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觀點投書:把「行孝」擴至「社會公共性」─林強和周杰倫共同點

風傳媒

更新於 03月09日21:30 • 發布於 03月09日21:30 • 張天泰
筆者觀察到重複的偶像八卦訊息模式,類似某一種重播的戲劇,只是節省了節目製作費,卻輕易吸引了民眾眼球的注意力與點擊率,並具有商業炒作的營利性,但在幫助整體社會的「公共性」卻是非常薄弱。(示意圖,AI生成)
筆者觀察到重複的偶像八卦訊息模式,類似某一種重播的戲劇,只是節省了節目製作費,卻輕易吸引了民眾眼球的注意力與點擊率,並具有商業炒作的營利性,但在幫助整體社會的「公共性」卻是非常薄弱。(示意圖,AI生成)

台灣民眾很容易被媒體做議題設定,當網站推播某某明星、某某網紅的分手、出軌、復合、離婚、結婚等私事八卦訊息占滿,明顯占了社會資源再來炒作,當媒體議題設定被八卦新聞所控制,其他在現實中更需要民眾關心的社會議題將會被忽略,而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是指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報導內容的方向及數量,對一個議題進行強調, 在媒體上被強調的議題,與受眾心目中所認知的重要議題,有顯著的關聯,而媒介在這個過程中有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明星偶像、富人和網紅私事八卦消息,一直是各大媒體社群,吸引大量點擊率的商業賺錢手段,當媒體習慣不斷餵食視聽大眾偶像的私事八卦,且社會大眾跟著盲目討論明星偶像、富人(希望和富人一樣有錢,此為另一種偶像的形式)、網紅(譁眾取寵、迷戀外表主義等偶像形式)的私事八卦,樂此不疲!

我在這裡提問,為什麼要追隨這些人的私事八卦?且這些私事八卦很多是假造的?追隨這些私事八卦對我們真實生活有幫助嗎?首先,筆者認為我們必須學習認識偶像的建構與解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很早在「新工具」第一卷便提出反思,培根認為當心靈被偶像纏繞時,不可能真正反射出自然光亮,要能正確反應客觀事物、正確認識世界,偶像的建構,可能阻礙人類認識外在客觀世界、獲得真理的心理蔽障,他曾仔細觀察社會現象,提出了四種偶像的分類,第一為「種族偶像」,即是人性普遍具有的缺失,人們常把人類本性混雜到事物本性中,歪曲了事物的真相,總想像事物中有比實際所見更高的秩序和原則,只見到大家所接受且願意相信的原則,而忽略任何原則都有例外,易受外在新奇事物的影響,追求沒有事實根據的思想,而落於虛構的最終因(final causes),受浮動情緒和感官誤導而誤入歧途。

第二為「洞穴偶像」,是來自理智的本性,具有個人特質,個人從自己的性格、嗜好、所受教育、所處環境出發來觀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的真相,好其所好,惡其所惡,以自己的眼光看任何事情,異中求同者有之,同中求異者有之,好古戀舊者有之,務事新奇者有之,捨本逐末者有之,趨本捨末者有之,凡此皆是不能窺見事務真貌的原因。

第三為「市場偶像」,指的是人們使用不確定、不嚴謹的語言概念,而產生思想上的混淆,培根認為這是最棘手的。市場偶像有兩種,一種是文字根本代表不存在的事務,像第一推動者或其他類似虛構的名稱等;一種是文字雖指稱實際存在的事物,但卻在誤用、不當定義或演繹等因素下而導致意義不明。第四為「劇場偶像」,此概念較晚形成,指的是不加批判而盲目順從傳統的或當時流行的各種科學和哲學原理、體系和權威而形成錯誤。

再來,我認為台灣民眾主動關心各種「公共性」社會議題,除了能找到自己的「主體性」,才有機會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這也是讓盲目沉迷偶像八卦的民眾,轉化成公共性知識份子的第一步,而關心社會的公共性知識份子,會善用通俗的,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關心社會的思考,使自己的思考與當下介入社會議題的行動有關,同時,筆者觀察到重複的偶像八卦訊息模式,類似某一種重播的戲劇,只是節省了節目製作費,卻輕易吸引了民眾眼球的注意力與點擊率,並具有商業炒作的營利性,但在幫助整體社會的「公共性」卻是非常薄弱,而真正和我們生活相關、具備「公共性」的各項社會議題,諸如政治選舉、教育改革、社會福利、醫療制度、司法正義等主題,可能才是值得眾人的關心和投入,對於生活品質能有效提高,亦言之,對於民眾幸福感的投資報酬率,這是更好的選擇。

最後,雖不想讓此文變成勸善文,但筆者也向讀者提問,財富、名氣、社會影響力被人們羨慕的華語音樂天王周杰倫、電影配樂大師林強有什麼共同點?答案是他們都非常孝敬父母,一個把所有錢都交給周媽媽管,一個使用古典弟子規的孝順美德實踐,把父母當成另一個自己般周全照顧,孝敬父母,的確比崇拜迷戀偶像重要太多,當人人理解孝敬父母,如佛經一再提醒孝敬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議,和父母才是今生最應敬的佛,是有其教育原理,因當社會每一個人從孝敬父母做起,用自己的德行去幫助社會、行動奉獻社會的各種議題,換言之,人人從「孝」為行動原點,主動關心各種「公共性」社會議題,也是找回自己「主體性」的時刻!(推薦閱讀:觀點投書:流行音樂也有社會功能─談陳雷的《歡喜就好〉

*作者為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