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A型人格、工作太認真,是落枕好發族群!林頌凱醫師:落枕怎麼辦?如何自我照護?

50+好好

更新於 2023年06月24日15:48 • 發布於 2023年06月24日23:00

文/林頌凱 圖/Shutterstock

編按:落枕怎麼辦?多久會好?該如何自我照護?林頌凱醫師常跟反覆洛診的病患說,落枕不是要換枕頭,而是要治療頸椎,有可能是頸椎病變、韌帶夾擠、頸椎間盤突出等病變。什麼情況下的落枕應該盡快到復建科就醫呢?

每到秋冬,來復健科看診的病人數量總會大增。主要歸因於溫度偏低,降低了頸背部的血液循環,身體也容易縮成一團。平日裡又固定同一姿勢,活動力降低、缺乏伸展的情況下,供給肌肉的血流變少,肩頸僵硬、痠痛只是早晚的事。

正準備考博士班、熬夜多日的藍藍,一早起床脖子右側竟劇痛到不行,歪著頭、像個機器人般被媽媽帶進我的門診。檢查後判定是典型的急性落枕,施以針灸搭配一個6次的復健療程,藍藍再回診時已完全改善,連肩頸也變得輕鬆許多。

但另一個病人,在塑膠製品廠擔任生產線作業員的阿忠,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幾乎每年都會看到他因落枕來門診報到,只為拿藥控制疼痛,不願花時間復健。結果落枕發作期從剛開始的2、3天變成持續2、3周的慢性僵硬疼痛,甚至造成頸椎軟骨磨損、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落枕的好發族群:長時間歪頭工作、A型人格

許多人都有過一覺醒來,突然被落枕襲擊的經驗,那種痛楚常令當事人完全無法低頭或是轉頭。

事實上,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的肌肉經常處於緊繃狀態為什麼呢?這類人通常具有「A型人格」特質,待人處事求好心切,容易給自己過多壓力、做事時會不自覺的咬緊牙根。每到夜晚帶著緊繃情緒、沒有刻意放鬆過的身體入睡,自然睡眠品質不太好,引發落枕。

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落枕,不免怪罪於睡姿不良、枕頭高低的問題。突然換了新枕頭的確會提高落枕風險,但究其背後真正的主因是:頸部肌肉使用不當,導致過度受損

像是白天長時間歪頭工作或開車、無意識的聳肩打電腦、滑手機姿勢不良形成烏龜頸,都是造成頸、肩、背的肌筋膜僵硬,甚至頸椎與胸椎交接處容易卡住,而在某天可能因換枕頭、睡姿不良觸發了落枕。

常落枕不是枕頭的問題 可能是頸椎間盤突出等病變

有人幾乎不曾落枕,有些人則是常常落枕,常有患者問我:「我不知道換了多少個枕頭,為什麼還會常常落枕?」落枕從字面上看來和枕頭有關,實際上兩者的關連性不大。

我常和這類患者說:「常常落枕不是枕頭的問題,而是我們的頸椎有問題!要做的事情是治療頸椎,不是更換枕頭就能解決的。」建議慣性落枕的人仔細觀察平常坐姿、站姿是否歪斜,有無經常歪頭的壞習慣

從過往的臨床觀察,落枕不完全只發生在臥室,有不少人習慣在客廳沙發小憩午睡,更有甚者將此習慣當作一種人生享受,殊不知不當姿勢已對頸椎形成壓迫,風險更高。

此外,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骨病理性骨折等較嚴重的頸部病變,也會出現單側頸部疼痛的症狀,有時會令患者混淆。如果2、3天內,疼痛症狀未自癒,還延伸到上臂或有其他不適產生,最好盡快就醫釐清問題所在

對於正在進行頸椎牽引治療的患者,必須維持在適當的「治療頻率」和「牽引力量」。當你的脖子已經變得僵硬,要讓它恢復正常曲度、拉開擠在一塊的椎體,得有足夠並持續的施力。

假設患者一個禮拜只做一次頸椎牽引,是起不了作用的。尤其每次的牽引力量是逐步往上加,倘若前後2次的牽引治療已間隔一周以上,是不能加重牽引力量的,因為身體早已忘記上回的作用力,甚至原本已被拉開一點點的關節可能又縮了回去。

要提醒的是,如果一下子儀器牽引力量過重,肌肉和韌帶恐因過度拉扯而發炎。此時,有人會產生「落枕」的感覺,進而對現行治療方式產生懷疑。

又稱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 落枕有哪些症狀?

