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爸媽別輕忽,青少年憂鬱人數暴增!國、高中生5個就有1個曾認真想過要自殺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8年12月20日09:43 • 發布於 2018年12月20日09:43 • 賓靜蓀
爸媽別輕忽,青少年憂鬱人數暴增!國、高中生5個就有1個曾認真想過要自殺
爸媽別輕忽,青少年憂鬱人數暴增!國、高中生5個就有1個曾認真想過要自殺

「那個9年級的孩子總是靠窗坐,上課常趴在桌上,幾次沒來,再見面時我問他怎麼了,他不願意講……之後出缺席就很不正常,大家都說他懶惰……他本來很帥很瘦,但後來變胖很多,原來父母離婚,媽媽沒力氣管他,他用『吃』來發洩自己的壓力……」一位北台灣升學熱門滿額國中的老師回憶著學生的故事,「有些高敏感型的孩子真的包裝得很好」。
 
「上課上到一半,一個學生突然從教室裡走出去,要往下跳,好幾個同學、老師衝出去抱住她。之前有看出她有問題,但看不出她會做這事(跳樓)。其實,有這種傾向的不只一個……」 一位在南台灣第一志願高中教書23年的老師觀察,這幾年學生的情緒很浮動,要無時無刻盯著,「這些孩子絕頂聰明,又特別敏感,跟她們講話要很小心,只要用錯詞,她們就把門關起來了。」

「那個資優孩子剛入學時很積極,一直找老師做專題;但後來發現這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又不敢轉系,很痛苦,好幾次想跳樓……他照著父母的藍圖在生活,藍圖很漂亮,但不適合他。還好後來修了一門喜歡的課,被動的被找回來。」一位台大工學院教授發現,不論男生女生都有情緒困擾,但因為已經成年,除非學生自己求助,否則為尊重學生的隱私,「大學老師能幫忙的不多,」他說。「導師除了請學生吃個飯,跟他開開玩笑,看他笑得開不開朗,能稍微確認一下,但真正要提供協助,還是要回到專業的心理輔導角度。」

從北到南,從國中到大學,愈來愈多學校老師、輔導老師面對著有情緒困擾的學生,憂鬱症、自殘、拒學、跳樓這些在媒體新聞事件中讀到的字眼,成為校園中與師生近距離的常態。在訪談中,老師們會用「在崩潰邊緣」、「一直悶著燒」、「深夜張老師求救電話,常常打不進去」等字句,描述校園中日漸嚴重的學生情緒問題。都會區各校輔導老師工作量爆表,平均每週必須長期處理的諮商個案,過去幾年,從個位數暴增到十幾人。 (看更多:如何讓不快樂的青少年,安心「說出來」?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對照3個統計數字,揭示了幾個大人不能輕忽的事實:

1、自殺,青年第2大死因,青少年第3大死因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17年台灣人死因統計結果分析,自殺為12-17歲台灣青少年第三大死因,僅次於事故傷害和惡性腫瘤。

資料來源:衛福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繪圖/日光路

而從2003年起,在15-24歲(高中、大學生)這個族群的死因中,自殺就一直高居第二。

自殺和早發型憂鬱症關聯度高。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統計,47~74%自殺身亡的青少年,生前至少符合一項精神疾病的診斷準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憂鬱症。

2、兩成的國、高中生,曾經認真想過要自殺

再根據衛福部國、高中生健康行為調查,有高達21.1%的國中生和18.7%的高中生, 曾經認真的想過自殺。

資料來源:衛福部105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104年高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繪圖/日光路

同份調查也顯示,7.9%國中生、9.4%高中生經常或總是感到孤單或寂寞;7.3%國中生、10%高中生經常或總是睡不著覺。

資料來源:衛福部105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104年高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繪圖/日光路

憂鬱症初期很難覺察,很多都是生理症狀先出來,「最容易觀察到的就是睡眠障礙增加,青少年通常只會睡不夠,如果孩子連續抱怨睡不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台中忠明高中輔導主任蕭軒華提醒。而當孩子有「想死」等自殺的念頭甚至計畫時,更是不能輕忽。
3、每7位有1位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2018年9月對六都國、高中職學生的調查,繪圖/日光路

長期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董氏基金會,在今年9月也公布針對六都國、高中職學生的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結果,有13.3%的青少年(也就是每7位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尋求專業協助。但僅1/10因此求助輔導老師,在有明顯憂鬱情緒者中,約3/4不願或很難跟父母說出所遭遇的狀況。情緒無法說出來、理清楚,累積久了就成病。

憂鬱症也是全球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近10年,全球憂鬱症人口成長近4倍,已達3億人。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繪圖/日光路

WHO指出,2020年全球3大疾病中,憂鬱症排名第2,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更甚於愛滋病。憂鬱症不分年齡和社會階層,任何人在任何時期都可能受到憂鬱症衝擊。全球有10-20%兒童和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其中一半的精神疾病始於14歲

全球每10個青少年,就有1-2個有精神疾病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繪圖/日光路

在美國,因憂鬱症引起的傷人或自殺悲劇,更引發菁英高中和大學的高度關注。根據美國健康和人力服務部2015統計,有300萬名12-17歲美國青少年,過去1年曾經歷憂鬱,並影響到日常生活。而大學校園最常見的兩種心理疾病則為焦慮和憂鬱。2017年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統計,過去1年曾感覺沮喪憂鬱的大學生比例為39%,感覺焦慮則高達61%

追求完美的特質,可能潛藏著無法言說的情緒。根據真實事件寫成的《麥蒂為何而跑:一位典型美國青少年的掙扎與死亡悲劇》,就描述主角麥蒂成長過程中,不論在社交、學業和運動表現上,一路都是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卻在進入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後,無法面對現狀的不完美、無法忍受別人失望的眼神,逐漸陷入憂鬱症狀,在19歲那年,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2014年麥蒂的死震驚全美,引起各種討論,全美菁英大學開始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紐澤西州在2016年頒布「麥蒂‧哈勒瑞自殺防制法案」,要求州內所有大學必須提供全天候的心理諮商服務,以防悲劇重演。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更倡議「活得好才學得好」,並有同名網站提供各種服務,卻隔沒幾天,就有學生自殺。

鏡頭拉回亞洲。香港青少年的自殺率更是讓人驚心動魄。2016年3月出現青少年自殺潮,9天之內竟有6起自殺案件,年齡從11歲到21歲,其中8成是從高樓墜下。香港薩瑪利亞防止自殺協會特別提供免費求助APP,最小的求助者竟然只有7歲。鑒於香港人面對特別大的壓力,富衛香港(香港保險公司)在2018年首創「身心衛危疾保障計劃」,提供保險,涵蓋10種情緒病(包括3種兒童情緒病,如注意力不集中ADHD、過動症、自閉症及妥瑞症),和57種特別疾病,包括常見的情緒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及精神分裂症等,受保人可從8歲的子女至本人69歲。

面對憂鬱風暴,將我們最愛的孩子捲入其中,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如何幫助孩子?

延伸閱讀:

憂鬱症的時候,我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好了,後來我才發現……

完整專題>>陪孩子走出情緒黑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