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美食

山坡上的經典賽》貢寮水梯田插秧大賽開鑼!老農帥氣領先,二代接棒百年手耕農藝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3年03月21日13:05 • 發布於 2023年03月21日03:29 • 上下游News&Market
山坡上的經典賽》貢寮水梯田插秧大賽開鑼!老農帥氣領先,二代接棒百年手耕農藝

比賽的鑼聲響起,參賽者瞬間彎下身子全力衝刺。但他們不是向前奔馳,而是向後「倒車」,雙腳在積水的泥土踩踏,雙手插下一株株秧苗,轉眼間,土黃的「比賽場地」被青綠色覆蓋。這場插秧比賽,農民以貢寮水梯田為表演舞台,用雙手插秧呈現精湛農作技藝,透露他們與山谷農田無法分離的關係。

為了保存貢寮水梯田插秧特色,貢寮和禾聚落培力站主辦水梯田插秧大賽,讓青農從比賽認同雙手插秧的價值、老農在歡呼聲中獲得肯定。民眾也透過觀賞比賽,感受貢寮農民與水梯田共生,百年未曾間斷的插秧文化。

水梯田養成手耕高手,農民插秧超帥氣

貢寮水梯田座落在山谷間,農民至今維持用手插秧。培力工作站計畫負責人郭俊麟說明,平地稻農可用機械插秧,種稻各環節專業分工,節省勞力又提高產量。然而水梯田形狀彎曲,難以用農機具插秧,山上環境也不適合主流稻米品種生長,所以農民從育秧、插秧到收割,皆必須靠自己雙手完成。

雙手插秧聽起來容易,但培力工作站計畫經理簡珮瑜解釋,水梯田多為蜿蜒的階梯狀,農民配合山勢弧度,等距、整齊插秧苗農田並非易事。不過當地農民長年務農,手耕技法深入他們骨肉,總能順利在水梯田插齊秧苗。

貢寮狸和禾小穀倉協辦插秧大賽,負責人林紋翠認為,水梯田農民用手插秧看似迫不得已,但無形中延續手耕文化,於機械耕作盛行的現代「意義非凡」。她也表示,貢寮農民在水梯田快速插好秧苗的身影「非常帥氣」,與和禾聚落與農民閒聊時共同發想插秧大賽,讓農民透過一場娛樂活動大顯身手。

農民在彎道賽田區,需不時配合水梯田弧度插秧。(攝影/孫維揚)
農民在彎道賽田區,需不時配合水梯田弧度插秧。(攝影/孫維揚)

插秧比賽吸引農二代回鄉,翻轉「務農落伍」想法

首屆插秧大賽於前(2021)年舉辦,貢寮水梯田跟平地農田的稻農都參與,年齡從40上下到超過90歲。林紋翠說明,許多農民後代有務農經驗,但長大後移居外地工作,對務農認同感不強。不過他們參與插秧大賽後,回饋「農耕也是很不錯的事情」,願意繼續回鄉種田,成為比賽的意外收穫。

簡珮瑜表示,曾有農民認為務農已不合時宜,不希望年輕人參與。但貢寮有農二、農三代與外地青年承接老農的插秧技術,插秧比賽增進他們跟「哥哥姊姊」互動、交流,老農也因此明瞭貢寮農耕文化值得延續,「改變他們認為務農已經落伍的想法」。

農二代張守隆參加彎道賽(攝影/孫維揚)
農二代張守隆參加彎道賽(攝影/孫維揚)

彎道賽挑戰農二代技術,表演賽趣味橫生

今年插秧大賽逾20位農民參與,觀眾在吉林國小觀看空拍機即時轉播水梯田賽況,以免田邊過多群眾,影響農田環境。比賽分成水梯田彎道較多、選手為農二代的「彎道賽」,以及老農、新農的「表演賽」。郭俊麟解釋,挑戰性較高的水梯田讓農二代插秧,是希望他們獲得更多成就感;至於為老農舉辦比賽,則是致敬他們長年農耕的付出。

彎道賽不只比較參賽者插秧速度,同時講究秧苗垂直、水平間隔一致,並配合水梯田彎度調整插秧弧度。評審們是由老農逐步巡田審視,他們標準嚴格,不容一株秧苗不穩或歪斜,因此參賽者也戰戰兢兢,迅速植入秧苗後,仍會細調秧苗角度、抬頭確認插秧弧度,穩扎穩打往終點「退後」。

另一邊是不計分的表演賽,老農不等主持人發號施令,選好賽道就紛紛彎腰插秧。在筆直的賽道上,他們不需抬頭檢視,秧苗就整齊劃一。對比一旁的新農,頻繁抬頭張望,擔心自己秧苗間距歪斜,插秧速度也不及老農俐落、快速。不過新農在比賽出現更多歡笑聲,互相揶揄、鼓勵的對話不絕於耳。

