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在台灣近年成為國安危機,總生育率已跌破一,平均每位婦女(一般指十五至四十九歲之間)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不到一人,在大家憂慮不生的同時,另一個變化正同步演進,台灣父母不只愈生愈少,其實還愈生愈晚,走進產科診間,排隊等候檢查的已不乏中年婦女,高齡產婦難道已成為台灣生產主力了嗎?
「我今年41歲,大約是10年前開始當婦產科主治醫師,我感覺產婦好像是跟著我一起變老了,」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烏烏醫師)回想自己30歲初頭時看診,產婦約30多歲,但疫情後回來,發現35、36歲的人比比皆是,也出現非常多40歲以上的產婦,醫療現場孕婦的年齡正在增長中。
十年來,結婚生子對台灣女性的人生順序一路後延
近十年台灣女性結婚和生育都向後延遲。攤開數字,從2012到2022年,台灣女性把結婚生子這件人生大事的里程碑,排在學業工作和自我發展之後,愈來愈晚。2012年女性初婚平均年齡為29.2歲,2022年已來到30.1歲。首胎當媽媽的平均年齡則從2012年的30.11歲來到2022年的31.43歲。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定義,女性最適合懷孕生子的年齡介於25歲至30歲之間,而只要第一次生產年齡超過35歲,就算是高齡產婦。如果女性初婚平均數來到30.1歲、首胎平均年齡來到31.43歲,台灣女性能在生理最適合懷孕生子的時期當媽媽的機會已非常有限。
在台灣當新娘和媽媽的年齡不斷往後推。目前每年新生兒的生育主力趨勢也慢慢走向由高齡產婦扛起大任,從2018年起台灣35歲以上高齡產婦就已突破三成。2021年時當年度40歲以上的嬰兒生母首度破萬人,佔整體生育婦女的6%。2022年35歲後生育的婦女人數則已佔將近三分之一達32.4%。晚生在台灣不再是稀奇的事而是許多人主流的人生選擇。
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定義,女性最適合懷孕生子的年齡介於25歲至30歲之間,而只要第一次生產年齡超過35歲,就算是高齡產婦。如果女性初婚平均數來到30.1歲、首胎平均年齡來到31.43歲,事實上台灣女性能在生理最適合懷孕生子的時期當媽媽的機會已非常有限。
再看2022年整體出生數按生母年齡計算,當年度35歲後生育的婦女人數已佔32.4%(見表二),也就是說10年後、如今的台灣,一年中誕生的寶寶已有三成是由高齡產婦所孕育,2021年時當年度40歲以上的嬰兒生母便已破萬人,晚生在台灣不再是稀奇的事,台灣爸媽正一路往晚生世代演變著。(見表三)
單身社會下,台灣社會從「線性流程」進入「多重生命歷程」
「從前的生活是一個線性的流程,我們的生命歷程有一定的順序,可能就學、就業、婚姻、養育子女然後退休,這是台灣社會過去一個線性的流程。但現在的台灣社會進入的是一個『多重生命歷程』的現象,已打破過去的線性,」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楊文山解析,台灣在教育擴張後,愈來愈多年輕女性進入大學,學成畢業後進入工作、結婚、生育,原本一步接一步的「生育步調」雖然仍發生但卻在不斷遞延中。
楊文山舉例,過去問年輕人,你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可能得到的答案會是就學、就業、婚姻,但現在的年輕人認為生命最重要的可能會是「獨立」、「經濟自主」。隨著就學時間的增長,經過長時間的讀書求學,當年輕人終於出社會獨立、獨居,他們反而產生一種「再社會化」的現象,社會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遞延的第二青春期,學校畢業後的年輕人可能選擇休息一陣子或去遊學、或是工作一兩年後又回到學校。
過去工作然後結婚生子線性流程被打破,現在年輕人不認為人生一定要按照怎樣的線性步驟,且不會把婚姻和生子看成人生第一順位,更看重如何發展自己的潛能。
不論是打破線性的人生規劃,或拉長「生育步調」,晚結婚自然形成晚生世代的現象,女性推延生育時間,「生育步調」的變緩、變長,最後直接影響了生育年齡與生育數量。
面對晚生趨勢的勢不可擋,晚生世代父母成為新型態的父母族群,在這樣的年齡階段育兒與年輕生子的父母其實存有很多的不同,四大現象正迎接著晚生父母們:
現象一、磚壓吐司世代出現:
需用「全心調整」態度面對父母極老、孩子極小
在中年生育極現實的問題是當孩子出生時,傳統上認為的家庭後援(阿公阿嬤或是外公外婆)可能也都已邁入需要被照顧的老年,10年前所謂的三明治世代到了10年後的晚生父母身上可能會演變成「磚壓吐司世代」,因為晚育而面對的上下交相而來的壓力隨著父母老、孩子小的狀態壓力變得更大、更重,如同磚壓吐司般沉重夾擊,不僅體力吃不消,也經常情緒勞動不斷。
面對這樣現實的處境,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孫明儀建議:「不論年輕或晚生的父母,『全心調整』四個字很重要,」晚生父母面對父母很老、孩子很小的階段,能做的就是去全心調整,哪邊需要多出一點力,哪邊可以借助外援幫忙,持續的去調整和平衡,讓自己不要被壓垮了。而無可避免在孩子還小時也可能要提早面對的祖父母離世問題,對於晚生子女,孫明儀提醒父母更需要為他們「增加安全感」,不要對孩子隨便承諾「不要擔心,爸爸媽媽不會死」,也許可以先說「我們會努力來讓自己變健康。」將所有對外來的擔憂轉換為積極的行動。
