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做到這3點,讓孩子聽話一點也不難!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1年10月15日15:23 • 發布於 2021年10月15日00:00
做到這3點,讓孩子聽話一點也不難!
做到這3點,讓孩子聽話一點也不難!

 

為何爸媽總覺得孩子不聽話?對於剛出生的寶寶,爸媽只要搞定他的吃喝拉撒睡就好。除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外,寶寶的其他事情都得聽從爸媽,爸媽要寶寶躺著在床上,或是要寶寶多穿一件衣服…等,寶寶只能照做,大多都不會有什麼意見,任由爸媽擺佈。
到了1.5~2歲,孩子開始會講話,也有自己的想法,爸媽要他穿鞋,他說不要;爸媽要他吃蔬菜,他也不想。原本百依百順的乖寶寶,突然意見變得很多,然而,這時候凡事還是都得依賴爸媽的孩子,不僅上幼兒園要爸媽帶他去,爸媽外門時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但大人也有自己的行程要趕,趕來趕去的結果就是「你不要哪麼多意見,趕緊穿!趕快吃!」希望孩子照著大人的安排進行,若中間有些插曲,大人就會覺得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
隨著年紀成長,孩子意見更多,尤其是在3~5歲階段的孩子出現各式情緒,卻不知道如何宣洩其感受或壓力,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哭鬧」。而且,有時候還不是在事情發生的當下發作,而是事後才突然上演一場嚎啕大哭的戲碼。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指出,孩子可能在幼兒園裡受到一些委屈,回家後因為一點小事情而觸發情緒,小則哭、大則鬧,爸媽不懂孩子為何會變成如此?當孩子開始出現許多情緒,爸媽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
從一開始聽不懂孩子的話,到了開始有許多意見,以及後來許多情緒釋放,變成無理取鬧,每個階段都有爸媽覺得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在規範之內,提供有界線的自由

在爸媽希望、要求孩子聽話之前,澤爸想要請爸媽先思考的是「為什麼一定要孩子乖乖聽話?」其實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往往都具有許多不一樣的想法;從爸媽的眼光來看,或許這些人從小就非常不聽話,也很不乖!
但畢竟孩子是尚未成熟的個體,還是需要爸媽的引導及教導,所以,澤爸認為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但爸媽必須給予孩子「有界線的自由」。這界線是隨著年齡而有所調整,當孩子還小時,界線較狹小,當孩子逐漸成長,界線也應該放寬。

觸碰界線,非得聽話不可

當孩子觸碰爸媽規範的界線,孩子別無選擇一定得聽話,但並非只要聽話卻不告訴孩子其中原因。澤爸以孩子出手打人為例來說明,當孩子一出手,爸媽應該立刻向前阻止,利用抓住孩子手的這個動作,讓孩子知道「不可以!」而不是像有些爸媽只會拼命地在孩子背後喊著「不要打!不要打!」有時候,孩子專注於當下事情,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單一,雖然可能聽到爸媽的聲音卻沒有聽進去,當作是耳邊風,然後,爸媽就會更加生氣地責罵孩子「我已經喊這麼久了,為什麼你沒有聽到!」抓住孩子的手之後,孩子一定會看著爸媽,此時爸媽再以嚴肅表情及語氣告訴他「不可以打人!」孩子就會知道不能出現打人的動作。接下來,爸媽就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打人,並請孩子務必遵守此規範,也就是所謂的要聽話。
面對2~3歲孩子,爸媽應該使用孩子可以聽得懂的方式、表情及語氣來告訴孩子哪些事就是不可以。到了4~5歲,孩子逐漸可以聽得懂爸媽的言語,爸媽可以反問孩子為什麼你要那樣做,以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再跟孩子說明爸媽為什麼阻止他,而且讓孩子知道當爸媽覺得這件事情不可以做的時候,就一定要乖乖聽話。澤爸提醒爸媽,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一聽完爸媽的道理,就會認同並執行,爸媽得抱持著「溫柔的堅持」堅持要孩子做的事情。
孩子不聽話、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事情是非得聽得爸媽的話不可。澤爸分享他們夫妻倆的教養原則,只要孩子的情緒快要失控、或是關乎自身安全以及可能影響他人等情況,就會立刻向前安撫與介入。原因在於當孩子情緒失控,可能就會暴躁大哭、亂丟東西,影響到他人,甚至是失控打人。

