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問題持續擴大,龍年效應首度失靈,2024年新生兒出生數僅13萬4856人,寫下歷史新低。搶救低迷出生率,中央地方近年頻撒幣補貼,但仍難力挽狂瀾,「0至6歲國家養」政策去年步入2.0版,但為何難有效果?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龍年)新生兒13萬4856人,相對2023年(兔年)13萬5571人,再少了715人,也比2022年(虎年)新生兒出生數13萬8986人更低。此外,2024年總人口數2340萬220人,較2023年減少2萬222人,人口再次負成長。
龍年新生兒數破紀錄新低!總人口也再現負成長
近10年來,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減少,2015年21萬3598人、2016年20萬8440人、2017年19萬3844人、2018年18萬1601人、2019年17萬7767人、2020年16萬5249人、2021年15萬3820人,2022年13萬8986人、2023年13萬5571人。
2024年全年人口數為2340萬220人,較2023年減少2萬222人,平均每天減少55.25人。這也是繼2023年人口轉為正成長後,再度出現負成長。
挽救出生率,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頻祭出各式生育獎勵金、育兒津貼、托育補助,以及擴大不孕症補助等,標舉盼減輕家庭育兒負擔,讓年輕世代敢婚敢生。
學者:2轉變1觀念,生育率持續走低
據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與政大台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發現,從經濟學來看,生養孩子家庭會面臨兩大轉變,一是支付家戶財務資源開支,另一是改變雙親時間安排與職涯規畫。
楊子霆認為,生養小孩不僅是增加開銷,更重要的是大幅影響個人時間安排;如何讓父母不因小孩出生而犧牲自身發展,應是政府促進生育政策處理的關鍵。
研究也指出,經濟繁榮已開發國家,隨著教育水平與個人所得偏高,民眾生育意願自然也較低。此外,東亞國家生育率敬陪末座,與普遍存在「先婚後生」的觀念有關,因此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婚生子女。
若想提升生育意願,除了傳統家庭觀念翻轉,政府也應提出更多能兼顧生養子女與個人生涯政策,如增加公共托育設施、居家托育服務、擬定方便育兒的請假制度,避免因生子而成家庭犧牲者。
0至6歲國家養不夠,「雙工作、雙育兒」才是有效解方
然而,對於如何真正有效拉抬生育率,民團又是如何看待?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表示,許多跨國實證研究得出,「支持女性平衡工作與家庭」才是有效作為,避免女性因育兒而受懲罰,並促進父親參與育兒,鼓勵兩性有效達成職業與生活的平衡。此外,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也強調,未考慮家庭與性別角色的政策,不可能提升生育率。
她說,發育兒津貼、延長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促進女性二度就業等,是反其道而行的政策,無助支持女性兼顧工作與育兒、支持男性參與育兒。唯有政府透過制度,打破傳統男主外、女主內分工,轉而支持家庭「雙工作、雙育兒」,促進家內、家外、職場的性別平等,才能讓年輕人有意願養兒育女。
黃喬鈴建議,以支持女性就業不中斷為目標,持續擴建「0至12歲不中斷的普及公共托育服務」,如持續大量增加居家保母、公共托嬰中心、公共化幼兒園、國小課後照顧的服務量能。
其次,支持家長不分性別皆能參與育兒,並兼顧工作與育兒,修法創設有薪彈性親職假,與現行育嬰留職津貼並行,以及設計具體政策,有效促進充分使用彈性親職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