現象二 、恐釀阿公阿嬤教養:
過多的體諒變寵愛,父母需要溫和而堅定的管教
晚生父母通常因為年紀的關係,擁有較穩定的情緒與較穩固的經濟,這樣的條件帶來的優點,是可以較有餘裕的養育孩子,因為人生歷練與資源,也使得晚生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照顧,但缺點則是容易不小心融入了阿公阿嬤的角色在親職裡面。
曾任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13年、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的何翩翩老師觀察教養現場,發現晚生父母容易在陪伴上出現類似阿公阿嬤的心態:很用力、很用心,但在管教上會出現比較多的寵愛,容易過度體諒與同理小孩。
孫明儀建議晚生父母在教養上一定要秉持「溫和而堅定」的原則,對於攸關健康與安全的教養原則要堅定堅持,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有些原則是「父母的意志」大於「孩子的意志」,孩子不能為所欲為,如果只是給予無條件愛的教育,當孩子長大進入團體生活,就會遇到很多的挫折。
一旦孩子明白有些原則非常重要,是無法改變的,孩子就不會再測試,「父母一開始花的時間和力氣,其實是在為以後節省時間。」而所謂的溫和堅定中「溫和」的部分,是可以去同理孩子的需求,或許家長可以提供孩子另一個選項,或跟孩子合作、商量,給孩子一些空間表達他的想法。
現象三、教養與陪伴外包化:
中年後體力不足,外包勞務但絕不能外包陪伴
中年後由於體力下滑,晚生父母另一個挑戰是,很容易將教養和陪伴的工作外包。南方心理諮商所院長、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羅惠群建議晚生父母可引入各項家族資源,或是尋找合格的托育資源,例如托嬰中心、保母,在接近和諧、平衡的狀態下,妥善盤點外部資源,舒緩晚生世代們的養育壓力。
借助外力雖有好處,何翩翩也提醒家長應該把教養和勞務分開,輔助的人力如外籍阿姨等可以幫忙家務,幫媽媽減輕負責洗碗打掃等重複性的家勞務或勞動;但陪伴孩子吃飯、洗澡、睡覺等與孩子相關的互動,仍要回到父母身上。
孫明儀也強調,父母一定不能外包的就是情感交流,「外包照顧是可以的,但重點更在於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愛他,當孩子知道你愛他時,他會回愛你。」
現象四、高齡夫妻合作成幸福關鍵:
一個穩定、有愛的家庭絕對能超越年齡限制
羅惠群提到,在40歲以上會深刻感受到何謂體力不濟、無法分神做其他事情。但回到高齡生育,這卻不會是育兒的阻礙,「如何在關係中更有效的合作,是高齡夫妻很重要的一環。」對於晚生父母很重要的認知是,年齡絕不會是晚生世代迎接孩子的缺陷,能否與另一半共築育兒的良好關係和家庭氣氛,才是幸福育兒的重點。
何翩翩以自身成長的經驗為例,媽媽在24歲時生下何翩翩,在39歲時生下妹妹,她與妹妹相差了15歲之多。當何翩翩小時,爸媽因為工作辛苦,在壓力下對很多事缺乏耐心,何翩翩不諱言自己小時是在會被打的環境下成長,自己的童年處在動不動就拿棍子出來的家庭氣氛。
到了妹妹出生,時隔多年後的父母已事業有成,還有兩個姊姊可以幫助照顧,妹妹就相對得到更多好品質的陪伴,有閱讀的環境,也可以常出去走走,妹妹在平穩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也許與她日後念書、工作都有好表現有關。
在前後父母營造的不同家庭氣氛下,何翩翩認為,父母的年齡不是養育孩子順利的重點,夫妻雙方是否已準備好一個穩定、有愛的家庭,才是真正攸關孩子幸福順利的關鍵密碼 。
晚生世代父母心聲:幸福來得晚,但我們不曾後悔
「在人生最有底氣時,我決定成為父母。」面對晚生世代,一個晚育媽媽李曉鈴脫口而出這句話,成為晚生父母的人有太多不平凡的故事:
「老天爺讓我在最適合的時候可以同時承接住工作上的責任壓力,又可以用比較穩定的狀況去迎接這個孩子。」芳和實中校長黃琬茹(歷經7年21次人工受孕在42歲終於懷上女兒)
「我再婚才又生了女兒,為兒子帶來妹妹,女兒幫我們大家串了起來,我好像是為了先生和兒子而再生了這個孩子。」雲林縣清朴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張嘉郡委員(39歲再婚後,歷經多次試管不成,在41歲時自然懷孕生下與大兒子相差了12歲的女兒)
「我唯一的期望是希望兒子健康就好。」知名出版人傅月庵(48歲生子,形容自己與兒子的關係是祖孫的年紀、父子的名分混成的兄弟情)
「生了腰果之後,世界再大再遼闊,我都不在意,有腰果、有我,看著他對我笑,就夠了。」藝人selina(走過人生多重考驗,於41歲生子,終於實現從小當媽媽的夢想)
「晚生父母不要怕,在愛裡,一切挑戰都是生命的經驗,
你會在孩子的眼睛裡,看見來得剛剛好的幸福,」
這是42歲才生育的藝人趙小僑給晚生父母的祝福,在人生成熟的階段迎接另一個純真生命,晚生世代其實擁有更堅強的臂膀、更厚實可靠的胸膛。
在人生中場迎來做父母的初登場,掌握好晚生的優勢與可以避免的缺點,年齡絕非晚生家庭幸福與否的關鍵,一切只取決於,我們是否已準備好為人父母。
在愛裡,一切永遠都不會太晚!
(責任編輯:林胤斈)
延伸閱讀:
留言 1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7月31日06:3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