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從 Pat Gelsinger 重返英特爾,一窺處理器巨人的「全盛時期」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21年02月12日14:17 • 發布於 2021年02月12日13:00
路透社 2020 年額度
路透社 2020 年額度

進入 2021 年,對英特爾(Intel)這間雖然依舊非常賺錢、但處境卻看似非常掙扎的全球半導體第一大廠,第一個大好消息,莫過於 Pat Gelsinger 從 VMware 回到任職 30 年的英特爾,從「過渡性強烈」的 Bob Swan 手上接任執行長,也讓他終於悲願成就,拿下他事業發跡地的大位。當天消息一出,英特爾股價立刻大漲 10%,充分反應了市場對現有經營團隊的「信任度」。

曾是英特爾代表角色之一

相信長期關心英特爾的各位看倌,近來一定過目不少介紹 Pat Gelsinger 生平事蹟豐功偉業的報導,像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18 歲就進英特爾上班、4 個孩子的父親、32 歲成為英特爾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和首任技術長、領導 80386 和 80486 研發(還寫了第一本 80386 組合語言的專書)、直接或間接影響 Oregon 州 Hillsboro 團隊的高效能微架構(P6、NetBurst、Nehalem)的設計方向、VMware 執行長任內宣布捐出一半的收入投入慈善事業、撰寫兩本宗教相關書籍分享他平衡信仰工作家庭的經驗,以及最被為人稱道的「IDF(Intel Developer Forum)之父」等。

2005 年初,因企業平台事業群總經理 Mike Fister 爭奪英特爾執行長無望、辭職走人而「家中無大人」,在組織改組的過程,從技術長「戰線復歸」數位企業事業群總經理(當時還故意留鬍子,擺出一副野心勃勃的模樣)領導英特爾在伺服器市場對 AMD 發動帝國大反擊的 Pat Gelsinger,更是那時英特爾最具象徵性的人物。這也是為何他這次「回家」對英特爾意義如此重大的主因。

(Source:Flickr/Web Summit CC BY 2.0)

Pat Gelsinger(上圖)一回來,也讓英特爾陸續迎接老將回鍋,包括 Nehalem 微架構之父 Glenn Hinton 與領導 Nehalem 系列晶片設計開發的 Sunil Shenoy,總之都是 Hillsboro 的舊人,也讓人好奇那個曾與以色列 Haifa 分庭抗禮的 Oregon 體系,是否將重返昔日的榮光。請別忘了,英特爾自從 2015 年的 Skylake 之後,鐘擺(Tick-Tock)巨輪就此停擺,擠了多少年牙膏。如果 Pat Gelsinger 重建美國 Oregon 州 Hillsboro 和以色列 Haifa 相互競爭的研發體制,對 AMD 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壞消息。

英特爾的黃金年代

但經歷過 1990 年代末期 .com 泡沫到 2008 年金融海嘯這段期間的媒體工作者與產業相關者,應該都不得不承認,這幾年以 IDF 為技術行銷主場的英特爾(Pat Gelsinger 當然是最重要的主角),無論技術發展和產品規劃,都處於歷史上最有趣也是最歡樂的時期 (也是首次 AMD 對英特爾造成全面性威脅),各事業群採取「雙首長制」的世界奇觀也讓人嘖嘖稱奇。英特爾所謂的「平台化生態系統」大致上更是在這段時間奠定結實的基礎。

筆者從 2004~2006 年連續有幸參與六屆美國舊金山 IDF,還順便附贈了一場英特爾總部的「內部科展」研發日(RD Day),事隔十多年,看到 Pat Gelsinger 繞了好大的圈子,終獲英特爾執行長大位,感慨萬千,腦中浮現出昔日有幸躬逢其盛的點點滴滴。

近年來才開始接觸處理器產業和半導體製程的人,可能很難想像,時下在先進製程競賽中七葷八素的英特爾,從 2000~2015 年的絕對優勢地位,以及所有思維都是「製造導向」的企業文化。即使從 Centrino 為起點追求「平台化」(Platformization),說到底也都是只想有效利用英特爾的老舊製程產能,邏輯跟當年「撈過界」進軍系統晶片組和乙太網路控制器,幾乎如出一轍。

1998~2009 年擔任英特爾執行長、一度讓這間公司員工人數突破十萬人的 Craig Barrett,最愛講的關鍵字只有一個:Convergence (聚合),不限於既有晶片整合更多的功能,更希望能在既有的矽晶圓,實做並融合大量的異質單元,並開創全新的應用,所以像 2004 年初在權威科學雜誌《Nature》發表傳統 CMOS 製程所生產的 1GHz 光學調變器 (Modulator),甚至一度企圖靠著 LCoS (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染指反射式液晶投影機與背投影電視市場。正名為 Silicon Photonics 的前者最近「似乎稍有進展」,而後者早在 2004 年就被放棄了,筆者還依稀記得在 IDF 媒體說明會在座位輪流傳遞的 LCoS 樣品,還莫名其妙不翼而飛。

