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的口感細緻柔軟又香甜,你吃過了嗎?越來越常看到有人賣新鮮的國產無花果,售價總是令人咋舌,坊間常稱之為長壽果、生命之果,這個古老的水果,真的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嗎?
無花果在台灣種植規模其實很小,只有35公頃,不過投入的農民大都以溫網室種植,栽培成本高,採收時又必須細心呵護才不會碰壞嬌嫩的果實,還得要冷藏運送,因此售價不菲。也多虧頂真的農民,讓國人不會只有進口果乾可吃,而是可以品嘗到鮮果的風味。除了食用,無花果作為觀賞盆栽也越來越熱門,一起來認識這個傳奇水果吧!
吃一口無花果,滿嘴都是它的花
無花果最令人好奇的是它的名字,真的不會開花嗎?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吳婉苓解答:我們平常食用的無花果,外觀是由花托形成,真正的花與果實在中空的花托裡,被稱為隱頭花序。所以無花果不是沒有花,而是整顆都是花。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長張錦興解釋,無花果的膨大花托會隱藏眾多小花,變成聚合果,並在頂端留下「果目」的小孔,讓昆蟲進入授粉。切開無花果,由外而內分別是肉質花托、細長的小花、最內部的顆粒才是包含種子的瘦果。
「無花果是最早人為栽培的作物之一」,吳婉苓表示,雖然歷史悠久較難精準確認,但多數學者認為無花果的起源地是中西亞,最早能追溯至1.1萬年前,被人類栽種的時間點甚至早於穀物。《聖經》中先知彌賽亞治療國王希西家的重症使用的植物,就是無花果,印證它早已進入人類生活。
後來無花果約於中國唐代時,藉由絲綢之路東擴。而台灣比較明確的栽培紀錄是1915年,直到1970年又由不同單位從印度、美國、以色列等地引進當地品種。
生性怕水只能種在溫室,「波姬紅」是主流品種
張錦興說明,無花果依照結果特性有四大類型,因為台灣沒有無花果授粉昆蟲——無花果蜂,所以主要栽培的是不授粉也能結果的「普通型」無花果,其中又以日本引進、果實紅色的「波姬紅」大果品系為主,種植隔年通常就能商業生產。其他也有少量的「金傲芬」、「布蘭瑞克」等不同果實顏色的品種。
無花果來自乾燥的中西亞,台灣適合種植嗎?其實栽培大不易。吳婉苓於2020年統計,國內無花果主要種植在雲林,約25公傾,全台總栽培面積估算大約只有35公傾。
張錦興表示,偏好地中海型氣候、落葉果樹的無花果,栽培注重排水良好,因此台灣農民經常在河邊、通透性好的砂質土種植。雲林縣林內鄉珍正好有機農場的張學正分享,他在砂質土上覆蓋來自濁水溪的黑土,讓土壤兼顧通氣與保肥性,「控管好水份,無花果就長得好」。
不過,「台灣雨水多,容易折損無花果」,張錦興解釋,無花果實一淋雨,外觀就容易龜裂,甚至罹患果腐病,失去商品價值。張學正回憶,初期是露天種植,「產季時下雨就血本無歸」,後來才換成溫室栽培。
可是溫室又帶來新的問題,雖能抵擋雨水,但濕氣難以散去,容易出現病蟲害。張學正說,溫室內出現很多介殼蟲,爬入無花果會讓內部褐化,失去軟嫩口感與甜味。所以他又用紗網包圍溫室四周來維持通風,並以滴灌控制濕氣。另外也要定期噴灑有機資材,還會每天用肥皂水噴除無花果樹上的害蟲。
栽培採收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價格居高不下
台灣農民排除萬難種出了新鮮無花果,也越來越常出現在網購平台或是市集中,但是價格高昂,一台斤往往600元起跳,總令消費者遲疑。無花果為什麼這麼貴呢?
