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舉辦的「創業大調查」已經進入第十年,跟隨全球市場趨勢,2024年的創業大調查特別聚焦在AI領域,探討台灣創業家如何看待與因應市場新變局。
調查結果顯示,43%的台灣創業家對AI技術產生焦慮情緒、58.7%的新創已經嘗試在現有業務中導入AI,但受限於人才短缺、資金不足等挑戰,多數新創的實際成效仍有待提升。想要在未來十年中抓住AI帶來的商業機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的全球創投市場仍然在低谷徘徊,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於2024年10月發布的《全球風險投資狀況》,每一季度的募資交易案件量持續下滑,與2022年盛況相比近乎腰斬。
在一片寂寥荒漠中,「AI」題材成為投資人出手的關鍵項目,在今年吸引了上百億美元的投資,幾乎占全球總募資金額的3分之1。
幾家與AI技術相關的重量級新創屢屢獲得驚人的募資金額和估值,例如超級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成立的xAI,憑一己之力瘋狂籌集60億美元,近期又與投資人洽談新一輪募資,整體估值有望達到400億美元;AI搜尋公司Perplexity在過去一年接連完成3輪募資,隨後又啟動5億美元募資計畫,資金前仆後繼湧入,顯示市場的高度期待;來自美國的雲端運算新創CoreWeave也成功籌得11億美元,估值翻了3倍成長至190億美元,另外還有Scale AI、Wayve、G42等新創也各自貢獻超過10億美元的鉅額募資交易。
這些募資案反映了投資者對AI技術的高度信心。但值得思考的問題是,AI題材看似含金量高,大量資金卻集中流向少數幾家新創,出現明顯的資金群聚現象。
「市場上目前值得投資的AI項目並不多,」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除了ChatGPT和Google Gemini已經擁有獲客能力外,其他項目大多停留在技術展示的初期階段,應用不夠成熟,也尚未形成明確的商業模式,「投資者現在只能押注團隊成員和技術潛力,而不是基於可見的產品應用來決定投資。」
投資人的謹慎不無道理。無論AI技術多麼吸睛、為新創堆疊出前所未見的估值,最終都要回到實際的變現問題——如何創造商業價值並且從中獲利,這才是任何生意發展的核心。
AI引發FOMO情緒,超過4成台灣創業家存在焦慮
回到台灣,根據《數位時代》年度創業大調查結果顯示,AI技術在今年引發台灣創業家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情緒。43%的新創感到焦慮,具體描述為:「消費者行為和商業環境的變化,可能讓現有的商業模式失去市場」、「對於可能影響層面、時間點與合作對象充滿不確定」,以及「人力與資金不足,很難投入AI技術研發」,反映對未知變局的擔憂。
「從上一波網路泡沫(2000年)累積的經驗是,非AI原生的公司上在資源分配還是會優先考量現有業務,通常很難與AI原生的公司競爭。」國內某軟體平台創業家表達看法,導入新技術並沒有想像中容易。決策者必須考慮的不僅僅是技術層面,還包含組織內部流程能否支援新技術融入,以及同仁之間的價值觀是否一致。
許多軟體新創也擔憂現有的商業模式會被顛覆,舉例來說,一些新創目前仍然高度依賴搜尋引擎作為流量來源,但隨著ChatGPT、Google Gemini等AI工具興起,用戶習慣也在變化,將有越來越多的人轉向使用AI系統,預期原本依賴SEO策略的業務模式面臨威脅。
新科技迭代必然會引發市場洗牌,而現在恰好處在一個微妙的轉折點。創業家們感受到市場洗牌的迫近,又難以確定具體的變化將如何發生、何時發生,「等到其他公司搶先突破、用AI做出很厲害的東西,就代表我們已經被嚴重甩尾、死在路上了。」一位旅遊電商平台的創業家在調查問卷中表示。
僅2成新創回收AI紅利,「搶不到人」轉型卡關
誰都希望繼續留在賽道上。在這次的《創業大調查》結果中,44%的創業家分享,已將AI技術融入公司核心服務或業務流程,例如透過AI運算改善供應鏈管理、客戶體驗與數據分析。然而,目前只有13.8%的新創感受到AI技術導入後帶來的業績成長,表現在客戶數量或營收增加,以及透過AI技術成功吸引外部投資,並將資金用於後續的研發與應用。可見台灣新創在面對AI技術時已有行動,但實際成效仍需進一步提升。
問題首先卡在人才,52.8%的台灣新創指出,在AI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研發人才,如何與台積電、聯發科等科技大廠「搶人」,一直是新創無法突破的僵局。其他的挑戰依序是「投入研發,但預期效果未達標」(31.4%)、「有數據隱私與資訊安全疑慮」(30.7%)、「成本過高」(27.8%)。關於轉型的討論說起來輕鬆,可對於資源有限、每分每秒都與時間賽跑的新創來說,每一步的落地實施都很艱難。
新創,在這一刻尤其需要政府或其他機構提供支持。根據《創業大調查》,73.4%的新創希望獲得資金補助或稅收優惠,51.2%的新創期待有更多產業協作機會。此外,新創也希望得到人才培訓和引進(40.5%)、技術贊助(36%)等支持。只是相關計畫如何推進,仍需各方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
「我們都很期待台灣新創能在AI領域獲得一席之地,但現在看來,大部分機會仍然在電子產業,能夠獲得一席之地的人不見得是新創。」台經院研究六所副所長范秉航表示,外部資源與目光往往集中在已經成功的公司身上,在台灣就是以電子產業鏈為圭臬,「當海外的AI技術或科技巨頭出現時,台灣第一個反應是思考與既有產業的關聯性,接著把特斯拉供應鏈、AI供應鏈畫出來,可是一旦把這些東西畫出來,往往就看不到新創了。」
這是台灣產業在過去十年、二十年的現實情況,長期停留在大型製造業的庇蔭下,帶著層層框架思考新創的可能性。這樣的思維模式需要被打破,否則終局之戰可以預見,既有產業會因為AI技術的發展順勢而上,新創將再次被邊緣化。
註:2024創業大調查是由《數位時代》設計線上問卷,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 Taiwan)協助製作,廣邀台灣創業家、共同創辦人與高階主管填寫,合計有效問卷是158份(共收177份、無效19份),調查時間為2024年9月11日至10月14日。
在此致謝所有協助填寫的創業夥伴,感謝台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台杉投資、中華開發、達盈管顧、AVA天使投資、AAMA、布爾喬亞公關顧問協助發放問卷,以及問卷平台SurveyCake。
延伸閱讀:Klook推2款AI功能!1000條評論中抓出你最在意的點、比較套餐行程亮點,幫做旅遊功課
專訪 | 一款行程規劃App,網站成交金額破億元!讓旅遊數據成功變現,Funliday的方法是?
責任編輯:蘇柔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