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總統府首場「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昨(27)日在台南登場,除了強化國人對災變的因應能力,也是與國際進行接軌。歐盟在26日也歐盟發布的《歐盟整備聯盟戰略》EU Preparedness Union Strategy,要求須強化「全民防衛準備」,並對會員國提出七項具體行動指標。國安官員強調,「全社會韌性」概念,這已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也是民主國家共同追求方向。希望民眾面臨極端狀況下,無論天災地變、或是人為災害,甚至地緣政治風險,整個社會與政府都要有能力來因應。
根據歐盟發布的《歐盟整備聯盟戰略》,主要目標與行動在於保護歐洲的關鍵社會功能,並於危機發生時關鍵設施與系統能繼續運作,維持社會穩定。
歐盟也列出七項具體行動指標。第一:為醫療院所、學校、交通運輸、電信等重要基礎設施建立全歐盟統一的最低應變能力標準。擴大關鍵緊急物資(如醫療設備、防護裝備、能源備援設施等)的儲備體系。強化氣候調適與資源管理,包括投資於氣候變遷適應措施,並確保水資源與安全與永續。同時要提升民眾應變能力,培養全民對於災害風險的認知與自我應變能力,讓社會更具韌性。
第二項具體行動,在鼓勵每戶家庭準備足以應對72小時的基本緊急用品(如飲用水、食物、手電筒、藥品等)。其次將危機應變相關內容(如自然災害、火災、恐攻應對)納入學校課程。每年舉行「歐盟整備日」(EU Preparedness Day)。另並加強危機應對協調,包括建立統一平台與流程,讓歐盟各國在危機應變上能即時協作、快速反應。
第三項是整合建立「歐盟危機中樞」(EU Crisis Hub),統一調度資源、共享情報、指揮跨國應對行動。讓公共衛生、能源、交通、國安等各領域部門能無縫協作。以及強化民軍合作機制,推動軍方與民防、消防、醫療等部門密切合作,提升整體應變與動員能力。
第四項具體行動為定期全歐盟聯合跨國演習,模擬各類危機(如大規模停電、疫情、恐攻等),整合軍隊、消防、警察、醫護人員等多方行動力。並促進軍民兩用投資,以及提升風險預測與前瞻能力,建立系統化的風險分析與預警機制。
第五項是建立統一的風險資料庫與分析模型,涵蓋自然災害、氣候變遷、網路攻擊、生物威脅、混合戰等多種威脅類型。同時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情報互通與預警技術部署。以及促進公私部門合作,尤其私部門是物資供應、技術創新與基礎建設的關鍵,必須成為合作夥伴。
第六項具體作為是成立「公私合作預備工作小組」,共同制定緊急應變策略與資源配置方案。並與關鍵企業簽署協定,確保危機時期能優先提供所需物資、啟動替代產線或重新分配產能。以及加強對外合作,包括認清威脅跨國特性,須與外部夥伴建立穩固聯盟,提升整體安全網。
第七項是與北約(NATO)協作。並與周邊國家建立信賴夥伴關係。
基於上述行動,歐盟建議採取以下三種整合策略:首先為全災害策略(All-Hazards Approach):不僅針對單一類型的災害,而是統整自然災害、科技事故、傳染病、混合戰爭、網路攻擊等所有潛在威脅。
其次是全政府策略(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從地方到中央、從成員國到歐盟機構,所有政府層級都需納入統一協調機制,共同制定整備標準與行動。
再來是全社會策略(Whole-of-Society Approach):包括政府、企業、公民社會、學術界、地方社區與個人等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要參與,才能形成真正有韌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