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美食

三個愛米女子,讓你讀懂一粒米!日水風土各有科學,華山特展,讓農民、專家幫你選米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10月11日11:41 • 發布於 10月11日02:19 • 上下游News&Market
三個愛米女子,讓你讀懂一粒米!日水風土各有科學,華山特展,讓農民、專家幫你選米

一粒米「從田到口」的歷程,現在於台北華山等大家品味。台灣米從品種、產區到農人,處處充滿故事,卻因太過日常,未被重視,三個愛米的女子策劃了「讀米」大型展覽,讓大家進入米的世界。

讀米用淺顯文字輔佐圖像,讓參觀者輕鬆窺探稻米在田間生產的秘辛,還與各地米農、米商合作,設計「科學打米店」與「選米直送」,串聯米的品種、風味數據、生產者特色並現場煮米,協助大家挑選好米,直接品味米飯,希望拓展國人對米飯想像,也以優秀國產米為榮。

讀米用淺顯文字與圖像,帶領大家進入台灣米的美好世界。(攝影/孫維揚)
讀米用淺顯文字與圖像,帶領大家進入台灣米的美好世界。(攝影/孫維揚)

三位愛台灣農產女子,共組團隊策劃讀米

讀米是由《米通信》創辦人顧瑋、 BIAS 衍序規劃設計主理人劉真蓉、飲食文化企劃馮忠恬三人組成的「讀味計畫」團隊策劃內容。顧瑋說明,三人數年前在新芳春茶行合作台灣茶香為主體的「Tea Wave」展覽,深感各自擅長領域差異大,卻在工作中完美配合,遂成為最佳工作夥伴與摯友。

顧瑋熱衷到田野瞭解台灣農產、推廣台灣農業;馮忠恬擅長彙編、精煉走訪產地後的見聞;專業為景觀、建築的劉真蓉,能用多元方式呈現想法。三人都關心台灣各種風土物產,也各司其職,希望以策展開拓台灣農產品風味面向。

今年年初,華山預計將「芳釀所」設計成「表現台灣風味」的風格選物店,邀請顧瑋三人提供選物以及主題展。三人覺得華山有不同性質的客群,是落實她們理想的良好起點,二話不說答應,並以讀米為讀味計畫的首發。

三個愛米女子,讓你讀懂一粒米!日水風土各有科學,華山特展,讓農民、專家幫你選米
顧瑋(左)與劉真蓉(右二)是讀米的兩位幕後推手。(攝影/孫維揚)

發揚平凡米飯價值,串連背後農業

為何選最平凡的米為展覽先鋒?顧瑋解釋,米是台灣日常飲食,滷肉飯、飯湯、便當加上壽司、石鍋拌飯、咖哩、燉飯等,多種異國美饌難離米飯。尤其台灣各處都有種米,想推廣從產地到餐桌、重視農地跟農產品健康,並滿足又安心享用桌上佳餚,米是不二首選。

地位如此重要,顧瑋卻感覺米不被重視。在熱量控制、少碳水等飲食風氣下,米經常被捨棄。而且台灣有不同的米品種、提供健康又優質米的農民,國人卻沒能深入瞭解,甚至不會煮一鍋香甜的飯,米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她深感惋惜,因此把米排在讀味計畫的第一位。

劉真蓉分享,一粒米背後,涵蓋稻作在產區受風土、日光、水源化育,加上稻農田間管理經驗,照顧土地或生態等自我理念等,是天氣、作物與人互相努力的結晶,也是展現農人耕作背後科學、智慧的載體。她認為桌上白米相當不凡,值得用新穎方式,拓展大眾對台灣米的美好想像。

讀米「選米直送」區定期更換台灣不同產區的稻米、稻農故事,值得大家駐足細覽。(攝影/孫維揚)
讀米「選米直送」區定期更換台灣不同產區的稻米、稻農故事,值得大家駐足細覽。(攝影/孫維揚)

蒐集米的田間數據,化成日水風土圖像

但擺出哪些內容,才能擦亮米的形象?三人串連台灣稻米實耕者、米商、研究學者後,呈現米從生產到烹煮過程中,常人沒有留意的故事與科學數據。顧瑋解釋,如農業改良場較多科學研究,但米的特色則與生產者、米商相關,收攏在一起並非易事,她們為此煞費苦心。

讀米廣蒐稻米研究資料後,化成淺顯內容更是挑戰。顧瑋舉例,與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鹿草分場長陳榮坤請益後,讀米將稻米生產分成「日水風土」四大面向,背後具深奧的科學原理解。主責視覺呈現的劉真蓉就苦思如何生動但不失真的圖像、文字詮釋,「討論超過十幾次」。(延伸閱讀「在水稻田奔跑的育種家─陳榮坤」

例如決定稻米生長效率的「積溫」,可協助稻農預測稻米發育、採收等時間點,讀米以「溫度計」形容積溫,設計積溫線與稻米生長分階圖,揭示稻米積溫累加時,會帶動發育。

劉真蓉把稻米生長的科學數據轉化成內容簡潔、色彩繽紛的視覺圖,大家都能輕鬆閱覽。(圖片提供/讀味計畫)
劉真蓉把稻米生長的科學數據轉化成內容簡潔、色彩繽紛的視覺圖,大家都能輕鬆閱覽。(圖片提供/讀味計畫)

