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昨(13)日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會後主持記者會表示,針對台灣當前所面對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其中因洪仲丘事件廢除12年的軍事審判制度,將重新恢復實施,引起不少人討論,「軍事審判」13日單日聲量高達7萬4千筆。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分析,賴總統宣布國安威脅及因應策略,加上下鄉宣講動員令,如果民眾真的感覺有國安危機,可能有助於未來大罷免成功率,因為如果有國安威脅,民眾可能會傾向支持執政黨。
面對立法院藍白聯手否決多項議案,民進黨宣布從15日起展開8場「人民是頭家」政策宣講會,深入台中、桃園、花蓮、台北等罷免案激戰區。賴清德更以黨主席身份向各縣市黨部、黨公職及縣市議員下動員令,要求協助辦理說明會,並邀請人民參加。
賴清德宣布恢復軍事審判 網友:義務役期要恢復兩年了?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進行網路討論聲量調查,賴清德近一週累積高達37萬多筆聲量。聲量最高點出現在3月13日,共161,706筆。針對日漸增加的共諜案,賴清德宣布恢復軍事審判制度,「讓軍法官回到第一線,與檢調司法機關共同協力,處理現役軍人涉犯叛亂、利敵、洩密、廢弛職務、抗命等軍事犯罪的刑事案件」,引起網友議論,「為了順利推動大罷免,火力全開」、「好了啦,先救救台積電」、「義務役期恢復兩年制應該近日宣布?」
退將稱賴清德兒子躲美國不當兵 收到總統律師函馬上道歉
另一個聲量高點出現在3月11日,共50, 092筆。退將栗正傑於政論節目稱「賴清德兒子躲美國不當兵」,結果收到總統律師函要求「公開道歉」,因此栗正傑致歉,稱他受到媒體輿論誤導,未經查證就認為賴總統的小孩在美國沒有當兵,並依照律師函的要求,公開澄清致歉。有網友表示,「現在都習慣了先開槍再道歉,不然就是那種死不認帳死不道歉的」;但也有人質疑,「國防部沒辦法證實嗎?還要總統自己找律師提告?」
國安記者會三大重點
1.恢復軍法審判
現況:中國對國軍進行滲透及間諜活動,2024年涉及共諜案遭起訴的現役及退役軍人分別為15人(23%)及28人(43%),合計占共諜案比例高達66%。
策略: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審制度,處理現役軍人涉犯叛亂、利敵、洩密、廢弛職務、抗命等軍事犯罪之刑事案件。未來現役軍人如觸犯陸海空軍刑法之軍事犯罪案,將由軍事法院審判。訂定「軍法官人事條例」及軍事法院、軍事檢察署組織法等,將在完成全部規劃及討論定案後,由國防部向社會完整說明及溝通,讓軍審制度的恢復,被社會信任及充分支持。為有效遏制現役及退役軍人,各種嚴重打擊國軍士氣爭議言行,國防部須研擬在陸海空軍刑法增訂「對敵人效忠表示」處罰,並修正對於領取退除給與人員之相關規範,以維護軍紀。
支持:旅美教授陳時奮(筆名翁達瑞)表示支持,他強調,台灣的民主得之不易,決不允許有人利用民主破壞民主,「反對的這些人就是企圖掩護顛覆台灣的第五縱隊」。
反對: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表示,「賴總統已經正式引爆這顆核彈」,未來宗教、教育、文化的兩岸交流,是否都是通敵,都要面臨軍審?台灣人民要好好思考,台灣要何去何從?
