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製造一件T恤 足夠讓你喝三年的水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18年01月08日15:47 • 發布於 2017年12月29日07:27 • 彭杏珠

每個人幾乎都有好幾件T恤,但鮮少人知道製作一件棉製T恤,從種植棉花、織布染整到生產完成,要用掉多少水?

答案是2720公升,假設每人日飲2.5公升的水,足夠喝三年之久。

眾所皆知,紡織業是最古老產業之一。近幾年來,科學家才赫然發現,原來衣服也是破壞海洋生態的元兇之一。

翻閱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大學院校、研究單位的調查報告,各種觸目驚心的數據,揭示著大家都是危害環境的幫兇。

殘酷真相1〉耗水、耗電 排碳量更驚人

根據2017年哥本哈根時尚高峰會的報告顯示,2015年時裝產業消耗近800億立方公尺的水量,相當台灣(含離島)94座水庫有效總容量(約20.8億立方公尺)的38.46倍;並產出近100萬噸的二氧化碳、9200萬噸的廢棄物。

如果涵蓋從生產、運輸、消費、洗滌、烘乾、乾洗等過程,每年時裝業的排碳量更驚人,約製造8億5000萬噸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排放量3%。

以每人必備的牛仔褲來說,用水量更可觀。根據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指出,製作一條牛仔褲要用到一公斤棉花,平均種一公斤棉花所需水量為8506公升,足以讓每人泡澡(200公升浴缸)43次或淋浴(約70公升)122次。

這還不包括製衣過程中最耗水的染整過程。一般染整廠染約70萬碼(約64萬公尺)的布,即需用掉近315萬公升的水。另外,用電量也不小。以織一噸的棉布料為例,就要用掉6萬5000千瓦的電力。以一般人一個月用電約350度換算,相當染整一小時可供應約1800個家庭使用。

如果你以為紡織業僅是耗水、耗電,那就錯了。

殘酷真相2〉染料廢水含72種有毒化學物質

根據印度Panjab大學時裝技術學院教授麗塔.康德(Rita Kant)刊登在《自然科學期刊》(Natural Science)的研究論文指出,世界銀行估計,全球17至20%的工業廢水汙染來自紡織染整業,染整的廢水包含約72種有毒化學物質,其中有30種無法去除。「這對服裝和紡織廠來說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環境問題,」康德的報告結論。

她又進一步表示,目前紡織業有3600多種染料,在染色、印花布料的過程中,也使用超過8000種的化學品。紡織廢水是造成環境退化與人類疾病的原因之一,約40%著色劑含有已知致癌物質。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曾在牛仔服飾工作的設計師指出,牛仔布要用許多化學原料染色、洗色,每次進入工廠就會聞到一股酸酸、刺鼻的味道。經過不斷洗滌,才能製成好看的牛仔褲,用水非常驚人,還會排放大量廢水。還好台灣廠商多會注意製程汙染,多數大廠都取得認證,但新興或開發中國家就很難說了。

根據中國大陸「中外對話」一篇「牛仔之都的汙染之痛」報導指出,廣東新塘鎮是牛仔褲第一名鎮,全球每銷售三條牛仔褲,就有一條來自新塘。

當地流行一句話:「解決不了汙染問題,送你一棟在新塘的樓,千萬別要!」牛仔褲需要經過設計製作、洗水、打釘、剪線和包裝等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洗水,就是將牛仔布料做舊、顯出質感的環節。「到洗水廠幹了兩個月才知道,印染、洗染……要大量使用化學製劑,當地人告訴我,在這個行業做久的人,生不出孩子,」在新塘海洋洗水廠做工的楊明(化名)說。

至今,這些情節仍在開發中國家上演著。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羅可容說,我們的環境已達到臨界點,難有能力消化紡織業排放的溫室氣體,有毒、有害物質及廢棄衣物。