彎道賽與表演賽插秧光景迥異,但不論是農二代舉起終點的鯉魚旗、或老農完成賽道插秧後,都繼續在田間空缺處插下秧苗,直到每階水梯田插秧完畢。對這些農民來說,比賽是娛樂,用雙手在田間插滿秧苗,則是他們認真看待農作的證明。

抵達彎道賽終點的農民,立刻舉起鯉魚旗示眾。(攝影/孫維揚)
抵達彎道賽終點的農民,立刻舉起鯉魚旗示眾。(攝影/孫維揚)
身懷手耕絕技的老農,須臾之間就快完成插秧。(攝影/孫維揚)
身懷手耕絕技的老農,須臾之間就快完成插秧。(攝影/孫維揚)

促進互動、承接技藝,農民都愛插秧大賽

參賽農民皆有獎狀與獎品,不過農民認為,比賽過程更對他們意義重大。張守隆是「樹伯家的森林蜜」蜂農,亦是貢寮水梯田農二代,兩屆插秧大賽都未缺席,在今年獲得彎道賽第四名。他表示,比賽讓當地稻農與貢寮不同村落居民互動,也讓更多人瞭解貢寮水梯田特色,許多農民都很期待比賽舉行。

蕭宏鑫是今年彎道賽第三名,他很喜歡貢寮水梯田維持用手插秧,「比用機械有感覺」。也因為過去貢寮農民會換工互助彼此農事,他認為水梯田手耕文化背後,蘊藏濃厚人情味,而插秧大賽能重聚貢寮農二代,外來群眾也可以知道貢寮優良手耕技術,與其值得珍藏的農耕文化。

高齡92歲的蕭秋金是蕭宏鑫父親,在陰雨中參賽,即使雙腳微微顫抖也不減插秧速度。問起參賽心得,嘴說「不知道」的他,卻無法藏住微笑。

陳恩理來自台北,兩年前成為新農,認養水梯田並向老農學習手耕,他認為插秧大賽用輕鬆的活動,召集大家延續手耕技術,「這是傳統技藝,沒保存以後可能消失」,希望插秧大賽能持續舉辦。

老農這次在表演賽展現出精湛的手耕技術。(攝影/孫維揚)
老農這次在表演賽展現出精湛的手耕技術。(攝影/孫維揚)
彎道賽前五名的農民,獲得證明自己插秧技術的錦旗。(攝影/孫維揚)
彎道賽前五名的農民,獲得證明自己插秧技術的錦旗。(攝影/孫維揚)

聚落攤商帶來特色產物,逛市集就能認識貢寮

除了插秧比賽,貢寮不同聚落的攤商也透過市集展現多樣特產。例如臨海的龍門社區提供「牽罟飯」,以豬油煨煮粳米與各種配料,再用濱海植物葉片包覆米食,讓居民從事漁業工作時隨時補充熱量。狸和禾小穀倉也將乾淨水田才生長的「白花紫蘇」製成帶有紫蘇清香的白花紫蘇餅乾。

林紋翠認為,若只有比賽,觀眾可能無法充分瞭解貢寮各地特色,而舉辦市集能讓大眾在觀賽之餘進一步認識貢寮。參賽的張守隆也於市集販售紅淡比、鴨腳木等源自貢寮內寮里的森林蜂蜜,希望觀眾不論是觀賽或購買農產品,都能感受到農民為貢寮默默付出的成果。

富有豬油香氣的「牽罟飯」,是貢寮龍門社區的特色米食。(攝影/孫維揚)
富有豬油香氣的「牽罟飯」,是貢寮龍門社區的特色米食。(攝影/孫維揚)

農田與生態共存共榮,貢寮手耕意義非凡

水梯田用雙手農耕,可能是不符經濟效益的農業行為。不過林紋翠強調,手耕是乘載農業記憶的文化資產,貢寮水梯田有幸傳承手耕技術至今,透過輕鬆、娛樂性高的插秧比賽,大眾能在玩樂過程貼近農田,農民也會感受用雙手插秧的價值,繼而將技藝保留下來。

郭俊麟說明,平地農地福壽螺肆虐,但貢寮水梯田因為手工種稻,過程不會接觸山下農機具跟秧苗,得以保留這塊沒有福壽螺的淨土,而列為紅皮書的白花紫蘇、絲葉狸藻等植物也受到保護。他認為,透過插秧大賽,貢寮農民看見生態保育與務農可以共存,願意多為環境保護付出心力。

簡珮瑜表示,若社會大眾沒有積極支持務農,很多農耕技術、文化、產業容易隨著時間流逝,下一代想從農將更為困難。透過插秧大賽呈現貢寮手耕文化,農民以此明白務農值得被宣揚、大眾開啟對農業的新視野,「我們想讓大家知道,手耕是貢寮的農業風景,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當天比賽也有錄製轉播,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觀賞精彩賽況:https://fb.watch/joXc1BmPBk/

秧苗在木製的「秧船」上,方便在水田移動,這是手工種稻才有的特殊風景。(攝影/孫維揚)
秧苗在木製的「秧船」上,方便在水田移動,這是手工種稻才有的特殊風景。(攝影/孫維揚)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