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談戀愛,對爸媽來說可謂「魔王級」關卡。遇到這事,究竟該堅決反對或是有條件的支持?爸媽內心有一連串的擔憂:煩惱孩子課業會受影響,擔心是不是被騙、會不會受傷害,或是一不小心就「天雷勾動地火」。
很多爸媽千叮嚀、萬囑咐,「18歲以後才可以談戀愛」,但感情這件事,真的可以被嚴格控管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現今孩子「早戀」的程度,可能遠超出父母的想像。
青少兒談戀愛有4個現象
兒福聯盟針對11至15歲在學兒少(共1,405人),進行「2022台灣兒少戀愛認知暨情感教育調查」調查;針對青少兒戀愛的現況,以及對戀愛的認知,得出多項結果,可能會令爸媽心驚膽顫。
發現1 超過3成孩子好想談戀愛
資訊科技發達,網路成為孩子生活的重心、交友管道多元,再加上「偶像劇」推波助瀾,孩子變得早熟,十分嚮往愛情。
兒福聯盟處長黃韻璇指出,調查顯示有31.5%青少兒現在想談戀愛,等於將近每3人就有1人想談戀愛(表1)。隨著年紀漸長,孩子開始對戀愛產生憧憬;以年齡來看的話,國小生想談戀愛的有22.8%,國中生39.1%。
表1. 11至15歲想談戀愛的比例
國小高年級
22.8%
國中生
39.1%
整體
31.5%
發現2 國小、國中生談戀愛比例增近一成
孩子對愛情感到好奇,並「付諸行動」、交男女朋友的比例不少,調查顯示,32.9%曾交過男女朋友(表2)。比起2014年調查,談過戀愛的26.6%,8年間成長不少。以年齡來看,國小生增加8.4%、國中生增加9.7%。
表2. 11至15歲談過戀愛的比例
2014年
2022年
國小高年級
14.8%
23.2%
國中生
31.5%
41.2%
整體
26.6%
32.9%
發現3 交往時間短,有六成不到半年
談戀愛的次數,交往一次的有43.1%,交往兩次24.6%,有32.1%交往三次以上的經驗。
交往時間部分,有38.7%最長交往不到三個月,59.1%維持不到半年,只有22.8%最長交往超過一年。
發現4 有76%贊成網路戀愛
孩子究竟和誰交往呢?以學校同學最多、80.7%,其次是網友22.0%,朋友介紹14.9%,補習班認識7.9%。其中,和網友交往部份,2014年為16.4%,8年間成長逾5%。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超過一半青少兒(52.7%)會跟陌生網友聊天。有高達75.9%贊成網路戀愛。
孩子墜愛河,家長須留意3件事
愛情來了,擋都擋不住;面對孩子情竇初開,兒福聯盟的調查有3個結果,特別需要父母關注和留心:
1 感情價值觀偏差
黃韻璇指出,青少兒的主要戀愛知識來源為,朋友、同學和媒體(包括Youtuber、小說動漫、電影戲劇、抖音等),遇到情感困擾鮮少向父母或老師尋求協助,對談戀愛有些錯誤認知、過度追求浪漫,令人擔心。
有17.0%表示「如果談戀愛,會為了討好對方什麼都願意做」。11.3%覺得「只要喜歡對方,當第三者也沒關係」。與2014年調查相比,這兩項比例皆成長。
若再進一步分析的話,認同「如果談戀愛,會為了討好對方什麼都願意做」的人,其生活滿意度、家庭關係都比較差,且孤獨感較高。
2 肢體接觸的接受度高
孩子對戀愛中的肢體界線,有50.1%認為可以牽手,可以擁抱的有44.5%,可以接吻的有19.7%。令人驚訝的是,孩子未滿16歲,但認為可以發生性行為的有4.2%,這點已經觸法了。
比較特別的是,有33.6%孩子沒想過,有交往對象時肢體界線可以到哪裡。
3 若遭反對,兩成轉為暗中交往