張學正坦言,無花果因為溫室栽培、採收與包裝運輸過程繁瑣,而難以壓低售價。首先需要溫室才能穩定產量,但溫室建置與定期修繕成本都很高。溫室也會減少光照,讓無花果成熟時間拉長,增加生產成本。
而無花果後期成熟極快,一天要多次巡田採收。成熟無花果表皮又容易破,只能小心用指腹採收而降低效率。吳婉苓解釋,無花果跟花卉一樣,「有瑕疵就失去價值」,所以採收成本遠高於其他果樹。
無花果裝箱前,還要逐一包裹泡棉防止撞傷,張學正甚至用泡棉填滿包裝盒空隙,「不然一摩擦就會破損」。而為了避免常溫讓無花果過熟,必須冷藏保存與寄送,更墊高運輸成本。
張錦興認為,台灣無花果生產勞力與技術極高,「用溫室種植其他作物不會那麼辛苦」。過去有許多農民嘗試種植後又知難而退,因此栽種面積與產量始終受限,這也是無花果價格難以壓低的原因。
無花果營養豐富,但勿過度誇大神效
無花果高貴卻頗具人氣,主因就是它以超級食物、長壽水果的形象出現在市場上,大多數國內農民也都為了維持這個形象,盡量用有機無毒方式種植。
張學正觀察,無花果富含水分與營養、柔軟好入口,許多民眾會買來給老年人或病患食用。也因為抱持「健康的食物,從源頭就該無毒」的想法,他在轉以溫室種植無花果時同時採行有機栽培。
《本草綱目》說無花果:「味甘平,無毒,主開胃、止泄痢、治五痔、咽喉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說明,無花果富含類黃酮、多酚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潛力。鮮果富含水分,以及維生素A、C。果乾則纖維含量較高,每100公克有13.3克膳食纖維,酚類等抗氧化物質也相當高。
不過陳佳祺提醒,無花果並非藥物,也無法確定是否含如硒等協助抗癌的礦物質,不能用來治病。此外鮮果富含葡萄糖與果糖,屬於中升糖指數水果,一次攝取過多容易影響血糖。她建議把無花果作為水果,在產季適度品嚐即可。
陽光充足才夠香甜,趁新鮮三天內吃完
無花果的口感柔軟、滋味清甜,卻也有人覺得「沒味道」。「這跟成熟度與栽培管理有關」,張學正強調,民眾認為無花果不好吃,通常是甜度低、青草味明顯。其實無花果在八分熟,外觀可見浮起的維管束、用手指輕拿不會凹陷,此時香氣幽微,甜度已經足夠,如果覺得風味不足,可嘗試放到完熟,外觀維管束與轉色明顯、拿取容易凹陷時享用,香氣與甜味會更濃郁。
吳婉苓補充,無花果生長時需要充足日照,果實才能呈色漂亮,並蓄積足夠的糖分。若枝條太多、成長後期澆水過量都會降低甜度,所以果農在果實接近成熟時尤其要管理得當,才能種出香甜的無花果。
國內的無花果鮮果大多是直接吃,或切塊做沙拉。張學正說明,鮮果八分熟以前,甜味適中而質地較硬,最適合作為沙拉、甜點原料與裝飾。不過無花果採收後壽命短,常溫兩天內就可能過熟軟爛。吳婉苓也提醒,無花果雖可冷藏,但不如一般水果能長期儲放,「收到後三天內食用完畢最佳」。
購買果乾要睜大眼睛,一頁式詐騙網頁猖獗
無花果也可以製作果乾,大都是國外進口,除了當零嘴,也能作為鹹食搭餐或茶飲來增加甜味。張錦興表示,國外使用果粒小、含水量低的品種製作果乾,產量很高,加上原產地經常炎熱乾燥,甚至能露天曝曬,節省加工成本。但台灣的無花果品種含水量高而糖分低,環境潮濕也讓加工成本高於國外,所以主要還是鮮食居多。
雖然進口的果乾比鮮果便宜,但是社群網站上常有商家聲稱是國內的小農滯銷、打悲情牌販賣無花果乾,或是無花果茶,其實是中國一頁式詐騙網頁,消費者購買時務必特別當心。
自己種無花果一兼二顧,可以欣賞又可以吃
「無花果也能做為盆栽」,吳婉苓觀察,國內很多人會買無花果盆栽來送禮,自家栽培趣味多多,看到無花果膨大、轉色等過程,深具觀賞價值,而且無花果逐一成熟,可以分批食用,不用擔心要一次吃完。
關於照顧的小撇步,吳婉苓建議,每個盆栽最多留三個枝條,如此長出的無花果量足夠觀賞與食用,也比較好照顧。她也提醒,無花果屬於小型喬木,因為盆栽能保有的水分、養分較少,澆水與施肥頻率要比在田地種植高,盆器寬度與深度至少30公分以上,無花果才能生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