落枕,在西醫的正式醫學名稱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就中醫範疇則稱為「失枕症」。源於頸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發生急性痙攣、拉傷,主要發生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頸後的提肩胛肌等區域。

當身體姿勢歪斜,以致左右兩側的肌肉一邊過度伸長、另一過度縮短,頸部肌肉使用不當,長時間處於不正常收縮,導致頸部組織循環不良、肌群疲勞損傷,引起肌肉出現保護性收縮的急速痙攣,進而產生疼痛,以及轉頭、後仰的動作受限。因發炎反應在睡眠期間持續累積作用,枕頭、睡姿與夜半低溫問題,往往只是觸發落枕的最後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造成背部、頭部、肩頸肌肉緊張也有密切關係。

落枕症狀有幾個特徵:

1. 突然發生

2. 通常在單側患部

3. 有一固定痛點

4. 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

5. 即便是如抬手臂、喝水的細微動作也會引發頸部疼痛,嚴重者的痛感可能會涵蓋到整個後頸部,甚至後腦勺。

若反覆落枕、手麻 應盡速就醫

以上是大眾所熟悉的落枕,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落枕的同時也可能合併「頸椎小面關節錯位」或「韌帶夾擠」的發生,而且有研究指出,約有3~7成脖子痛的患者其問題是在小面關節。聽到這陌生名詞,你一定想問:小面關節是什麼呢?

從頸椎結構來看,每塊頸椎骨相連之間前側有椎間盤作為受力緩衝,後則有銜接關節突的兩組小面關節,負責讓頸椎可以低頭、抬頭與左右轉動。

當在睡眠過程長時間的睡姿不良或少動,起床時的一個翻身就讓小面關節錯位或發生韌帶夾擠,亦或該處周邊的肌肉因疼痛而攣縮,引發急性疼痛,症狀和肌肉拉傷造成的落枕一樣。

相對的,本身患有頸椎病、頸椎小面關節錯位或是韌帶肥厚鈣化夾擠的人,意謂著肌肉力量衰弱易使關節無法順暢活動,而比其他人容易頻繁發生落枕

我們務必體認到,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頸椎在支撐頭部重量的同時,還承受著動態活動時的扭力,長年過勞受損將可能導致角度變形,以及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的提早退化現象,因此,別再把落枕當作常見的身體小毛病,頻繁落枕絕對是頸椎病正在傳遞的警訊!未妥善治療,狀況將變嚴重,若有手麻、反覆落枕的情況,建議盡速就醫諮詢

落枕多久會好?應如何自我照護?

若是頸椎小面關節錯位、韌帶夾擠所形成的落枕,就算及早接受治療,仍需1~2周的時間,疼痛才見改善。而單純肌肉拉傷造成的急性、輕微落枕,通常在1周內疼痛感會自癒恢復,無須就醫。唯患者在過程中處理不當,譬如發炎狀態跑去推拿、過度使用低周波治療器,都可能讓症狀惡化

如果你是第一次遇到落枕,服用消炎止痛藥、外敷的貼布是最便利、有效果的方式。但更建議在3天內以冰敷緩解患部的腫脹、痠痛與發炎反應,每次冰敷5分鐘左右的時間即可。

其次,在可忍受疼痛的範圍內適度活動肩頸背,把握力道輕、速度慢的原則。尤其脖子往受傷的反方向下壓45度伸展,緩慢的施加壓力並停住10秒,能刺激痙攣的肌肉張力感受器,有利於放鬆肌肉,每回重複3到5次。在落枕發生3天後,改以熱敷患側約10~20分鐘左右,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組織達到放鬆效果。

什麼樣的落枕需要就醫檢查?留意4種情況

那什麼情況的落枕需要到復健科接受檢查呢?

1. 疼痛難忍且一般消炎止痛藥起不了作用

2. 持續疼痛超過2、3天,且有越來越痛的情形

3. 肩膀、手臂出現麻痺感,可能得懷疑是其他問題所導致

4.一個月內發作2次以上

有以上情況的患者最好盡早到門診接受檢查,對症下藥。有經驗的醫師透過觸診即可區分肌肉或骨頭出問題,不一定要照X光、超音波。

落枕如何治療?

針對落枕的治療包含以下5個方向:

1. 藥物治療:肌肉鬆弛劑、消炎止痛藥。

2. 復健治療:熱療、超音波、電療,都有助減輕疼痛。

3. 局部注射:在很不得已的情形下,會注射低濃度葡萄糖在拉傷的肌肉筋膜上。

4. 針灸

5. 運動治療

(本文摘自林頌凱著,《頸椎全書:頸椎生病,疼痛就來!3C產品讓你的頸椎提早退化。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出色文化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