2.防中國混淆國家認同
現況:賴清德指出,中國試圖統戰操作,扭曲我國人民對國家認同;目前陸委會要求公教人員簽寫沒有申領大陸身分證的具結書。
策略:內政部、陸委會等相關機關,就國人同胞申請中國涉及身分認定的各種證件,包括護照、身分證、定居證、居住證等,持續進行必要清查及管理,尤對國家有忠誠義務軍公教人員,嚴防並遏制統戰。中港澳人士歸化及融入台灣社會,在兼顧台灣社會發展及個人權益下,須有更多國安考量:第一,原籍中國人士申請來台定居,應確實依照我國法律放棄中國戶籍與護照,不能兼具雙重身分。第二,港澳人士申請來台定居、居留等相關制度,將增列長期居留規定,以符合實際需要。
支持:陸委會指出,中國近年來刻意破壞「兩岸單一戶籍制度」,是對我方法律嚴重挑釁,更是刻意破壞台海現狀,製造兩岸人員交流失序狀態,已嚴重影響台灣社會安定。政府當前針對現職軍公教人員申領中共有關身分證件的清查作業,完全肇因於中國破壞現狀,政府必須積極挺身因應職責與作為。此外,「居住證」是中國漠視我國主權,矮化台灣並將我國國民視為其公民,營造對台行使管轄權,扭曲國人對國家認同、混淆兩岸人民身分灰色作戰。
反對: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廖元豪直言,陸委會的要求超過現行「兩岸條例」處理範圍,「服從義務要依法令,這個沒有法令依據,其實就是恐嚇」。
3.防兩岸交流統戰威脅
現況:賴清德指出,中國利用台灣的民主自由,吸收黑道、媒體、名嘴、政黨、乃至於現、退役軍警,在我內部進行統戰分化破壞;國安局報告,2024年共諜案起訴64人,統促黨、復康聯盟黨、台灣軍政府等單位,為中國發展叛國組織、佈建武裝力量。令人匪夷所思,卻是真實存在。
策略:鑑於赴中旅行風險日漸增高,相關機關要提高國人旅遊風險意識,持續加強溝通,並落實登錄制度,減少赴中可能意外風險。另也要落實,中央及地方各級公職人員赴中國交流的揭露制度,從行政官員到民意代表,皆應將交流資訊公開化、透明化,向國民負責。內政部也應建立宗教團體等公益組織赴中國交流之揭露制度,防杜中國的干預與統戰。
中國人士來台之審查及許可,應以進行正常兩岸交流,以及對等尊嚴的官方互動為範圍,並應將兩岸情勢變化等相關因素納入考量;應嚴格限制具有統戰背景的中國人士來台,禁止來台進行具統戰性質活動。兩岸交流避免政治干預衍生國安風險,宗教、文化、學術、教育等交流案件之審查及管理,應本於「去政治化」、「去風險化」原則,讓民間交流單純健康。
行政院應研擬提升本土文化產業競爭力方案,遏制中國藉文化統戰削弱台灣主體性,加強輔導及獎勵國內影視及文創產業等,並鼓勵對台灣本土歷史文化的研究。強化影藝從業人員在中國發展的輔導與管理,主管機關應提供影藝人員,在中國發展言行應注意事項,明確涉及危害國家尊嚴相關言行之範圍,防止中國施壓演藝人員表態、或發出危害國家尊嚴言行。
防止中國透過網路、應用程式、AI等工具,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及危害資安,相關主管機關應採積極有效作為。
支持:民進黨中國部主任吳峻鋕表示,中共當局對台滲透統戰不僅無孔不入層出不窮,去年總統大選後更是變本加厲,作為負責任的政府為保衛台灣國家安全與民主自由,必須提出積極強化的作為,包括陸委會宣布暫停中媒「海峽導報」來台駐點;要求對岸台辦官員來台需與我方對等官員約晤;針對台東縣長赴中見國台辦主任未報備後續將嚴審。教育部繼日前突然封殺3所中國院校,禁止國內大學與隸屬於中國大陸統戰部學校合作或交流,如今傳出將進一步對7所中國知名高校下手,理由是「服務軍事與統戰」。
反對: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表示,教育部需超然於政治,不能成為政治的附庸或工具,回歸教育基本法中的中立原則;再者,大學法第一條也指出,大學的宗旨除研究學術、培育人才外,還有一項為促進國家發展,但政府始終認為大學應「配合」國家,是曲解了大學法的宗旨。政府應該採納大學的意見,而非屢屢對大學下政治指導,「既沒格,也沒權」。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5年3月7日至2025年3月13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賴清德』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