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戰爭時斷水斷電怎麼辦?直擊自訓團夜間摸黑取水 膽量與求生技能大考驗

風傳媒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何宇軒
林口自訓團進行的取水訓練,必須要夜間在山林中行進,考驗心理素質以及隊友默契。(何宇軒攝)
林口自訓團進行的取水訓練,必須要夜間在山林中行進,考驗心理素質以及隊友默契。(何宇軒攝)

在黑暗伸手不見五指的樹林中,一群6人的隊伍,沿著林中步道魚貫前進;除了每人頭上配戴的頭燈發出的紅光,周遭就再無其他光源,數公尺外頭燈照不到的範圍,便是一片黑暗。除了視覺受限,聽覺上也相當寂寥;現場唯一的人聲,只有走在第一位的隊員,在面前出現障礙物時,發聲喊出「有樹枝!」、「有階梯!」的提醒,再由下一位隊員複誦、依序再傳給下一位,直到所有隊員都了解前方狀況為止;此外,就只有蟲鳴與溪水聲,而再無其他聲音,當然也不會聽到有任何人嬉戲、談笑,畢竟光是行進時要注意自己腳下、避免在階梯採空、被樹枝絆倒,就已相當吃力;從每個人全神貫注、繃緊神經行進的狀態可以得知,這不是一場輕鬆休閒的假日健行。

這些人為何選在這烏漆麻黑的時刻在林中步道行進?從每個人身上攜帶的儲水桶等容器,或許可以找到答案。他們是「林口自訓團」的成員,正在進行「夜間取水訓練」。在視線極差的夜間,即便是白天看來親切宜人的山林步道,都顯得危機四伏;他們必須跨越黑暗、克服感官受限下的心理壓力,到達事先探勘的水源地盛裝飲用水;而把水搬運回程,又是一項對體力的考驗。記者跟著自訓團成員,也進行了這一場挑戰體力與心理素質的一趟「小旅行」。

根據「林口防災自訓團」的自介,該團成立於2023年6月,成員們的專業涵蓋醫療、科技、行銷、文化等領域;他們定期訓練體能、防災、急救及通訊技能,致力強化社區民防能力。除了日常的體能訓練,他們也結合林口當地的地理環境,納入訓練範圍;藉由民防自訓團普遍採用的「去中心化」、「在地化」的訓練方式,當不論是戰事或天災來臨時,自訓團就能夠迅速、就地組織起來,而不需要被動等待政府等相關部門的指揮鏈來下指令。而本文要介紹的「夜間取水訓練」,也正是結合林口當地環境的訓練項目之一。

考量隱匿、緊急需求 採取夜間行動

林口自訓團團長Jenny表示,之所以把取水納入日常訓練,是要因應例如有災難發生時,可能遇到停水、停電的情境。至於為何要刻意在夜間取水,是設想到萬一在戰事發生等特殊情況下,可能會受到監視,而有必要隱蔽行蹤,或是非常臨時需要用水、不得已必須在晚上取水等情況;此外也是要藉此訓練膽量與心理承受能力。基於上述幾個原因,自訓團規劃了夜間取水的訓練。

關於籌備訓練的過程,Jenny說明,他們會循序漸進,先在日間熟悉環境、決定地點,包括考量環境的安全性、取水的方便性、包括每個人每家戶的用水量、每個人有辦法取多少水回來等,都會納入考量。例如,1個人1天要喝大約2公升的水、若家裡有4個人,可能就需要至少8公升的水,而1個人在體能上可以負荷來回大約提5到10公斤的水,以這樣的範圍來做取水地的選址規劃。

取水地選擇 首重安全、無污染

至於取水地的選擇,Jenny提到,他們曾經到林口各個不同的山林步道,沿途找適合取水的野溪;適合的條件是,必須能讓人安全走下去取水,也必須觀察水源處上游是否有污染物如養豬、工廠等,這都需要做事前探勘。後來他們選擇的地點是「老公崎步道」,因為這邊走路就可以到、河床平坦,適合走下去取水。

