肩負起責任,我們必須提醒他不負責任將帶來的風險。
這個風險就是失去伴侶的愛,失去孩子的愛,甚至某天被這個家驅逐。當某些人捨棄了對孩子的照顧,表面上他好像得利,他避開了柴米油鹽醋的家庭俗務。 實際上,這些人的損失是巨大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參與到家庭裡,真正成為孩子愛和信任的對象,他們只是孩子長大之後,偶爾想起的回憶,甚至是不願想起的陌生人。
(推薦閱讀:想當神隊友?新手爸爸也有產後憂鬱症,一旦有症狀也要多尋求諮詢協助!)
(推薦閱讀:兩種陪產爸爸連醫師碰到都笑場!從頭到尾閉眼、相機對準天花板,爸爸說:陪產比生產更恐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