夫妻討論溝通規範的界線

每個爸媽來自於不同家庭背景,一定會有屬於爸媽的想法,因此設立出來的規範與界線也不同。再加上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發展,這些規範沒有一定的標準,但爸媽一定要先溝通討論,否則夫妻倆光是因為教養問題就會吵個不同,若此時加上長輩的介入就會更複雜。

情形1、父母為主要照顧者

至於這個框框範圍是否需要與長輩討論?澤爸認為,只要夫妻倆自己好好討論就可以了。不過,若是長輩頻頻想要介入管教該怎麼辦呢?爸媽可以根據孩子平常由誰照顧來區分成兩種情形。若孩子大多由爸媽來帶,長輩是非主要照顧者,澤爸建議自己的爸媽自己溝通,也就是老公的爸媽有意見,就請老公回去溝通,然而重點在於溝通,而非指責,「媽~妳不要這樣子對孩子!」「妳這樣子不對啦~妳那個時代已經過了!」這時候,爸比的意思就是你錯我對,那麼長輩一定就會回說「我就是這樣照顧你長大的,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為什麼現在就不行?」因而開啟一段爭執。所以,澤爸建議爸媽先感謝長輩疼愛孫子的心,再說明想要那樣做的原因,並懇求長輩給予主要照顧者教養的空間。

情形2、長輩為主要照顧者

若家中長輩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澤爸認為就只能夠做多少算多少了,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因為長輩才是照顧者,若是爸媽涉入太多,可能就會被回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顧的回應,而且其實長輩年紀大了,體力不如年輕人,若是非得按照爸媽的方式來照顧孩子,對於長輩來說可能真的會蠻辛苦的。像是爸媽要求孩子30分鐘之內一定要把飯吃光,但偏偏孩子就是拖拖拉拉,於是長輩就要一邊盡力完成爸媽的要求,另一邊說服孩子趕快吃飯,變成夾在中間的夾心餅乾了。
而且,澤爸認為爸媽可以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堅持執行規矩即可。或許一開始孩子會抗拒兩套教養標準,「在阿公阿嬤家,我可以吃糖果,為什麼在我們家就不能吃?」有些爸媽很擔心,以為孩子小時候沒有規矩,等到長大整個人就會毀了。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即便年紀再小的孩子能夠知道爸媽、阿公阿嬤還是其它人的區別,就像是爸媽自己面對不同人(如:家人、同事),一定會有不同的對應方式,孩子也是如此。

3、4歲後,讓孩子瞭解道理

當孩子滿3、4歲後,爸媽就應該讓孩子瞭解道理,像糖果餅乾、含糖飲料等不應該經常食用的垃圾食物,爸媽不要責怪長輩為何總是要買給孫子吃,而應該轉向與孩子說明原因,並要求孩子自己拒絕長輩,「不行!媽咪說我不能喝」即便面對長輩的誘惑,孩子還是能夠堅持,而不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為什麼你要把糖果給我孩子?」只會責怪別人,卻忘了伸手拿糖果的人是你的孩子!這也是現在社會上時常出現的青少年吸毒案例,大多數爸媽都把矛頭指向藥頭,為何販賣毒品,而忽略了卻為何自己孩子有吸食毒品的需求!重點是孩子自己本身有意願

 

教養
教養

面對孩子不聽話,爸媽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不聽話時,爸媽可以想想為何孩子會這樣做?澤爸表示,並非一定要遵循著爸媽方式做事才一定是對的,應當保有孩子的自我意識。如果爸媽能夠暸解孩子的想法與要求,再從規範之中思考是否能夠達到雙贏的模式。而此時若孩子有些負面情緒,應該先安撫他的情緒,且爸媽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抓狂,先穩定住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再說。

像是澤爸家的規定是最多一天只能觀看一小時的電視節目,而且中間廣告時間一定要讓眼睛休息一下,但看了半小時的卡通後,兒子很常會跟澤爸說,還想要再看,因為節目還沒播完,此時把電視關掉,兒子就會吵著要看。此時,澤爸想想兒子不聽話的原因為何?因為電視節目還沒有播完,他想要看完卡通,而澤爸關掉電視則是希望保護兒子的視力。澤爸動動腦想想是否有方法能夠同時符合父子的需求呢?於是,澤爸讓兒子再看10分鐘的卡通,但是在廣告時間,無論是看向遠處或是閉上眼睛,眼睛一定要休息。這類情境或許適用於4、5歲的孩子,才能夠協調溝通。但若是孩子年紀還小,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呢?