談戀愛時,只有23.6%會主動告訴爸媽自己的交往情況,有15.9%不跟任何人說。
若遇到爸媽反對,有20.4%會選擇暗中交往,11.3%據理力爭,9.7%直接分手,5.8%跟父母冷戰,有1.3%會離家出走。
選擇離家出走的人,其家庭關係也較差。顯見原本親子關係就不太好,談戀愛加劇親子的衝突,因此憤而離家。
青少年需要的是愛和被愛的感覺
到底要怎麼談戀愛?學校課本沒有教,大部份親子之間也避談這個話題,很多爸媽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談「情」說「愛」。
兒福聯盟的調查中,有一題詢問青少兒,「家長對自己談戀愛的態度」,有10.2%孩子認為家長會非常反對,超過一半的孩子(51.6%)並不清楚父母的態度。「顯示,爸媽平常不太和孩子討論這些議題,」黃韻璇說。
銀色夫妻檔季芹、王仁甫育有一子一女,女兒今年16歲,正是憧憬談戀愛的年紀。王仁甫認為,「青少年需要的是愛和被愛的感覺,」爸媽可以做的是,儘量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求,讓家庭充滿愛,孩子自然不必向外求。
季芹自認,夫妻倆跟孩子什麼都能聊,談戀愛、網路交友等話題從來不是禁忌,家裡4個人每天都搶著講話,關係十分親密。
季芹笑稱自己是一個很會機會教育的媽媽。女兒小學時,和她分享有同學在網路上和20歲的人談戀愛,細問之下,原來是同學騙對方、她已經18歲。季芹立刻機會教育:「網路不可信,千萬不要把一切想得太美好。你以為你在和20歲歐巴聊天,其實對方是50歲的光頭中年大叔。」
看到因感情而起的社會新聞,季芹會把它貼在家庭群組,晚上吃飯時和孩子聊對新聞的看法,如果發生類似情況的話,可以怎麼做?帶孩子討論、思考什麼樣的感情價值觀比較適合自己。
網路可以交友,但別直奔戀愛
季芹不諱言,自己不太能接受網路戀愛。「網路世界有太多的假相,對爸媽來說,有很多的擔憂,擔心孩子受傷、被騙。」「可是我內心又很糾結,畢竟時代不一樣了,自己是不是太古板、應該要隨著時代進步?」一語道出現代父母的心聲。
相形之下,王仁甫對於網路交友的接受度較高,「時代不斷進步,以前我們交筆友,爸媽還不是很反對。」網路已成為孩子交友的常見管道之一,女兒聽朋友分享經驗,對網路交友充滿好奇。王仁甫說自己的立場是,「網路交友可以,但網路戀愛就不行。」
王仁甫認為,網路可以當成認識朋友的管道之一,但是必須避免那些以約會、交往為主題的網站或APP,「先交朋友,而不是直奔網路戀愛,如果一開始就是以戀愛為前提的交友,還是太危險了。」「先從朋友開始做起,真的認識對方之後,再考慮是否要再進一步交往,」王仁甫說。
季芹常對2個孩子耳提面命,如果同學朋友要約網友見面的話,一定要結伴同行,至少要有3個人,而且必須在公開安全的場合才行,教孩子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
另外,她也會不時告訴女兒:「如果有任何狀況,一定要讓爸爸媽媽知道,千萬不要害怕,我們永遠支持你、保護你。」
如何與異性相處需要學習,談戀愛也是一種生命的學習。王仁甫會利用和女兒一起看電影的機會,伺機教她一些感情觀、如何面對分手等。
例如:「兩性相處,就算是夫妻也會吵架,談戀愛難免會失敗、遇到不對的人,但你一定要知道,這不是你的問題或一定是他的問題,你們可能只是不適合而已,分手不一定不好。」如何好好地去愛、好好地分手,是一輩子的功課,爸媽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有需要時陪伴在旁邊。
照片提供/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