其實,過去60幾年來,衣服的材質發生巨大變化。1951年,美國杜邦公司產出全球第一件聚酯(Polyester)西裝。聚酯是從原油提煉出來的塑膠,也可用來做寶特瓶。

殘酷真相3〉聚酯排碳量 是棉花碳排的三倍

從此聚酯逐漸取代棉花,成為最常用的纖維。時裝品牌對聚酯的依賴更居高不下。2000至2016年間,全球成衣業的聚酯纖維使用量,由830萬噸增至2130萬公噸,成長1.57倍。以聚酯為主的合成纖維,占成衣比例超過六成。

現在,聚酯已無所不在,愈來愈多的衣服是塑膠製品,帶來更沉重的環境負擔。2015年,製衣使用的聚酯纖維排碳量為2820億公斤;幾乎是棉花排碳量980億公斤的三倍。

這幾年來,科學家大聲疾呼微塑膠破壞生態的嚴重性,外界均將焦點放在保特瓶等塑膠產品,根本沒想到衣服也是微塑膠的來源之一。

殘酷真相4〉微纖維汙染河川、海洋生態

2016年,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首次發布深海動物吃進微塑膠的科學證據,發現距離陸地幾千公里外的深海,存有長度五公釐以內的微塑膠。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這些微塑膠成分,發現全來自合成纖維衣物洗濯落下的纖維,包含聚酯纖維、尼龍和壓克力纖維等。

這就是鐵的證據,衣服與保特瓶、化妝品柔珠所造成的微塑膠纖維長度是不同的。

另外,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研究小組也花一年時間,分析家用洗衣機在不同溫度下、使用不同清潔劑洗多種合成材料所發生的情況,以計算出微纖維的數量。

研究發現,從一般纖維掉下來的微纖維,充斥在廢水出海口附近的海岸。其中丙烯纖維最可怕,每次釋放近73萬條細小纖維絲,是聚酯纖維的1.5倍,甚至比聚酯棉混紡纖維多了五倍。

當普利茅斯大學教授雪莉.梅森(Sherri Mason)第一次研究來自湖裡的魚時,驚訝發現在顯微鏡底下,纖維好像「將自己編織入魚的腸胃道中」。

另外,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也與一家服裝公司合作調查,發現平均每清洗一件合成絨毛夾克會掉落1.7克的微纖維。舊夾克掉落的纖維是新夾克的兩倍。這些微纖維流入附近的汙水處理廠,有40%流入河川、湖泊和海洋中。

尤其是很多摸起來很柔軟的毛絨絨衣物,這些用聚酯製成的平價服飾結構不緊密,很容易掉毛,甚至用手輕輕一碰就脫落。組織鬆散的纖維就會被釋放到環境中。

就在洗衣服的同時,數以萬計的微塑膠已隨著汙水進入下水道,有些堆積在海灘,有些流入大海,成為浮游生物、魚類和海洋哺乳類的食物,隨著食物鏈轉移,最後很可能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

多數民眾卻不知,將衣服洗乾淨的同時,已把汙染留給環境。

根據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最新調查報告顯示,35%的微塑膠汙染來自合成纖維。單就歐洲和中亞的數據推估,清洗衣服釋出的微塑膠纖維,相當於每人每週向海洋丟棄54個塑膠袋。

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震驚服裝業,有些品牌開始朝永續發展,要求供應商取得環保生產的藍色標誌(bluesign)認證。有些服裝品牌也開始研發洗衣機過濾網,希望攔截微纖維加以處理,降低對環境的汙染。

羅可容說,以石油為原料、無法生物分解的聚酯纖維,不僅是海洋生態夢魘,也加劇氣候變遷。「真正問題不在聚酯,而是全球服飾大量增加」。

如何不讓人類最親密的衣服變成環境殺手,興采實業董事長陳國欽呼籲大品牌應該登高一呼,協同設計師、紡織廠商、消費者,共同支持循環經濟,達到人與環境共贏的典範移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