第一招、給予緩衝時間

孩子的專注力通常只能在於當下,而且很難快速地轉換,孩子沒辦法像大人一樣,正在處理這件事情,突然間想到另一件事,便把手邊事情停下來去忙另一件事,如此輕易地轉換注意力。爸媽做個小實驗就可知道,先拿一些積木給孩子玩耍,過了幾分鐘,正當他玩得開心之際,跟他說我們要走了,孩子絕對不可能立即放手,即便爸媽在一旁不斷地跟他說,「我們要走囉,趕快穿衣服」孩子可能會假裝沒聽到不理你或是一直說我還要玩。

澤爸建議爸媽應該給予孩子一些緩衝時間,可能是再5分鐘,過程之中要不斷提醒孩子,還有4分鐘、2分鐘、1分鐘以及最後10秒倒數,孩子可能還沒有轉換完成,因而要求再玩一下,爸媽可以再讓孩子玩一分鐘。隨著逐漸遞減的時間倒數,孩子可以自己換檔完成。如果孩子看不懂時間,或是還沒有時間概念,也可以利用一首歌的時間來倒數,像是播放孩子平常喜歡的歌曲,告訴孩子這首歌唱完我們就要走了。

第二招、把命令變好玩

爸媽若是單純以命令口吻要求孩子做某些事,孩子可能興趣缺缺,但只要跟孩子說一句神奇咒語──「我們來比賽!」即便孩子沉迷於積木玩具之中,還不想要出門,爸媽跟孩子說「我們來比賽,看誰最快穿好鞋子跑到大門!」或許孩子可能還討價還價地說「我還要玩積木!」但當爸媽說了「預備~起!」之後,孩子絕對跑得比你還快,急忙地丟下手中的積木,衝到玄關趕緊穿鞋了。還有,希望孩子洗澡,改成跟孩子說「我們去玩泡泡」或是「玩水」換個說法,把命令變好玩,就會讓溝通變得十分順暢!

第三招、提供選擇項目

爸媽跟孩子希望選雙鞋子穿,才能趕緊出門去,但無論是紅鞋還是藍鞋,什麼鞋子都不要,孩子都回答不要,搞得爸媽都要抓狂了!但其實只要換個方式給予孩子選項──你要穿紅色鞋子還是藍色鞋子?孩子無法跳出爸媽的選擇框框,就會依照爸媽提供的選項來選擇,選擇完了還會很開心地覺得自己做了決定,其實孩子還沒有意會到這些都是爸媽給予他的框框。或是當孩子不想洗澡,爸媽除了跟孩子說我們去玩泡泡之外,也可以詢問孩子,你要自己走進去洗還是爸比抱你去洗?爸媽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情隱埋在選項之中,讓孩子不知不覺從中做出選擇。
面對個性不同、身處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孩子,爸媽一定得使用不同方法,不可能一招行遍天下,學齡前如此,之後孩子進入小學或是青春期也是如此,身為爸媽就得因應孩子的發展來見招拆招!

 

5種常見NG溝通,怎麼做才比較好?

想要孩子乖乖聽話,親子之間的良好溝通是最重要的管道!然而,爸媽卻時常出現NG的溝通方式,不僅讓孩子聽不懂爸媽的意思,還可能誤以為爸媽不愛他,進而否定自己。究竟爸媽時常出現哪些NG的溝通方式?怎麼做才比較好呢?

NG溝通1、批評否定

「吃頓飯都不能專心,你好不聽話!」
「玩具玩完到處亂丟,你好髒喔!」

吃個飯東摸西摸不專心、玩具玩完沒收拾就跑走,這是許多家庭裡常見的情況,然而,奇怪的是,爸媽明明是希望孩子可以專心吃完飯、玩具好好收拾,卻習慣使用負面言語「不專心」、「不聽話」、「你好髒」來責罵孩子,以為使用批評否定的話語,就可以導正孩子的行為?!