劉真蓉也於同一張圖畫上水位表,觀看稻米發育歷程圖像時,可同時知道水田裡的水位變化,一面水稻圖像牆,刻畫日光、灌水、空氣與土地交織孕育稻米的歷程。

陳榮坤表示,農業界的專家、實耕者等在對話、溝通時,外界經常難以參與,成為農業推廣時的瓶頸。讀味計畫的三人卻可將學術資料後「轉譯」成通俗、有趣內容,透過視覺展覽、味蕾品嚐、現場烹調等,讓不熟悉農業的消費者可以懂好米、買好米、吃好米,令他相當佩服。

經過華山的遊客在讀米展區稍微駐足,就有機會對台灣好米產生印象。(攝影/孫維揚)
經過華山的遊客在讀米展區稍微駐足,就有機會對台灣好米產生印象。(攝影/孫維揚)

土壤博物館相助,繪製稻米田土壤分類圖

讀米還列舉產區常見的米品種跟土壤特色。顧瑋說明,台灣各地土壤種類與特性不同,呈現滋養稻米的農地,希望大家也重視農地健康與永續。

這個展覽受利於台灣大學土壤博物館館長許正一大力相助,許正一說明,食農教育不時會忽略田地重要性,但關心農田、在意土壤健康,才會擁有良好又安全的飲食。(延伸閱讀「最接地氣的男子─許正一」

讀米將稻米與產區的土壤特性一併呈現,大家能同時瞭解米與農地土壤。(攝影/孫維揚)
讀米將稻米與產區的土壤特性一併呈現,大家能同時瞭解米與農地土壤。(攝影/孫維揚)

哪種米 Q 彈?煮米要燜飯?打米店報你知

讀味計畫也想讓大家懂得選米、煮米。顧瑋認為,台灣米品種跟飲食方式多元,「為何不好好煮它?」展覽也想打破市面只標榜米飯晶瑩剔透、口感 Q 彈等一貫形容。讀米跟陳榮坤、台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李誠紘等合作,開設科學打米店,蒐羅不同品種米,用科學數據揭示每種米的滋味密碼。

打米店數據包含黏度、硬度、彈性、味度等,顧瑋舉例,想製作炒飯、炊飯,建議硬度高、彈性與黏性低的米;若製作飯糰、壽司,則要米黏性較高,壽司注重外觀,代表米粒光澤度的味度也愈高愈好。

因此黏性、彈性、味度兼具的高雄 139 號適合做成飯糰;台南 19 號低黏性,炒飯較能粒粒分明。大家到打米店看「個米資料」,就能找到屬意的米與料理方法。

讀米現場煮米、提供參觀者試吃,讓人用味蕾理解煮好米、吃好米的意義。(攝影/孫維揚)
讀米現場煮米、提供參觀者試吃,讓人用味蕾理解煮好米、吃好米的意義。(攝影/孫維揚)

選好米還不夠,顧瑋表示,煮米的每個環節都會影響最終滋味,洗米時,米就開始吸收水分,洗米水是自然水、礦泉水、還是純水,都會影響味道;又如煮飯後適度燜飯、拌鬆,每粒米才能水分均勻。

讀米不僅在展板列出「煮米秘訣」,還在打米店用專業飯鍋煮飯,供大家品嚐,用味蕾感受認真煮米的重要性,運氣佳者甚至有特製飯糰可以享用!

與米農聯合選米計畫,窺探各產區故事

讀米並發起「選米直送」計畫,與台東池上、花蓮富里、雲林斗南等不同地方的優良米商合作,定期更換不同米產品,呈現合作米商背後的理念與價值。

顧瑋舉例,如富里天賜糧源致力種米同時維持河川環境,耕作與環境共好;斗南鎮農會則是販售有機米,打破西部傳統農會少有有機稻米的印象。每個合作對象用自己的故事,豐富大家對台灣米的想像。

天賜糧源負責人鍾雨恩以花蓮富里為例,當地不僅有肥分相對豐富的黑沃土,主要栽種俗稱「醜美人」的高雄 139 號,還有致力生產、環境與社區共好的鱉溪米。天賜糧源的展覽讓觀眾知道台灣米與其產區有很多動人的故事。

讀米之後,繼續讀茶與咖啡,讓農產深植人心

讀米順利策展,背後辛勞不在話下。顧瑋舉例,像劉真蓉為了呈現展覽,預算超支也不惜自掏腰包;開展初期也邀請合作對象共同舉辦食米相關論壇;也在臉書Instagram 創立帳號,定期分享米相關的知識與展覽消息,讓讀米持續受到關注。

顧瑋與劉真蓉認為,只要參觀者稍微在展板前停留、閱讀展區的米介紹、帶上一小包米回家,對她們而言就是莫大的成就與鼓勵。往後她們也將替茶、咖啡等不同作物設計風味展覽,讓不同台灣農產都深植大家心中。

華山經常有外國遊客,讀米也成為對國際推廣台灣優質米的橋樑。(攝影/孫維揚)
華山經常有外國遊客,讀米也成為對國際推廣台灣優質米的橋樑。(攝影/孫維揚)

讀米展覽訊息,請點選這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