Jenny進一步說明,他們在事先已經測試過日間取水的流程,確定沒有問題之後,才會帶團員進行夜間取水訓練。而在夜間行走,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照明設備。Jenny強調,為了空出雙手拿水桶及登山杖,會建議戴頭燈,而不是拿手電筒;頭燈也必須要能調成發紅光、而不是一般常見的白光。Jenny解釋,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下,紅光比較不會那麼刺眼、不像白光會容易刺傷隊友的視線、造成短暫失明;畢竟走在溪谷或階梯時,若暫時失明,會很容易跌倒、發生危險。

日夜環境大不同 心理素質受考驗

除了準備有形的設備,在心理上的準備也不能忽視。Jenny談到,即便是原本很熟悉的環境,同樣的地形,在晚上行走與白天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會覺得很陌生。因為夜間處在低光度的環境下,視野很不清楚,心理壓力其實很大。或許有人很勇敢,能夠一個人在晚上時去取水,但大部分的人沒辦法做到,所以就必須至少要有兩個人以上同行,同時也要與夥伴約定,在行進當中,一群人有前有後,要怎麼樣用聲音或手勢去提示後面的人注意路況,以及遇到一些緊急的情況時,大家要怎麼做處理,所以就要事先約定團隊行動的守則。

然而,即便事前已經做了場勘、準備了各種設備,依然有很多狀況是到現場才會知道。Jenny舉例,例如在照明方面,即便已經準備了發紅光的頭燈,但仍可能會忘記手上其他的電子用品如手機、手錶,還是有可能會突然發出強烈的白光,把自己或隊友閃瞎。這些3C產品的光線,平時在明亮的環境下,不會感覺到有任何特別,但一到很黑暗的環境,對眼睛的影響就很大、會造成危險。

另外就是取水的工具,之前大家還不太有經驗時,各自帶了自己的水桶去裝水,但有人到現場才發現,他準備的水桶,可能開口的角度不容易在溪中裝水,或是提把會讓手很痛、不適合長時間提著行走等等,這些都是現場測試才會發現的問題。

災禍不可預知 平常就開始準備

對於未來要新增的訓練項目,Jenny認為,或許可以模擬有人走失、如何通聯,或是如果有人受傷、跌倒、腳扭到、甚至骨折時怎麼處理,以及假如有人不小心在取水時掉到水裡,要怎麼去救援等突發狀況的應對模擬。再來是可能會想要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去取水,因為剛好之前去的時候天氣都不錯、沒有下雨,但如果遇到雨天,那身上的裝備是不是能夠因應?行進的路線是不是有需要更改?這都是可以後續再做訓練或思考的地方。另外,也可以把取水與其他的訓練內容相結合,例如結合野營或體能訓練,共同提升整體的防災應變能力。

對於一般也關注取水問題的民眾,Jenny提供了建議給大家參考。她說,平常可以先留意家附近有沒有合適的天然水源,而且是適合飲用的。水源一定要是流動的水,最好是天然的溪流或山泉水,不要選人工的池塘或是不會流動的水池。再來要注意上游的環境有沒有污染物,包括農業、化學的污染物,也要實地去看水質本身的狀況,包括顏色、清澈度等。在地形方面,也要注意是否適合人走下去取水,假如不適合的話,也千萬不要冒險,寧可另外找安全的地方。(推薦閱讀:解放軍「武統台灣」要多久?中國學者伸出「5根手指」!

在取水容器方面,也要把它納入防災包的準備中,也就是防災包除了平常的存糧、飲水外,還要準備適合的取水容器;在準備取水容器時,要考量用水的人數與自己的體能狀況,是否能把水搬運回來,以及該容器是否適合長途提握、它的開口會不會太小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平常就可以開始準備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