雖然爸媽針對孩子的某些事件進行批評,但孩子往往沒有聽懂爸媽的意思,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是個不專心的小孩」、「我是不聽話的孩子」、「我是好髒」等負面思維身地烙印在心裡。久了之後,孩子開始認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於是幫自己貼上負面標籤,變得沒有自信,也充滿挫折感。

應該這樣做→正面表述

「請你吃完飯,再離開椅子!」
「出門前,請把玩具收拾好!」

身為爸媽不需要批評否定孩子,應該要做的是直接以正向表述方式告訴他我們想要他做的事情。而且,當孩子確實完成這些事情之後,再給予口頭讚美「你好棒」、「你好乖」,讓孩子感受到肯定與稱讚,相信孩子下一次也會努力做到爸媽想要他做的。

NG溝通2、獨斷命令

「不要問為什麼,穿上外套就對了!」
「叫你去穿鞋子,你就是要立刻去!」
「你只要做就對了,因為我是你爸!」

當爸媽不說原因,也不講道理,一昧的獨斷命令,只會讓孩子滿頭問號,但因為無法抵抗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聽從,等到孩子逐漸長大,發現原來不聽爸媽的話也不會怎麼樣,因而背著爸媽偷偷地做某些他禁止的事,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形成表面上的聽話。

另一方面,若爸媽總是單純下達命令,孩子有可能就只會盲從,而不會自己動腦思考。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主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我們也希望培養孩子成為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聽爸媽的準沒錯。澤爸指出,許多人都缺乏思考,小在家裡聽爸媽、到了學校聽老師、上班之後聽主管,你說什麼,我就做什麼,一旦做錯了,就只會責怪他人,東怪西怪,都是你叫我做的,但卻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拒絕說不。

應該這樣做→給予選擇

「外套要穿上還是放在包包裡?覺得會冷就要穿上外套!」
「我們十點要出門,在那之前要穿好鞋子準備出發喔!」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萌芽的當下,不應該使用獨斷方式逼迫及命令孩子。然而,孩子是個尚未成熟的個體,需要爸媽的引導與教導。身為爸媽應該順應著孩子的年齡,給予應有的選擇框架,更重要的是,在選擇後面加上條件與限制。隨著孩子逐漸懂事,再慢慢地把框架擴大或拿掉,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成為真正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

澤爸再以孩子想要吃糖果這件事舉例說明,當孩子跟爸媽討糖果吃時,爸媽先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吃糖果的原因(如:因為午餐還沒吃),若孩子仍堅持想要吃,爸媽可以在規範內給予孩子選擇,像是現在先舔一口,然後要把午餐吃完,才可以吃糖果;或是吃完午餐,再一口氣吃光糖果。兩個選項的最終結果都是能夠吃得糖果,只是先後順序不同,讓孩子自己選擇。孩子並非一定得照著爸媽的方式做,而是應該想一想爸媽和孩子的目的之間是否有選擇題的作法提供給孩子選擇。

當孩子逐漸長大懂事,可以告訴他爸媽要的是什麼,像是希望他吃得有飽足感又營養均衡,如果只吃糖果、麵包或水果很容易就餓了,「你自己說怎麼辦?」「你覺得可以怎麼做?」把選擇題丟給孩子讓孩子思考,越大的孩子就應該讓他動動腦,尤其是之後進入小學階段,而不是爸媽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單純聽話而已。
 

NG溝通3、威脅恐嚇

「你敢再丟一次,試試看!」
「你還不聽話,小心我揍你!」
「你再哭,警察會來抓你喔!」
面對孩子不聽話時,使用威脅恐嚇的方式,或許可能快速獲得成效,以達到爸媽希望的目的,但這種以害怕恐懼的情緒來控制孩子的溝通,長期下來會容易讓孩子產生畏懼與退縮的個性,凡事都變得裹足不前,不斷地看爸媽眼色做事,或者是等孩子發現爸媽不會把他丟掉、警察也不會抓他之後,孩子就知道爸媽只是說說而已,誠信也就蕩然無存了!
應該這樣做→告知後果

