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辦事處20日發布《2024/2025年德國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受訪的德商對整體商業滿意度降至近5年來最低點(57.9%),在各項調查中,「缺電」仍是外商最擔憂的問題,57.9%的在台德商對於未來情況顯得擔憂,48.4%的在台德商更呼籲政府加強能源供應與電網的韌性。
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博士表示「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德國企業在2024年的表現有所改善,未來展望樂觀,許多企業計劃進一步投資台灣並對成長前景充滿信心。隨著市場需求回升,企業業績穩步增長,顯示台灣仍是德國企業重要的亞洲市場。」
德商為台灣第二大外資,整體信心降至5年低點
蘭依樺說「然而,企業在標案程序、能源供應與進口限制等方面仍面臨挑戰,這些問題若能有效改善,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德國企業深耕台灣。」
德商是台灣第二大外商,受訪的德商中,包括西門子、台灣默克等公司,有6成2在製造業、4成3支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複選)、2成7是能源產業,其中最大宗是離岸風電業者。若以地區區分,44%座落在台北市、新北市,20%在台中、13%在高雄,有4%在台南。
對整體經濟環境,有63.2%表示對台灣經濟成長擔憂,有57%較擔心全球經濟成長,兩岸關係排在第三,為57%。
政策限制,中國西門子的零件算紅色供應鏈
排在第四的議題是,德商對於「進口限制」或稱「進口障礙」的憂慮,由上次調查的14.5%大幅增加為26.3%。
國內廠商可能較難理解,對外商來說,如果德國西門子在中國的公司生產的產品,在經濟部的標準中為「中國製」,可能就不符合對一些產業,例如離岸風電本土自製率的要求,或者關稅差異,有些產品是無法進口,一位業者疑問,「台灣的ITC業者用了來自台積電南京廠的晶片,算是用了紅色供應鏈的晶片嗎?」
缺電與缺工問題,仍是德商最擔憂的項目之一
排在第五和第六的問題分別是能源轉型和人才問題,意即缺電和缺工問題,都占整體受訪德商的20%左右。
在市場前景低迷、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及政治風險、未來能源供應的穩定等擔憂之下,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願意在未來兩年內投資台灣的德商比率為39.6%,較前一年的歷史高點(近50%)下降,趨於正常水準。同時,選擇不投資的企業比率,首次超過投資企業(41.7%),為2017年以來首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