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中、高年級孩子進入「前」青春期,爸媽好失落?諮商心理師:熟練3招,親子關係「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3年12月04日02:25 •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你家念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嗎?吵著要自己上學,爸媽牽他的手過馬路卻被甩開;開始頂嘴、叫爸媽不要管他,說話像個小大人;偷偷寫日記、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讓爸媽知道。

家長的心情五味雜陳,有些失落,更多的是頭痛,「難道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了嗎?」

介於9至13歲間的「前青春期」

一般對「青春期」的定義為,生理上出現第二性徵,年齡主要介於13至18歲之間。

諮商心理師李家雯指出,受社會發展和環境等因素影響,有些孩子即使生理尚未發育,但心理、情緒和人際互動等表現,已隱隱像個青少年了。這群「前」青春期的孩子,臉上的稚氣稍稍褪去,但又不像青春期那般成熟。

國外許多研究界定「前青春期」(pre-teen或preadolescent),介於9至13歲之間,女生可能更早一些,約8、9歲至12歲,男生大約10至13歲之間。

李家雯指出,《哆啦A夢》幾個主角正好處於前青春期階段。念小4的他們,放學後會相約出去玩,甚至冒險,很多秘密都瞞著爸媽;同學之間會互相「罩」、出了事躲到別人家裡;大雄平日還算乖,但生氣起來也會反抗「你們都不了解我」;暗地裡偷偷喜歡靜香。

前青春期有哪些徵兆?

你家孩子的一些行為是不是像大雄他們一樣呢?李家雯指出,當爸媽發現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自我意識,開始會頂嘴、大小聲,可能就要意識到孩子已經慢慢從兒童期進入前青春期了:

1 自我意識開始發展

兒童期的孩子常說:「老師說…」,慢慢開始慢慢變成「同學說….」,甚至是「不說」,或開始懷疑爸媽說的話。前青春期的認知發展有一個特徵是,不再全然依賴相信爸媽所說的,而是想要透過自己體驗、試試看。

小4、小5孩子喜歡自己來,叫爸媽別管他。但程度又不像青春期那麼強烈,「完全不要大人管」。前青春期孩子還是會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陪伴,「你可以陪我嗎?你可以幫我嗎? 」但又不希望爸媽時時在旁邊,會拒絕大人的關心。

2 爭取獨立的空間

前青春期孩子開始想爭取自己獨立的空間,如:吵著要自己睡覺;要求有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大人接送,要自己上學和放學。有趣的是,若父母放手、讓孩子全部自己來,自己上學、搭車或睡覺,孩子又會說不行,其他時間還是需要父母陪伴。

3 在乎同儕

雖然他在家裡會親近、需要爸媽,但更在乎外面的同儕,在意同學說什麼或做什麼。會不斷比較家裡對他、和外界對他的方式,例如:在同學面前可以說的話像是屁啦、哇靠,在爸媽前不能說;持續摸索在不同環境下,展現出不同的樣子。

4 情緒波動明顯

情緒變得較衝動、焦慮或是有一些不安,但他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頻率可能從一開始一個月一次,慢慢越來越頻繁,那就代表即將進入青春期了。

練好3招,為青春期預做準備

孩子的身心發展逐現出現變化,無論是大人或孩子,都需要調整,以適應新階段的變化。李家雯說:「若能將前青春期,視為青春期的準備階段,等到孩子真正進入青春期,會順利很多。」

1 情感上「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父母可能以為孩子進入前青春期,情感上不會想太靠近父母。但其實,孩子比父母以為的更需要你。「雖然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想要有自己的空間,但他內心還是會渴望父母的陪伴,關心他還好嗎或是怎麼了?偶爾也想要爸媽陪睡。」

有些爸媽會覺得孩子長大了,什麼事都可以自己來,自己吃飯、去安親班,李家雯說:「爸媽一下子太快放手,親子之間的親密感會不見。」建議情感上不要脫離得太快,而是「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維持和孩子的黏著度。

「前青春期,應該是最後還能跟孩子黏在一起的時光,」李家雯說。親子間可以有一些精心時刻,例如:一起吃飯、看電影或Youtube、帶孩子去書店看書,除了讓孩子知道爸媽還是關心他,進一步可以觀察孩子的喜好變化,大致判斷孩子的身心處在何種階段。

