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是以一身低調的黑現身。
總統蔡英文、前新北市長朱立倫、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高雄市長韓國瑜都曾上過他的YouTube頻道;台北市政府也與他的團隊合作,以市政報告為題,2017年推出線上遊戲「奔跑吧!台北」,5天內點擊人次超過60萬。
他是張志祺,也是YouTuber志祺七七。投身社會議題推廣的他,選了一條跟家族成員截然不同的路走。
張志祺來自書香世家。祖父母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在教育不普及、資源缺乏的那個年代,就已出國念書;父親與四個兄弟都具博士學位。
身為家族同輩最年幼的成員,張志祺念小學時,哥哥姊姊都是大學生了。他在耳濡目染下,自然把念好書、出國留學視為當然。
當班長拿下無數班際活動冠軍,成績卻吊車尾
高中生活是張志祺第一個轉捩點。國小、國中成績都維持前段的他,並非以高分進入新竹中學,「你知道沒有好好讀書,就會被(成績好的人)狂碾壓,從班級活動得到成就感,對我來說比較簡單。」
張志祺當了3年班長,帶領班上參加各式競賽,「幾乎把竹中所有能拿的冠軍都拿完了,」他細數,無論軍歌比賽、英語歌唱比賽、趣味競賽或教室布置,他總是先想好策略,降低同學的機會成本、提升參與意願。
比如教室布置先擬好設計架構;歌唱比賽,則是排妥練習時間。由於是團體競賽,他不要求每個人實力堅強,只要整體平均值高過其他人,贏面自然就大。
太專注社團活動、班際競賽的結果,是張志祺無暇顧及課業。高二下學期的一次段考,他是班上41名,名列倒數第3,平均分數只有40分,打破自己過去最差紀錄。
看著兒子如此熱衷課外活動,曾在美國德州理工大學任教的父親,有天找張志祺深談。父親告訴他,要他好好念書,不是為了將來有所成就,而是能到頂尖大學認識更優秀的人。
認同父親建議的張志祺,重拾課本,隔一次段考進步30名。一年後,考上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
他的志願卡依分數排序,只填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的三個科系——建築、工業設計與都市計劃。
「當時也不是真的對設計感興趣,」張志祺直言,台灣的教育體制沒有讓學生探索興趣的空間,但高中生免不了互相比較,「我真的什麼都沒興趣,但沒興趣講起來好像超廢、超羞恥,」他只好說服自己「喜歡」設計。
選擇設計科系,一是他了解自己的成績,與台清交等校仍有距離;二是他高中當過吉他社美宣、參與過教室布置,對他而言,「設計是個比較好被標籤化,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的關鍵。」
什麼都沒興趣,直到發現自己對社會一知半解
一路讀到大三,那一年轟動一時的「文林苑都更案」,是張志祺人生另一處轉折的起點。
當時他正修習都市更新課程,做了些研究,在網路上發表一篇長文,試圖從建商、政府與王家三方當事人的關係,分析事件脈絡。但文章觀點不夠完整,批評排山倒海而來,連熟識的教授、學長姐都表達質疑。
「壓力很大,但我一直不想輸,」這次事件讓張志祺意識到,在學校學了這麼多知識,卻對社會正發生的事一知半解,促使他決定,更積極關心這起都更案,不斷在文章內更新事件進展,也開始接觸社會議題。
2014年3月,太陽花運動發生,背後彰顯的世代價值觀差異、溝通問題,影響層面更甚文林苑事件。
有了大三的經驗,他希望讓更多人在大學時期就能認識公共議題,便與伙伴共同成立Info2Act(從資訊到行動,Information to Action),針對亞斯伯格症、伊波拉病毒等熱門議題推出懶人包,分享次數皆破萬。
但想要改變社會,光有理想並不夠。「要讓社會回饋能長期、持續走下去,就需要商業的支持,讓主流的人認可我做這件事,」因為抱此想法,2015年4月,張志祺與好友王成祥創辦資訊設計公司「簡訊設計」,口號是「一邊賺錢、一邊改造社會」。
成立4年多,當初僅有4人的團隊,如今員工已有40餘人,陸續增加了動畫、網頁設計、行銷與課程等部門。
雖然不太愛嘗試陌生食物,「去日本玩就是吃連鎖店,」但張志祺在創業之路上,卻保持開放、願意挑戰新事物,目前已從原本的設計、行銷,擴展到YouTube與課程。(吳宙棋攝)
今年3月,為了慶祝台北捷運第100億搭乘人次,臉書上出現五條捷運路線的擬人化個人帳號,引起「捷運之亂」的幕後推手就是簡訊設計。
介入一件事,讓我的人生也變好
在商業上,張志祺對於探尋全新的可能性保持開放,也是創業以來能持續成長的關鍵。但他話鋒一轉,卻說起對食物的接受範圍很小,不吃海鮮、沙拉,「去日本玩就是吃連鎖店,完全不會想嘗試新東西。」
他不嘗試不熟悉的食物,卻熱衷挑戰新的事物。
去年6月,張志祺與旗下品牌「圖文不符」,開設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同時成立新公司知足文化專責頻道事宜,由他擔任YouTuber,每天晚上7點推出一支分析時事議題的7分鐘影片。近期熱議的香港反送中、南方澳斷橋、高鐵南延屏東案都是主題。
頻道上線1個月,訂閱人數即破1萬;截至今年10月底,已到34.8萬,「原本預估今年底才會到25萬,如今已經做到單月(盈虧)打平,」他對目前成績還算滿意。
他會投入YouTube經營,是想以錄影方式減少懶人包的設計時間,快速回應時事,降低理解門檻,將影響力擴及更年輕的族群。
讓張志祺印象很深的是,有次碰到在念小五的姪女,她問張志祺是不是在當YouTuber,「她說老師都會放給她們看。」連父親好友、國內半導體界一位大老,也寫信給他的父親,「志祺做這個很好看,我現在每天都會看他。」
每支影片的主題各異,但張志祺力求達到「多元、發聲與真實」,確保盡可能包含不同立場的說法、提供正確資訊,並協助社會失聲者說出他們的想法。
「當然我們每個議題都是有立場的,」張志祺並不否認,他最終仍希望,若觀眾跟隨影片脈絡思考,「會想更理解我們一點點,選擇我們,但是立場不同也很好。」
在他眼中,要做到有效的議題溝通,是具備理解並跟不同立場溝通的能力,或是尋求一個可能的解套、達到共識的能力。
問張志祺為何對社會議題推廣如此不遺餘力,「我喜歡介入一件事。一件事如果現在很爛,當我介入就能讓這件事改變,我其實可以去做,」他告訴《天下》記者。
他很早就發現,介入可以帶來改變。張志祺在念大學時,系上沒有開設電腦繪圖課程,但這又是少不了的技能,他便利用時間到校外上課,再回系上教同學、學弟妹。教了兩三年,這門課竟成為系學會傳統,由學術部接手。
從大學時期的小教室,到日後創辦Info2Act、簡訊設計到志祺七七,張志祺知道,這些都只是觸媒,一旦有人做了,就能促成許多事發生,「會讓我的人生也變得比較好一點點,」他說。(責任編輯:曹凱婷)
【延伸閱讀】
余苑綺常吃蔬果愛運動仍罹癌 發生率第一的大腸直腸癌該如何預防?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84期《打造退休金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