「不可以丟東西,這樣那個玩具會壞掉,你就不能玩了!」
「卡通快要演了,再不回家就看不到了喔!」
「你一直哭,我聽不懂你說什麼,我就沒有辦法幫你喔!」
爸媽應該做的是,直接告訴孩子,事件當下所料想到的後果,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以及做決定的選擇,而且要堅持讓孩子面對下過決定的後果,如果打翻了碗,就要讓孩子擦拭乾淨;還不願意回家,就讓面對孩子看不到卡通的結果,即便孩子心有不甘而大哭大鬧,哭完了,孩子就會學到了,讓孩子學習思考、決定以及面對結果,雖然需要花的時間和耐心比威脅恐嚇來得久,但相信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更有幫助的。
澤爸再以孩子為了玩玩具而不想洗澡這件事舉例說明,假如每天行程是玩玩具→洗澡→睡前說故事時間,但早就到了洗澡時間,孩子卻放不下手上的玩具,拖了一小時還是不想要洗澡,此時,爸媽應該要告訴孩子不準時洗澡的後果,「我們八點半一定要上床睡覺,但你現在玩玩具玩太久了,等一下就沒有時間說故事了。」告訴孩子這樣做之後的後果是什麼,他才意會到嚴重性,但第一次可能還不會有感覺,而執意繼續玩耍不洗澡。最後終於洗了澡,洗完澡後回房間,發現燈已關上,孩子吵著要聽故事,爸媽應該要告訴孩子「沒有故事時間了,爸比剛剛提醒過你,因為你玩了很久的玩具,所以,現在沒有說故事時間。」
如果告知後果之後,孩子還是堅持已見,就應該在規範之內,讓孩子接受後果,這是因果關係,這比任何的威脅處罰還要有用得多很多,而且孩子下一次就會知道,只要玩太久的玩具,後面就沒有說故事時間,不過,誠如前文所提及,爸媽可以給予孩子一些緩衝時間,讓孩子逐漸切換模式。
澤爸想要提醒爸媽,不僅是孩子每一天都在學習,爸媽也是如此,既然每個人都在學習,所以這一次就不可能做得跟預期一樣好,但只要經過提醒後果及告知孩子該如何做之後,下一次就會比這次好,這樣就很棒了,永遠要給予孩子下一次的機會。

NG溝通4、冷嘲熱諷

在出門之前,媽咪要孩子穿上外套,但孩子覺得不冷而拒絕,但才出去沒多久,孩子感覺有點冷便向媽咪討外套穿,媽咪卻以冷嘲熱諷地口吻跟孩子說「你看吧~媽咪不是跟你說過外面會冷了?下次是不是要聽我的話呀?」
冷嘲熱諷,也是說反話的一種,若爸媽總是對孩子冷言冷語,只會讓孩子不斷地猜測爸媽說的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並揣測其話中含義,而不知所措,也會讓孩子懷疑爸媽是否不愛他。而且,孩子會把爸媽對他的冷嘲熱諷學起來,轉而把這些話語指向他人。
應該這樣做→鼓勵稱讚

其實,爸媽應該做的就只要關心孩子,「很好呀~你知道冷了,就要跟媽咪說。來~我們穿上外套。所以,下次媽咪要你穿外套的時候,你可以跟我說,『現在不會冷,等我感覺冷了,就會告訴媽咪』」爸媽教導孩子可以怎麼做,下次孩子一做到,就要立馬鼓勵與稱讚。澤爸補充,同樣的一件事情,以鼓勵與稱讚的方式來溝通,能帶給孩子更多更正面的能量,也可以讓孩子強烈感到,爸媽是相信他、接納他,並賞識他的。
 

NG溝通5、囉嗦說教

「到底還要我說幾遍啊?你才願意去洗澡?」
「來,爸比跟你說喔…(一講就是20分鐘)」
「玩具收了沒?怎麼還不收?到底何時要才收?」
有些爸媽的記憶力非常驚人,發生某件事就可以把昨天、前天、大前天的事件…全部都一一細數出來;或是開始說大道理,而且一講就講10、20分鐘,不斷地碎碎念。像是孩子剛從幼兒園下課回家,媽咪的囉唆嘮叨——從衣服、包包、功課等不間斷。
這樣就像是爸媽在公司上班,若是主管每隔5秒鐘就提醒你一次,「那個報表做了沒?」、「會議記錄什麼時候要給我?」「等會兒要開會的東西弄了嗎?」甚至連桌面都要管,「你這樣貼東貼西,不會影響工作嗎?」「你的杯子可以移過去一點嗎?若是弄倒怎麼辦?」相信這時候爸媽的腦中只會出現三個字——「你好煩!」
孩子當然也是如此,若是爸媽不斷囉嗦說教,雖然爸媽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只會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很煩人,無法感受到你的愛。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還不會明白地表達自我感受,或是知道你是他的爸媽,若是回了嘴就會遭殃。等孩子大了(像是小五、六或國中),可能會直接翻白眼給爸媽看。
若是孩子總是需要爸媽不斷地囉唆催促,才會做動作或走一步,很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等待指示才會做事的人。即便是因為孩子犯了一個錯,我們才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跟孩子說教,但其實說太多,超過孩子所能記住的容量,可能一丁點都沒有記住,下一次還是再犯,讓爸媽看了更加火大。
教養並非是一條硬梆梆的繩子,而應該是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可放大或縮小,但還是有一個框框存在著。
應該這樣做→有限制提醒

