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25 年 3 月 11 日,是日本 2011 年 311 大地震屆滿 14 週年的日子。這場規模高達 9.0 的強震不僅帶來毀滅性的海嘯,更對當地交通造成嚴重影響,許多駕駛人在行車途中突遇強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對於同樣位處地震帶上的台灣而言,歷史上亦經歷過許多嚴重地震,如 921大地震與去年的 0403 花蓮地震,駕駛人該如何因應突如其來的地震?當行車途中發生地震時,應採取哪些應變措施來確保安全?本專題將探討開車遇地震的正確應對方法、防災對策,以及車輛保險的相關補償範圍。
開車途中遇上地震該怎麼辦?
根據日本警察廳與日本汽車聯盟(JAF)的建議,當行駛途中遭遇地震時,可能會導致車輛失控、路面受損甚至交通癱瘓,此時駕駛人應保持冷靜,並遵循以下步驟以確保自身與他人安全:
1. 慌張無助,應冷靜並減速停車
地震發生時,若感受到強烈搖晃,應避免驚慌失措導致危險行為。此時,駕駛人應雙手緊握方向盤,逐步減速,並開啟危險警示燈(雙黃燈)提醒其他車輛注意,避免急剎車或急轉彎,以防後方車輛追撞。
2. 將車輛安全停放於路側
若車輛行駛於高速公路或市區道路,應緩慢駛向路旁安全區域,並盡量避免停在橋梁、隧道、陡坡或電線桿下方,以免遭受次生災害(如落石、橋樑倒塌)。
3. 停車後應該怎麼做?
車輛停妥後,駕駛人應立即熄火並拉緊手剎車,待地震結束後再評估環境狀況。此時,可開啟車載廣播或使用手機確認最新災情與交通狀況,以判斷是否適合繼續行駛。如果道路狀況允許,可在搖晃停止後繼續行駛,但務必注意是否有地面裂縫、路樹倒塌、電線掉落或交通號誌失靈等情況。
4. 必要時應棄車徒步避難
若地震導致道路嚴重毀損或已收到海嘯警報,駕駛人應考慮棄車避難。此時,應將車輛停放在不影響救援與避難動線的地方,同時將鑰匙留在車內,並保持車門解鎖狀態,以便救援人員必要時移動車輛,避免影響救災。
5. 地震平息後如何安全駕駛?
在確認道路狀況無嚴重損害後,駕駛人可緩慢重新啟動車輛,但應隨時注意地面裂縫、落石及倒塌建築,並依照交管單位指示行駛,以確保自身安全。
提前準備,降低風險 - 行車防災措施
地震無法預測,但駕駛人可以透過事前準備來降低風險,確保突發狀況下的應變能力。
1. 確保油箱至少半滿
地震發生後,加油站可能會因停電暫時無法供應,或者排隊車潮眾多,導致燃油供應短缺。因此,建議平時應保持油箱至少半滿,以確保必要時可使用車輛撤離或當作臨時避難所。
2. 車內備妥基本防災用品
車上可準備緊急防災包與物品,包括:瓶裝水、乾糧、手電筒、行動電源、簡易醫藥箱、毛毯、口哨、雨衣與地圖等,以備不時之需。
3. 備妥適合步行的鞋子
地震後若需棄車步行避難,鞋子將影響行動能力。因此,駕駛人應在車內備一雙舒適、適合步行的鞋子,如運動鞋,萬一需要步行避難時,能確保行動便利。
4. 預先熟悉避難路線與安全區域
駕駛人應該事先了解常行駛路線的地震避難場所與替代道路,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夠迅速做出判斷,選擇最安全的撤離方式。
車輛因地震受損,保險會賠償嗎?
圖片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地震可能導致車輛嚴重受損,如道路龜裂導致懸吊系統損壞、建築物倒塌壓毀車輛,甚至是因海嘯或土石流造成毀壞性傷害。一般車輛保險是否涵蓋這些災損?
1. 一般車輛保險不包含地震損害
在台灣,大部分的基本車體險(乙式或丙式車損險)並不涵蓋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地質災害導致的損失。換言之,若未額外投保,車主需自行承擔車輛受損的修復或更換費用。
圖片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 天災險與地震附加險的保障
若希望獲得地震災損補償,可選擇投保「天災險」或「天災事故損失補償險」。此類保險通常包含地震引發的車輛毀損、翻覆、壓毀或遭洪水淹沒等情況,投保前應仔細確認條款內容與理賠範圍。
3. 投保前應確認的重點
保險範圍:確認是否涵蓋地震、海嘯、土石流等次生災害。
理賠條件:部分保險公司可能設定較高的自負額或特定條件,投保前需詳細了解。
保費費率:若有預算考量的情況下,天災事故損失補償險的保費相對較低,其採限額賠償並可單獨投保,賠償計價也相對簡單,對於高風險地區(如東部、山區)車主而言,投保仍可降低災損風險,並補貼一部分車損費用。
圖片取自交通部公路局。
未雨綢繆、提高防震意識,以確保行車安全
台灣與日本同樣位處地震帶,行駛途中遇到地震的風險無法避免,但透過冷靜應對、正確停車避險,以及提前準備防災措施,可有效降低風險,確保自身與他人的安全。此外,駕駛人也應檢視自身保險內容,確保愛車在極端天災中能獲得適當保障。
日本 311 大地震與台灣多次強震的經歷提醒著我們,我們不僅緬懷過去的災難,也應該將防災意識融入日常生活。身為駕駛人,唯有做好準備,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保障生命與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