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整理
美國 3 月 CPI 季調年增 3.48%(前 3.17%),月增 0.38%(前 0.44%),同時核心 CPI 季調年增 3.80%(前 3.76%),月增 0.36%(前 0.36%),雙雙高於市場預期。觀察能源年增 2.13%(前 -1.74%)翻正、服務排除住房年增 4.77%(前 3.95%)回升為主要推動來源,而房租年增 5.65%(前 5.76%)延續放緩,核心商品二手車年減 -1.92%(前 1.39%)、新車年減 -0.05%(前 0.44%)持續負貢獻。
當前在服務排除住房月增仍處高位下,FedWatch 預期首次降息延到 9 月,降息幅度收窄至 2 碼,我們認同這樣的可能,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股債配置的看法,如同最新快報 、月報所述,當前的通膨對於聯準會是否轉為升息仍有一段距離,而只要不升息,對行情估值的影響都較低,市場將轉為觀察基本面。
而同日聯準會紀要也顯示,普遍委員均指出高通膨有是否持續存在的不確定性,在對通膨朝向 2% 目標更有信心之前,降息並不適當,但同時委員普遍支持縮表金額將明顯縮減至當前的一半,表示即使聯準會延後降息(控價),但也將從控量的角度在調整債券供需與利率,驗證緩步朝向寬鬆的態度。
美國 3 月 CPI 季調年增 3.48%(前 3.17%),月增 0.38%(前 0.44%),同時核心 CPI 季調年增 3.80%(前 3.76%),月增 0.36%(前 0.36%),雙雙高於市場預期。我們以 CPI 三大細項進行分析:
1. 能源項目年增大幅翻正,短期仍將推動整體 CPI
本次整體 CPI 月增主要動能來自原油、汽油價格上漲,帶動能源月增 1.13%(前 2.26%)、年增 2.13%(前 -1.74%)大幅翻正。觀察月增幅度雖然有所收窄,然而未來一季基期偏低,同時汽油、蒸餾油等終端產品庫存自年初以來持續回落,預計短期油價將持穩在 85 美元 / 桶之上,維持 CPI 正貢獻。
2. 核心商品年增續創新低,預計將持續 CPI 負貢獻
本月核心商品年增 -0.67%(前 -0.33%)續創近期新低,其中權重較高的新車 持續月減 -0.17%(前 -0.1%),帶動年增率由正轉負 -0.05%(前 0.44%),而權重較低的二手車月減 -1.11%(前 0.52%)、年減 -1.92%(前 -1.39%)維持負貢獻,觀察最新 3 月 Cox Automotive 調查,新車、二手車價均延續下降趨勢,並且全國新車庫存週轉天數上升至 80 天,仍遠高於長期平均的 60 ~ 70天,預計弱勢的車價將持續壓抑 CPI 核心商品項目。
3. 核心服務房租放緩趨勢延續,服務排除住房短期反覆
關鍵核心服務部分,權重最高的 房租 項目年增率 5.65%(前 5.76%)延續放緩,月增 0.42%(前 0.43%),在 10 年期殖利率回升至 4.5% 以上,房貸利率有再度走高的背景下,預計仍將短期壓抑房市需求轉趨觀望,只要月增能維持在本月水準,則今年 Q3 前房租年增仍有進一步放緩趨勢。
而聯準會首次降息關鍵的 服務排除住房 項目月增 0.71%(前 0.61%)、年增 4.77%(前 3.95%)雙雙回升,觀察細項主要來自交通運輸服務、醫療保健服務帶動,其中醫療保健最低基期已過,而交通服務仍有兩個月低基期,預計服務排除住房年增率短期仍有走高空間,延後聯準會降息的時點。所幸拉長至年底來看,CBO 預估 2024 年移民將增長 330 萬,將持續挹注美國勞動人口供給,並推動就業市場供需緊張的好轉,預計仍將在未來緩解薪資、服務通膨增速。
MM 研究員
整體來看,2024 Q1 通膨高於市場預期,並且同日公佈的 3 月聯準會紀要亦提及此風險,普遍委員均指出高通膨有是否持續存在的不確定性,並表示近期數據沒有增強通膨持續放緩朝向 2% 信心,亦即核心服務通膨沒有進一步放緩前,進行降息並不適當。核心服務(服務排除住房、房租)的進一步放緩,才是決定何時首次降息的關鍵。
我們預期在未來 1 ~ 2 個月核心通膨仍有反覆疑慮,服務排除住房月增仍高的背景下,聯準會將縮減年內降息幅度、並延後降息時點到下半年,但中期房租在 Q3 前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拉長至年底,移民的勞動供給仍將持續推進就業供需緊張好轉,並帶動每小時薪資、服務通膨緩解,如同最新快報 、月報所述,當前的通膨對於聯準會是否轉為升息仍有一段距離,而只要不升息,對行情估值的影響都較低,市場將轉為觀察基本面。
最後補充聯準會紀要有一段重點關於縮表:聯準會提及在縮表縮減上,普遍委員支持將每月縮表速度從近期速度減少約一半,並傾向維持 MBS 的每月上限,也就是說聯準會有機會 MBS 維持 350 億不變,美債從 600 億大幅減少到 125 億,使縮表金額自當前的 950億 / 月縮減至 475 億。這點雖然尚未定案,但也代表即使聯準會延後降息(控價),但也將從控量的角度在調整債券供需與利率,驗證緩步朝向寬鬆的態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