「這是最後一次提醒你喔!」
「睡覺前要把玩具收好,要不然會被沒收!」
很多時候都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澤爸覺得最多做到三次的提醒就好,而且每次提醒最好間隔一段時間,不管當中多想開口都要忍住碎念。有時候,只是定義的不同,而且也不是爸媽說的一定是對的。
像是爸媽覺得孩子玩完玩具應該要「立刻」收拾,於是口頭提醒──「玩具要記得收好喔!」隔了一段時間(10、20分鐘),若孩子還沒開始收拾,爸媽可以提供一個時間點,提醒孩子「你剛剛說要收玩具喔,我覺得最好在睡覺前就要收好。」
又過了幾分鐘,眼看睡覺時間快到了,玩具還散落一地,爸媽可以告訴孩子「請你等一下講完故事,一定要收好玩具,不然,我去收玩具,玩具會被我沒收,你就看不到它了!」若孩子在時間內完成收拾,爸媽就要給予鼓勵;若是孩子沒有收拾,爸媽也不用再提醒他,講完故事、睡覺之後,再默默地把玩具收起來,放置於高處。
隔天早上告訴孩子玩具已經被收走了,孩子一定會吵著要回來,爸媽要讓孩子知道,昨晚爸媽已經提醒他三次了,使孩子理解這就是因果關係,並接受其結果。等到晚上,再詢問孩子如果他願意好好收拾玩具,才將玩具還給孩子。爸媽可別操之過急,就把亂丟的玩具丟定或砸壞,這樣可會造成另一個紛爭,只是想讓孩子知道他還是會擁有玩具,但因為他做了什麼事,所以爸媽代為保管。
 

教養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許多爸媽會以自己大人的角度思考事情,特別是現今社會以雙薪家庭居多,爸比媽咪的生活步調都非常快速,很難有時間靜下來思考對於孩子的教養應該怎麼做才比較適合,於是,孩子的事情變成只是今日的代辦事項之一,做完之後就打上一個勾勾,才能繼續往下一個事項前進。爸媽忘記了孩子是有意見及想法的個體,對於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個限制範圍,在此過程之中,孩子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沒有碰到界線,中間可以有許多寬容之處,也就是所謂的「彈性教養」!

 

 

魏瑋志澤爸
現職:親職教育講師
著作:《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
經歷:親子天下專欄作家(嚴選部落客)、各大學校、公司、基金會等親職講座特約講師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10月15日00:29
  • 顏士傑
    由於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現在許多人買保險都會上網做功課,為了協助媽咪們也可以買到CP值不錯的保單 今日來跟各位分享相關知識 有時候覺得鄉下地方還蠻吃虧的 發現很多爸媽都急忙著幫寶寶規劃保單... 而居然忽略了檢視自己保單, 也忘記自己買了什麼...! 其實大人是主要經濟來源, 更應該看重自身的保障是否完整。 因為大人的保障足夠才是對小孩真正的保險! 如果要看寶寶的保單👶 建議媽咪可以了解罐頭保單唷!以下是我幫孩子規劃的保險,給媽咪們做參考! ✅疾病住院一天5500 ✅意外住院一天7500 ✅癌症住院一天8500 ✅重大傷病一次金50萬(可調整) ✅住院雜費45萬(雙實支) ✅意外實支10萬(雙實支) ✅重大燒燙傷最高500萬 ✅癌症一次金160萬(可再調整) 🔆這樣子的保障一年約2萬上下 🔆一個月1500-1800左右 罐頭保單有很多版本,這是其中一個版本! 如果需要詳細了解可以自行Google上網🔍 還有很多細節需要留意... 所以還是建議你找信任的保險經紀人做諮詢! #我不推銷保險 #我教你懂保險
    2021年10月15日16:5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