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又轉冷,中央氣象署發布低溫特報,部分3500公尺以上高山有降雪機率。過去一周,發生多起山難,竹山秀傳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君志表示,高山氣候變化大,尤其是在春季,前一分鐘晴空萬里,下一秒可能就風雲變色,風景再美,也要以安全第一。
陳君志指出,春天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幅度最大,即使三月底了,高山地區仍出現降雪情形。他提醒,山下出大太陽,但山上可能起霧、刮風雨,尤其山脈背陽處冰雪尚未融化,山友一定要備妥冰斧、冰爪、頭盔等裝備,才不容易失足滑倒。
海拔高度是影響高山氣候最重要的要素,陳君志提醒,民眾攀登高山,最容易忽略「海拔上升」的危險,當身體無法適應高海拔特殊的環境時,會因缺氧出現頭暈、頭痛、惡心、想吐、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狀,稱之「高山症」;其嚴重程度隨高度、上升速度、個人體質因素有關。
陳君志說,民眾最愛上合歡山賞雪,但是合歡山區交通方便,車子一開,2、3小時就從平地上到30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高度爬升非常快,很容易產生不舒服症狀。如果病徵持續超過24小時,一定要下撤,他強調,吃止痛藥只能緩解不適,但無法直接改善根本問題,「立即下山、降低高度」才是減緩高山症最重要的方式。
若身體在持續缺氧的狀況下,會讓微血管內的水分開始滲透進入腦細胞之中,形成高山腦水腫。若滲透到肺部則產生肺水腫,隨著病情惡化會乾咳、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咳血,致死率較急性腦水腫來得高。陳君志建議,剛到高海拔地區時,應先休息一晚,待身體適應氣溫環境後再活動。
近年來,登山漸成一門顯學,陳君志呼籲,出發前務必查詢高山氣象預報、備妥足夠禦寒衣物,最好有專業嚮導陪同。如果遇到危險地形或天候,務必考量撤退、切勿冒險。另外,上山前可先找專業醫師諮詢評估或健康檢查,了解個人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