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新造登陸艦照片曝光,引發外媒震驚與關注,甚至有報導指出去年底就發現廣州造船廠打造至少5艘龐大駁船(Landing Barge),這些駁船甚至搭配一條長約120公尺橋樑,能使解放軍陸軍戰甲車快速登岸。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以「這些就是中國計畫用來攻打台灣的登陸艦嗎?」為標題揭露中國社群媒體所流傳的照片;總部設於巴黎的國際軍事網站《海軍新聞》(Naval News)提到建造者是位於中國南部廣州的中船海洋工程公司(COMEC),該公司是中國海軍(PLAN)供應商,提供海軍補給艦與潛艦支援船,另外也製造無人機與直升機航空平台。其網站中所展現的是一組三艘升降駁船,隨著吃水的不同,升降不同組的升降支柱,同時旁邊分布的應該是測試人員,本文就以下兩點來客觀論述。
中國兩棲登陸的演進
中國不斷發展各式搶灘載具以及研擬各式戰術,從登陸船團進入錨泊區,實施錨泊、換乘、舟波運動,甚至輔以非正規登陸船泊,包含滾裝貨輪在海面下卸兩棲突擊車。除此之外,更結合拖船、浮動棧橋與半潛式駁船作為遠距離下卸軍式車輛的方法。此次中國新型登陸艦則可以視為上述的進化版,可以想見藉由滾裝貨輪錨泊,加上半潛式駁船的定位,以及利用拖船將浮動棧橋接續以上兩艘船舶,無異地利用一艘船直接完成以上的功能,藉著創新思維打造的登陸艦可以大量縮短其陸軍戰甲車登陸所需要的時間,此種隨著武器系統的演進大量節省時間的模式,在新型登陸艦發展一覽無遺。
巴黎天主教大學地緣政治專家、海事安全研究員布朗丁(Benjamin Blandin)表達,北京顯然借鏡「移動港口」概念,增加軍事部署的彈性與選擇。惟這些駁船缺乏自我防禦能力,難以抵禦無人機、水雷或反艦飛彈等威脅。
中共登陸作戰期程
鑑於共軍在登陸之前,一定會確保戰場優勢,當導彈突擊、航空攻擊、海上封鎖與打擊、奪取網路資訊等行動展開後,登陸部隊才會開始發航。傳統上兩棲登陸難度大、風險高,易受台海戰場環境的海象、氣候、地形、時間與空間等因素限制,加上台灣海峽風力強勁,是極佳風場,近幾年我國政府大力推動綠能,因此台灣西部沿海建構許多風力發電機組,未來風機數量會越來越多,對解放軍兩棲登陸一定會有限制。因此,無論是滾裝貨輪、亦或者是新型登陸艦,由於全船沒有水密艙間,欠缺艦艇損管系統,加上誠如研究員布朗丁表達,這一類船舶欠缺防空、反艦與近迫武器系統,因此絕不可能在我軍灘岸仍然保留大量軍事武器貿然登陸。加上西部紅色海灘數量有限,要實施兩棲登陸,其實具有極高風險。
結語
所以此項議題的重點不在於新型登陸艦防禦能力的薄弱,反而是在於其系統整合的能力。整合滾裝貨輪、半潛式駁船與浮動棧橋三種不同系統於一身,變成新型登陸艦,隨著吃水的深淺,運用不同數量升降支柱,用來穩定平台,再運用船艏直接伸出120公尺橋樑,畢其功於一役,可以直接將戰甲車登陸於岸上,突破地理的限制,同時後方也可以串聯相同的登陸艦,以加大運送戰甲車的數量,運用新的戰術以節省大量的登陸時間,此乃值得關注的戰術運用。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研究員兼代所長。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