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觀點投書:當「一中」遇上「戰略模糊」─世界的台灣考題

風傳媒

更新於 04月15日21:30 • 發布於 04月15日21:30 • 黎昕
中共東部戰區1日在台灣周邊執行聯合演訓,海巡署驅離侵擾我限制水域的海警船。(海巡署提供)
中共東部戰區1日在台灣周邊執行聯合演訓,海巡署驅離侵擾我限制水域的海警船。(海巡署提供)

從去年兩場《聯合利劍》軍演到剛落幕的《海峽雷霆 2025A》,再到近日華府 關稅升溫的貿易戰火,所有關心國際局勢的人不難看出:台灣,已站上全球戰 略的風口浪尖。而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內有大罷免朝野惡鬥、外有地緣 挑釁,賴政府今日所承擔的壓力,實乃戰略誤判的遺緒。

儘管從規模上看,《海峽雷霆 2025A》不及去年的《聯合利劍》,但其政治與心理意涵卻更為深刻。演練內容從傳統的「登陸為主,打擊為輔」策略,轉變 為更具封控意味的「聯合懾打、聯合封鎖」模式,顯示解放軍戰略手段已進入一個更具多樣性與實戰化的階段。這不只是一次戰術演練,而是一次訊號明確的制度化軍事威懾,透過「環島實戰演習」固化對台海中線的否定,並為將來 可能的灰色衝突鋪路。

此次宣傳力度亦不同凡響。自蔣介石政府以來,首見中國三大官媒聯合釋出醜化我國領導人的海報,以「進逼」、「攝封」、「毀癱」、「鎖控」等高壓字 眼挑動視聽;解放軍東部戰區更藉劉振亞事件煽動對台民眾情緒,塑造「炎黃子孫反目」的敵我對立。這一系列操作,顯然是北京針對「賴清德路線」所釋 放的政治訊號,意圖在國際與島內輿論層面預作鋪陳,更是對「一中原則」底 線的強烈重申。

這樣的訊息傳遞,並非單一事件的情緒反應,而是策略性的心理戰、輿論戰與法律戰三位一體的統合行動。目標很清楚:不僅對內凝聚民族情緒,對外也試 圖壓縮台灣的外交空間與主權合法性。這不只是「恫嚇」,而是「編劇」── 北京正在重構一套新的「台海敘事邏輯」,並嘗試讓國際社會被動接受這套敘 事。

與此同時,華府依舊堅守「戰略模糊」,一方面不承認台灣獨立,一方面又加強對台軍售與科技合作;一邊劃紅線,一邊踩紅線。這種模糊曾經是穩定台海的重要機制,卻在今日中美競爭白熱化的情勢下,逐漸顯得力不從心。

我們看到的是:北京集體的鷹派風向,對上華府依舊曖昧的「戰略模糊」政策。當「一中原則」直球對決「戰略模糊」,台灣無法再依賴過去的模糊空間苟延殘喘。島內若持續耍刀弄槍,以弱制強、挑戰地緣現實,終將導致兵戎相見的災難收場。

誠如歷史所見,每一次大國博弈下的小國存亡,都繫於是否能準確評估自身在國際權力結構中的位置。當美國戰略界正為「模糊轉清晰」展開內部辯論、當亞洲盟邦紛紛強化自身軍備、當日本啟動反擊能力轉型、當菲律賓擴展與美軍 聯演──我們是否還能繼續在舊有模式中尋求安全感?

如同季辛吉曾警示的那句話:「America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 or enemies, only interests.」

—— Henry Kissinger

「美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利益」

美國、日本、韓國或菲律賓是否相挺,從來都不是關鍵;國際政治的本質,是赤裸裸的利益計算。現實主義(Realism)始終是國際關係的底層邏輯。台灣若 不主動擘劃自己的戰略定位,只會被動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而非棋手。

回顧過去,從克里米亞到烏東、從納卡到加薩,這個世界並不缺乏國際聲援, 缺乏的往往是實質干預。「口頭上的支持」從來無法阻止戰車的前進。

面對眼前的區域風險升高,我們該問的,不是「別人會不會來幫我們」,而是 「我們準備好承擔多少成本來換取安全」。這不僅是軍事能力的問題,更是意 志、社會韌性與國際定位的抉擇。

「在歷史轉折點上,真正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槍砲,而是智慧。」

當「戰略模糊」已無法遮蔽局勢的清晰輪廓,台灣唯有謙卑、務實地重新審視自身安全政策,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未來。不是靠話語、不是靠表態,而是靠結構性選擇與戰略性作為。否則,當別人開始寫劇本的時候,角色早已為你選定。(推薦閱讀:中共軍演文宣醜化賴清德 陳揮文酸「低級」:習近平是在幫忙拉票

*作者為時事觀察家、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