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勞工每年工作2020小時 勞部:有下降空間但沒那麼不堪

經濟日報

更新於 03月26日06:29 • 發布於 03月26日04:50
勞動部指出,台灣勞工以全時工作為主,與OECD國家狀況不同。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勞動部指出,台灣勞工以全時工作為主,與OECD國家狀況不同。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26日持續審查《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法草案》,有立委認為台灣勞工普遍低薪、高工時,確實應趁此次進行放假天數檢討。針對台灣工時長短問題,勞動部常務次長陳明仁說明,強調台灣雖然年總工時2020小時,確實有進步空間,但主要是因為台灣以全時工作者為主,就業結構與OECD國家不同,「並沒有那麼不堪」。

國民黨立委丁學中指出,許多台灣勞工工時長、休假少,內政部說台灣的法定假日比鄰近國家多出3到4天,勞工年資滿15年者可享有30天特休,這比鄰國還多,但年資未滿10年的年輕勞工佔93.2%,也就是說,大多數勞工無法享受30天特休,因此應檢討放假制度,讓勞工在累積年資前,也能有與鄰國類似的休假條件。

據勞動部去年第公布最新國際勞動統計數據,台灣受僱勞工去年平均年總工時為2020個小時 在39個OECD主要國家中,暫排名第五,亞洲國家則僅次新加坡。

針對高工時議題,陳明仁回應,台灣確實有工時下降的空間,但應從就業結構來看,台灣的勞動市場以全時工作者為主,而OECD國家則有較高比例的部分工時與非典型勞動者,這影響了總工時的統計數據。

陳明仁解釋,OECD國家中的日本、韓國等國家,部分工時勞工比例可達10%至20%,這類工作者工時較短,拉低了整體平均年總工時。但台灣的部分工時勞工僅佔3%多,主要仍以全時工作者為主,因此平均工時相對較高。

陳明仁指出,若換算成全時工作者的「周工時」來比較,OECD國家平均每週工時約40至41小時,而台灣為41小時多,實際差距不到1小時。

至於補班補假的機制,陳明仁指出,應採取彈性調整,讓勞資雙方協商,當國定假日遇到例假日,應該補假,但若強制將補假安排在週六或週日,可能會造成部分產業排班混亂。

陳明仁建議,應更彈性調整,讓不同產業的勞工都能獲得適合的休假安排,因為部分行業的例假日未必落在週六日,若單純以六日為標準,反而可能讓這些勞工少休一天,應在補假制度上多加考量不同產業的需求。

享受更高質量的財經內容 點我加入經濟日報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