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若無鹽,食材再好都讓人覺得「欠了一味」,國人現在大多使用精鹽調味,但其實全台各地有不同風味鹽,有海邊的鹽也有山裡的鹽,有日曬鹽、手炒鹽,還有用竹筒火烤的鹽,包括台南、嘉義和金門的日曬海鹽、彰化浦田竹鹽、恆春後灣的手炒海鹽、台東的香草鹽及羅氏鹽膚木、綠島的珊瑚海鹽,多元豐富各有魅力。
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已在洲南鹽場舉辦過14屆「謝鹽祭」,為了讓各地風味鹽被看見,他在今年謝鹽祭中邀請全台 11 處的鹽職人齊聚,並舉辦別開生面的鹽論壇。各地風味鹽從材料到製程都各有千秋,與當地物產融合下產生獨一無二的地方風味。鹽職人們希望未來可透過科學分析,了解鹽所含物質與風味之間的關聯,蔡炅樵也規劃三年後的謝鹽祭能和其他國家的鹽職人進行交流。
曬鹽職人87歲堅守崗位,特色鹽花季節限定
台灣雖然是小小島嶼,但因四面環海,濱海村落發展出各種曬鹽、炒鹽的文化,而島上的山林,也孕育出特別的植物鹽。各地的風土氣候不同,造就各式各樣美麗的鹽結晶。
雖然從1975年台鹽公司開始量產精鹽,傳統製鹽方式漸漸凋零,但今日各地仍有不同職人持續做鹽,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台南北門井仔腳及安順鹽場,都維持以人工日曬方式製鹽。其中,台南北門井仔腳的瓦盤鹽田已有204年歷史,是國內現存最老的鹽田,目前保有13公頃面積,還有珍稀的 5 位鹽工,最資深的鹽工涂丁信已高齡87歲,至今仍未退休。
傳統日曬製鹽,可依天候做出各種不同風味。蔡炅樵說明,礦物質、微生物和氣候是海鹽的三個DNA,例如梅雨季前的海水鹹度高、日照強,可以製出「鹽花」,此時水中藻類只剩下杜莎藻可生存,於是洲南鹽場在2018年推出「藻鹽花」,2020年起推出「旬鹽花」,有「夏至0627」和「秋分0930」,不同時節造就出多元鹽花結晶及風味,推出後備受好評。
大火炒出太平洋的味道,海鹽爺爺的金字塔結晶
從海裡取鹽,除了曬,還可以用煮或是炒的。台東縣長濱鄉慕樂諾斯部落的「海鹽爺爺」Lefok (漢名:蔡利木),將太平洋的海水以大炒鍋和柴火炒鹽,炒出來的海鹽結晶非常漂亮,猶如金字塔一樣方正且層層堆疊,而且風味細緻、尾韻綿長。除了白亮的鹽花,Lefok還融合其他植物如刺蔥、馬告製作風味鹽。他表示,製鹽是一門值得傳承的工藝,也因為製鹽而讓更多人願意走進部落。
從海水中煮出鹽粒的還有綠島珊瑚海鹽,代替爺爺出征的品牌業務田立成表示,老一輩的綠島人會在珊瑚上採集鹽,海浪拍打礁石的過程中,部分海水積累在凹陷處,因陽光照射、水分蒸發而出現鹽分。雖然現在島上多是食用精製鹽,但他爺爺認為綠島四周環海,隨時都可以採集鹽,因此在家裡打了一口 80 米深的井,提取海水來製鹽。他不捨爺爺的辛勞,成立品牌來協助賣鹽,綠島海鹽搭配小魚乾、海菜佃煮,入口風味就如海浪襲來一樣濃烈。
有植物香氣的鹽:浦田竹鹽、鹽膚木各有千秋
鹽不只有白亮亮的模樣,也有顏色形狀特別的鹽,例如浦田竹鹽以及羅氏鹽膚木植物鹽。來自彰化的浦田竹鹽,是將日曬鹽放入桂竹筒中、以黃土封口,以800°C高溫反覆燒製3天而成。如此浴火而生的竹鹽,外觀呈現特別的黑色筒狀、入口有幽微香氣,用在魚料理上,在色澤和味道都相當畫龍點睛,更能襯托魚的鮮美。
