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家Mark McCrindle的研究指出,Z世代及正在就學的α世代,一生將有5種職業和17份工作。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及隨之而來的顛覆性改變,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來自澳洲的創新教育家、The Learning Future總監Anne Knock博士認為,生成式AI有其能耐,但最終還是得由「人」來負責,去應用這些科技,「以人為本」是變局中的不變原則。
而教育的未來,在於賦予孩子們力量,讓孩子得以擁抱和發展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也就是科技難以取代的特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全人教育」將是關鍵。
Anne Knock投入教育工作30多年,曾是小學老師,後來也擔任澳洲、紐西蘭、北美、亞洲與歐洲學校的教學顧問,致力於教育創新;她創辦的機構The Learning Future,希望以具未來性的視野,探索如何打造學習環境,滿足學生的新興需求。
科技日新月異,變革將成為新常態
Anne Knock近日受邀,在「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中發表演講,談未來人才願景。她笑稱,自己是嬰兒潮世代,在她小時候,家裡只有一台電話,而且還固定在牆上,但如今,一台小小的智慧型手機就能做到非常多事情,而且還人手一機。
從歷史來看,科技不斷革新,「我還是學生時,計算機就被大家視為顛覆性科技,甚至引發數學老師反彈、上街抗議,當時很多人主張『過早使用計算機恐不利孩童教育』,而現在呢,我們隨身的手機裡就有計算機。」如今ChatGPT出現,也是類似的狀況。
為了因應變局,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經濟論壇(WEF)等,都在探討未來教育的新型態、未來人才的新樣貌,Anne Knock歸納,重點在於「全人教育」。
「知識的傳授」已不再是學校唯一要務
比方說,OECD在探討2030年的教育願景時,強調「知識的傳授」並非學校唯一要務,孩子的「能動性」(agency)與「幸福感」(well-being)也很重要,換言之,除了知識外,技能、態度與價值觀,也是教育的核心。
WEF先前發布的教育4.0框架,提到很多學習的要素,包含認知、社交、體能、自律、社會與領域知識等,並特別強調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協作、溝通與談判等等,適應力和成長型心態也是關鍵。
Anne Knock強調,教育要與時俱進,大人也要思考該如何引導孩子在熱情、使命、職業與專業之中,找到交集點,「我們要陪著孩子去想,他喜歡做的事、擅長做的事是什麼,世界所需要的事、得以獲得報酬的事又是什麼,慢慢找出未來的可能性。」
而該如何幫助孩子擁抱和發展獨特的人格特質呢?Anne Knock提出三個建議:
1、激發內在動機,從「表面學習」邁向「深度學習」
Anne Knock分享,「表面學習」(surface learning)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她博士論文中的研究重點。
一般來說,如果大人只注意表面學習,重點放在知識的傳遞,孩子就會想著「我要怎麼做才能通過考試、才能拿高分」,只關心成績,學習動機只剩外在因素。
至於深度學習,是孩子因「純粹的好奇心」而觸發的、更有品質的學習;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環境,誘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的機會。
不過,這兩者並非對立的。Anne Knock指出,深度學習還是需要有基礎,比方說,同儕間的合作常能促成深度學習,而孩子要先學到足夠的表面知識,跟同儕一起討論、學習時,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她認為,要把知識、基礎當成技能一樣去培養,未來當孩子碰到新的情境時,就有機會善加運用,引發真正的深度學習。
當從表面學習邁向深度學習時,孩子心中想的事,也會從「我該做什麼,才能通過考試?」變成「我的好奇心、熱忱、興趣,讓我想去學什麼?」
2、跳脫傳統學習方法,讓心智更多元的延伸
當孩子在學習時碰到問題時,大人常說「用用你的腦袋」,因為大家都覺得學習就是乖乖坐好、用力思考,但其實不然,Anne Knock提醒,如今我們得有技巧的跳脫大腦思考。
正如Annie Murphy Paul 的著作《The Extended Mind》(中文書名為《在大腦外思考》)所言,若妥善運用身體感受、肢體動作、大自然、環境空間、人際互動,是能幫助我們思考的,這已有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等理論基礎。
Anne Knock說,如今湧向我們的資訊愈來愈多、愈快、愈複雜,還有許多更抽象、更專精的知識,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與其侷限在大腦中,不如試著跳脫出來,運用更多元的方法。
她分享,有三類型的方法,第一類是「體現式認知」,常有人常說,「我直覺…」或「我骨子裡覺得…」,這就是體現式認知,而感官、動作、手勢、感受等,也都算,都能運用於學習。
第二類是「情境式認知」,所謂情境,包含大自然、各種建築或環境、甚至腦中想法的空間。Anne Knock舉例,她很愛親近大自然,每次在戶外時,她總覺得思路比較深刻;她也喜歡畫畫,因為能幫助思考,而畫畫對學習的助益,也已有許多相關研究。
第三類是「分佈式認知」,主要概念是「從他人身上學習」,例如借助專家幫助解惑、透過同儕釐清問題、或在團體中討論分享,重點是,建立與他人的連結。
3、以樂觀的態度看待複雜的問題,一步步取得進展
隨著人類社會愈來愈複雜,前所未見的事情也會愈來愈多。Anne Knock表示,「複雜理論」就是她博士論文的主要基礎,面對未知,人們必須不斷摸索,但還是可以保持樂觀,混亂中仍會有新的想法產生,帶領我們到下一個階段。
正如同美國文化分析學者、知名作家Henry Louis Mencken所言:「每一個複雜的問題,都有一個簡單又明瞭,但是錯誤的答案。」
Anne Knock直言,人本來就是活在複雜中,很多事沒有線性的解決方法,但有能降低影響的變數、多種可行的選項與多種相應的後果,在檢視問題時,我們必須用適合這個問題的角度切入。
她提出了一個能幫助決策、採取行動的矩陣,彙整出四種情況。首先,如果問題很明確,就照著計畫走,她以料理來比喻,通常照著食譜做出來的菜,都不會差太多。其次,如果問題很複雜,就交給專家處理,比方說,錶壞掉了,就請鐘錶師傅修理。
第三,如果一切都很混亂,找人幫忙。最後,如果很複雜,要樂觀,要相信自己能找出方法、達成目標。
Anne Knock舉例,養兒育女,是再複雜不過的了,她有兩個兒子,都已經長成友善的大人,如今回頭看,是怎麼辦到的呢?能確定的是,想養出好孩子,不大可能像料理,跟著食譜做就行,也不大可能有專家能代勞,所以偏向上述的後面兩種情況。
她回想,當年在帶孩子時,她跟先生會跟別人聊育兒經,也會聽取他人的經驗或智慧,「但仍是由我跟先生一步步走著,有時走對,有時也會走錯,不過,總是會取得進展的。」
面對AI變局亦然,人們不一定有明確解答,但要一步步往前走,把焦點放在「以人為本」的未來,並且相信,人性永遠比科技更重要。
照片來源: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