Craig Barrett 多次強調「IT 產業已經趨於穩定,如果不思轉型,很難再有高度成長的可能」,數位家庭 (Digital Home) 就是這種「將 IT 產業延伸到其他領域」的產物。此外英特爾推動 WiMAX 的初衷在於「讓基礎建設不佳的開發中國家人民,也有辦法寬頻上網,以便刺激個人電腦的市場需求,催生下一個十億人口的市場」。我們也都知道,上述兩者皆以慘敗收場。

Pat Gelsinger 曾放話「要將個人電腦那票錯綜複雜的外接纜線全部清空」的 Ultra Wide Band(UWB)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奇聞軼事。UWB 的技術根基 IEEE 802.15.3a 的規格之爭,2004 年依舊懸而未決,由英特爾和 TI(德州儀器)主導、曾多達 170 家廠商參與的 Multi-Band OFDM 聯盟(MBOA),與 Motorola 及 XtreamSpectrum 等廠商為首的團體,在 IEEE 仍然僵持不下,MBOA 無法取得 75% 票數使其成為 IEEE 的正式標準。

當時還是英特爾技術長的 Pat Gelsinger 公開喊話,如果 IEEE 無法在三次會議定案,英特爾將另外成立特別利益組織(SIG)推廣,結果就是 2004 年秋季成立 MBOA-SIG,時間剛好在 IDF 前一週。

那麼,UWB 和以其為地基的 Wireless USB 最後有「消滅」掉個人電腦的所有排線嗎?這個我們就不深究了,搞不好大多數人還不知道 UWB 到底是什麼。英特爾還曾在 IEEE 催生電信行動網路、WiMAX、Wi-Fi 之間無縫切換的技術規範,實際用一台裝滿各種無線網路的重機騎過金門大橋,一路不斷網騎進 IDF 舉辦地 Moscone Center 的主題演講台。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但回過頭來,再想想英特爾在 20 世紀初期竟然大膽的讓處理器產品線「三軌共構」(伺服器 Itanium、桌機 Pentium 4、筆電 Pentim M),和激進到極點的 NetBurst 微架構,無論如何,這段期間的英特爾的確是一間「很敢拚很敢衝」的公司,讓舊金山 IDF 那動輒上百場的技術議程(Session)充滿了琳琅滿目的有趣技術,而 IDF 會場的 Technology Showcase 更彷彿是小型的 Computex 精華版,也讓不學無術的筆者,每從舊金山飛回台灣的長榮班機,看得不亦樂乎。

是否重返榮耀值得觀察

時過境遷,Pat Gelsinger 領導的英特爾能否重回昔日榮景?沒有人知道,但有以下幾點值得慢慢觀察。

  • 沒事併購「人工智慧概念廠商」的亂象應該是要結束了。這些年來,英特爾花在併購案的金額,算一算也超過「300 億美元」,假如都拿去投資先進製程,英特爾先進製程根本就不會淪落到今天的窘境。

  • 在人工智慧晶片戰場追逐 GPU 背影的英特爾

  • 過去與以色列 Haifa 分庭抗禮的美國 Oregon 州 Hillsboro 團隊,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擔綱英特爾創新 x86 處理器微架構 (P6、NetBurst、Nehalem、Haswell) 與佈署最先進製程晶圓廠的地位,但近年來就越來越沒有存在感。出身於此的 Pat Gelsinger 走馬上任,加上 Glenn Hinton 和 Sunil Shenoy 共襄盛舉,是否將終結以色列 Haifa 的獨尊地位,甚至恢復鐘擺開發節奏,值得各位拭目以待。

  • Pat Gelsinger 曾表示英特爾不會放棄行之有年的 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商業模式,但也從未否認會發包給台積電。基本上,如同英特爾過去計劃性的「塞案子」消耗台灣廠商研發資源、使其無力開發 AMD 專案的作法,外包給台積電跟 Apple AMD 搶產能,也是一種策略性的間接攻擊手段。事實上,假若外界的傳言成真,英特爾只是給台積電生產量大價廉的低階產品,卻能影響 AMD 和蘋果出貨量,那英特爾就算賺到了。事實也證明,龐大的自有產能的確是英特爾手上的王牌。

  • 英特爾明確承認長期身為「現金母牛」的資料中心事業群,營收比去年下滑 16% 的主因是來自 AMD 的競爭,Pat Gelsinger 等於是要重操 2005 年舊業,再次在伺服器戰場反擊 AMD。這次能否像上次那麼順利,仍在未定之天。

Pat Gelsinger 自從 2009 年和 Sean Maloney(後來中風被迫提前退休,接著英特爾就開始漸漸給人群龍無首的感覺)競爭執行長大位失敗而轉戰 VMware,終於又回到他從 18 歲開始職場生涯 30 年的發跡地,也不啻是則佳話,但英特爾能否重返榮耀是一回事,眼睜睜看著股價下跌 6% 的 VMware 投資人,恐怕不會這麼想了。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