羅氏鹽膚木則屬於「山鹽」,就是山林中的植物鹽,魯凱語名為「Boosu」,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果實成長過程中,表面會結出一層薄薄的鹽,是原住民煮湯或醃肉的最佳夥伴,孩子也會把酸酸鹹鹹的果實直接拿來當零嘴,獵人在野外也可隨時摘採補充鹽分。乾燥後的鹽膚木果實呈咖啡色,料理上與肉類非常契合。
除了料理,鹽還可用於沐浴、製作暖暖包或是保冷劑,給人隨身攜帶。金門獅黃鹽鄉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翁仁芳表示,金門西園鹽場的存在時間比本島鹽場更悠久,長達1100年,當地的鹽田曾讓居民生活富裕,但如今卻只能靠縣政府維繫,產出的鹽數量也相當稀少,相當可惜。他希望未來能規劃讓鹽田再次活絡,以多功能用途的鹽,成為帶領人們來認識西園的敲門磚。
國人吃鹽60年來大減2/3,吃少更要吃好
雖然台灣有這麼多風土特色鹽,不過目前國內市場大量流通的食用鹽,是台鹽公司苗栗通霄鹽廠引入海水以電離子透析所取得的精鹽,另外還有少量使用海鹽和礦鹽,如玫瑰鹽。有「台菜天后」之稱的美食作家陳靜宜估計,國內目前大約只有38種食用鹽,而日本至少就有4000種不同產地及製程的鹽。
台灣人吃鹽的量越來越少,據統計,1960年全國每人每年食用約12公斤的鹽,1988年降至7公斤,2009年時只剩不到4公斤。「與鄰近國家相比,台灣算是吃得非常清淡」,陳靜宜表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餐廳若遇上來自台灣的旅行團,導遊都會請廚師煮得清淡一些,可能是因健康取向和飲食西化之故。
不過,吃的鹽變少,品質則要更好。台菜界知名的青青餐廳主廚「阿發師」施建發表示,為了避免久煮死鹹,鹽通常都是在烹飪收尾時加入,「但好的鹽巴和醬油會越煮越入味」,讓廚師事半功倍,國外米其林餐廳為了取得好鹽,甚至會跟政府申請鹽田、聘請人去曬鹽。蘿蔔乾、烏魚子、一夜干等經典台味,都是靠鹽濃縮出更強烈的風味,帶出本土食材的鮮美。
曾獲2017年世界麵包冠軍的陳耀訓表示,烘焙也需要好鹽,他過去曾使用洲南海鹽搭配焦糖來做麵包,鹹甜相得益彰,未來希望多方嘗試各地的特殊風味鹽,增添麵包味道的層次感。
鹽不只是鹽,更是地景與文化資產
本次謝鹽祭上,風味鹽一字排開,讓人驚艷又充滿樂趣,不過一般人必須多次反覆品嚐才能品出其中差異。有「台菜詩人」美稱的名廚林祺豐認為,不同地區風味鹽的特色確實存在,但除了味覺的主觀認定,還需要客觀的研究及分析成分,才能確知真正決定鹽滋味的要素,這也是未來國內各地鹽產業需要精進的方向。
蔡炅樵表示,鹽的成分分析會是後續發展方向之一,但風味鹽的功能,不僅止於調味,洲南鹽場就是以鹽為引,海鹽產品的真正目的在於勾起人對於鹽場和嘉義農漁產品的興趣,鹽田更是特殊的地景資產。
製鹽工藝雖已不是市場供應主流方式,卻與地方文化深厚連結,這次謝鹽祭的儀軌一路從踩街拜神,接著回到鹽場內敬獻供品祭祀,從鄉鎮代表到學校校長都在祭祀行列。高齡83歲的老鹽工蕭榮祥雖腿腳不便,仍親手捧鹽供奉給神明,成千上百的外地遊客也在此日走入鹽田,這是人和鹽距離最近的時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