或是,創造一些「儀式感」,像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道「晚安」、幫忙蓋個棉被,保持親密的連結。爸媽可以大方對孩子展現出「自己很需要他」,抱抱孩子或拉拉手。

2 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空間

孩子有小秘密,正常不過。「回想你自己小時候有沒有秘密,是爸媽不知道的?一定有。」

李家雯點出青少年微妙的心理,「內心很渴望爸媽認同,很在意爸媽的眼光,但他又想維持體面,不想把自己最脆弱的地方讓你知道,想讓爸媽為自己感到驕傲,自己依然是個好孩子。」

「孩子慢慢長大,不想在爸媽面前太『透明』,透明會讓人感覺脆弱、不安;他不是不相信爸媽,而是也想保有自己獨立的樣子。」所以,當孩子要求自己的房間、開始放下窗簾或關門,都很合理的;但如果整天鎖門,那可能是親子關係出了什麼狀況。

當爸媽尊重孩子想有自己的空間,不去偷看日記、不硬闖房間,孩子就不會用更激進的方式如鎖門、鎖日記來對抗你。你尊重他的空間,進去之間敲個門,「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親子關係就會既緊密、又保有獨立的空間。」

延伸到3C的網路世界,孩子開始用社群平台,在網路上有自己的空間、和朋友交往互動。李家雯說,對前青春期的孩子,她的做法是不阻止,「完全禁止,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但我會讓他知道,我尊重你,同時我也會觀察、看你的對話,有任何不對勁,父母教導的部分還是要進來。」

「對青春期的孩子,monitor(監控管理)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我不會時刻緊盯,親子間養成一個默契,孩子遇到問題會來跟我說,我時不時也會問還好嗎?最近有什麼事嗎?」

「前青春期孩子已開始發展自我認同,逐步摸索有多少比例是來自於自己的體驗,多少比例是家裡教導的價值觀。當探索的來源再增加一個網路世界,複雜度就更高。」這個階段,規範3C的使用,甚至是養成默契,格外重要。「爸媽要放手多少、相信多少,關鍵還是要回到孩子的狀態,以及親子的互動情況而定。」

3 練習新的「教練」角色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怎麼一夜之間突然長大?李家雯認為,那是因為父母每天帶著慣性看孩子,「他就是小孩」。直到有一天,孩子出現很大的情緒張力才讓父母突然意識他已經不是小孩了。

「心理學裡,父母的角色就是,預備孩子個體化的發展。」李家雯表示,父母提供孩子一個溫暖、支持、照顧的環境,是為了讓他相信這個世界,長出自我照顧的能力。而父母訓練孩子個體化的過程就是,慢慢放手、讓他去嘗試;當他受傷回到家,父母提供照顧和支持,孩子可以再去嘗試。父母會發現,孩子每一次出去嘗試的時間變得比上一次更久。

有些爸媽可能會感到失落,不想孩子那麼快長大。李家雯認為,父母最好的準備方式是,不斷提醒自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隨著孩子生命新階段的開展,父母陪伴孩子的姿態也不斷改變。剛出生時,你的角色像「保母」、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孩子慢慢長大後,角色轉變為「老師」,從零開始教導孩子所需知識和能力。

進入青春期前期,父母的角色需調整為「教練」,除了提供引導,也提供很多的支持陪伴和關心。到了青春期,除了當孩子的教練,你和孩子彼此也是同伴和室友,孩子不在家的時間愈來愈多,你尊重他的空間和秘密;此時,甚至是角色顛倒,在一些事情上讓孩子當你的老師。

李家雯建議,父母及早開始練習「少說、多聽」「少評價、多同理」。她兒子在小6和國7時,回家抱怨學校發生的事,或是分享網路流行哪些遊戲、直播內容,雖然她不太懂,但她就是好好地聽他說,適時的發問那是什麼。

「因為這段時間的練習,兒子再大一點後,會主動跟爸媽分享他看的Youtuber和動漫,以及聽哪些podcast。」李家雯說,親子之間的相處、彼此扮演的角色,是動態調整的。

目前兒子念國9,正是青春期階段,親子關係很穩定。李家雯說:「雖然大人還是會看不順眼一些事情,但兒子可以感受到我們相信他,會和我們分享他發生的事。」她建議,在前青春期時,和孩子建立「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親密感,少說、多聽,將有助於孩子順利「轉大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