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在無形中,可能會構成所謂的「情緒勒索」
為了塑造孩子在自己心中的絕對重要形象,分離爸媽也許都曾使用威脅、利誘、恐嚇等表達字眼,但這只會讓孩子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三方都好的方式。
根據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提及,情緒勒索係指「當人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時,以威脅或利誘手法企圖掌控另一方、迫使對方順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論愛情、親情、友情、職場關係等,都有可能發生情緒勒索。親子間的情緒勒索,常見方式如下:
★不合己意,怒氣就會直接爆發
★因沒被順從,而折磨或虐待自己,使孩子得到心靈上的懲罰
★打悲情牌來增加孩子罪惡感,迫使遂其所願
★提出孩子嚮往的東西,來誘使他們聽話
「情緒勒索」普遍發生在生活中,特別是親子關係,更是頻繁出現
例如,當爸媽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才這樣做」「你最好想清楚,不要到時才來求我幫忙」時,表面上說的很好聽,背後卻隱藏著:「接受我的建議與指示,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否則後果自負。」
專家指出,長期處在情緒勒索的情境中且程度嚴重時,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關係看似變得緊密,相處的氣氛卻轉為緊張。一旦爸媽總以帶有勒索意味的說(做)法來左右孩子、讓他「聽話」,可能產生難以彌補的副作用。
父母不斷地「勒索」孩子,會造成他們缺乏自我
孩子為了要能符合大人的期待,不斷接受父母的支配與掌控,久而久之,自然會覺得自己很軟弱、無用、一無是處,自尊與自我形象也會逐漸被瓦解。
要是孩子習慣將不快樂的感受隱藏起來,常會以沮喪、焦慮、暴飲暴食、頭痛等生理不適呈現。因不確定把感受(尤其是憤怒)說出口會被如何對待,進而將情緒內化,轉化成沮喪。額外的心理壓力與各種負面情緒,也容易對孩子造成生理影響,因而出現病徵。
反覆地情緒勒索,會使親子間的距離愈來愈遠。為了防止自己受到傷害或產生難過的情緒,孩子會開始防備父母的再度勒索,如壓抑自己的情感、不願跟父母分享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等。
父母對子女的情緒勒索,反應父母的內心狀態
親子間的情緒勒索,是一種難解的問題。為了迫使孩子順服自己,爸媽可能會使用各種手段,剝奪孩子的自由選擇權。
父母之間的恨、渴望與失落,逐步移轉到孩子身上。孩子的出現提醒著雙方關係的拉扯與破裂。大人慣性且不自覺將壓力釋放給孩子、藉此干擾對方,縱使如願,也傷害了孩子。
部分的父母之所以出現「情緒勒索」的作為,可能原因有以下三種:
★童年時的某些經驗,延續到長大成人後的失落感與依賴感
為了不想再承受或經歷被拒絕、被遺棄、被忽略的類似經驗,因而選擇對孩子情緒勒索,藉此控制或支配孩子的做法與想法。
★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合理化成「都是為了孩子好」
即使是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可能或已經傷害到孩子(生心理都算),大人也不會為此而感到內疚或罪惡。這類型的爸媽總是以為這樣做,是為了要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對已分離的另一半放不下,希望透過孩子繼續與對方維繫關係
即便對於這段關係的感受是負面的、不好的,仍希望盡可能透過孩子,與另一半保有緊密的聯繫感,進而形成一種單向的情感連結。
若已出現情緒勒索,爸媽應該謹慎面對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認真看待且認同他的需求,是預防情緒勒索的必要條件。畢竟,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個體,總有一天會有自己的世界、建構自己的家庭,年紀較小他們也許只能概括承受,但長大的他們,勢必會選擇離開充滿壓力的環境,或只與關係良好的一方保有緊密互動。
試著用以下方式進行修正:
★ 大人要理性地對話與溝通:
雖然當不成夫妻,但也無法抹去彼此是孩子父母的事實。所以為了孩子,應該理性溝通,避免互相猜忌,或以自己的想法揣測對方,才不會讓孩子成為雙方爭吵之下的犧牲品。
★ 設想孩子處境,聽聽他的聲音:
不論爸爸或媽媽,都是孩子成長路上很重要的人物。用孩子來證明對方的不好,對孩子有害無益。傾聽孩子聲音,了解他恐懼、擔心的原因,檢視自己是否給予孩子太多壓力。
★ 找專家或相關機構協助:
有時,最大的問題在自己身上。想看到對方過不好,對自己並無好處。不妨找個諮商師或社工師談談,從自己的問題與傷口著手,或許是解開內心壓力與不悅的最佳辦法。
摘自 現代婦女基金會《情緒同理:家事法庭第一線社工30件個案解析》/ 新手父母
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from Pexels
數位編輯:吳佩珊
留言 2
Apo
要人覺醒談何容易
2021年07月18日05:49
Colling
子女對父母情緒勒索,又當如何處理
2021年07月16日13:0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