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灣文組無用論盛行,學者感慨:「不拘泥於目的」的累積,才是未來人才

Cheers 快樂工作人

發布於 01月29日13:00 • 李佳樺

「私立大學理組都比國立大學文組好賺,填理組才有『錢』途?」「文組低薪就是因為不被市場需要,應該縮編相關科系?」

考完學測,想填人文社會的你,是否正遭受上述來自社群偏見的影響?尤其經歷半導體產業爆發大缺工、生成式AI熱潮,更強化了理工專業出路多、含金量高的形象,讓許多年輕人即使志不在此也趨之若鶩。

從全台高中設置語文資優班班數,可窺見人文社會人才流失,語文資優班從107學年度73班開始逐年遞減,111學年度跌到只剩53班,讓中研院院士、台大教授都開始緊張,到高一開課搶救人文社會人才。

大學端的數據也顯示學生往理工傾斜的現況,與106學年度相比,111學年度藝術及人文學門就讀學生減少了3.2萬人,反觀資訊通訊科技則略增3,000人,且是11個學門中學生數增加最多者。

在一個過度以短期利益為思考的社會,人文社會學科學生該如何安身立命?衡量一門學科的價值,除了在就業市場秤斤論兩,是否還有其他的思考維度?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是最早關注人文社會學人才培育的學者之一,2000年他擔任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就開始倡議文理不偏廢的通識教育,朱敬一動用人脈廣邀領域學者規劃「人文及社會科學營計畫」,到全台高中講授經典,培育人社素養,最多曾有16所高中參加。

然而今日的高中人文社會授課現場,挑戰更甚以往,朱敬一聽到學生跟助教抱怨:「人文社會經典很過時,我沒有興趣。」

但朱敬一認為,助教的回覆非常好,助教和學生說:「你有把任何一本經典從頭到尾讀一遍嗎?」

今天,把一本書從頭到尾看一遍,可能會被視為是很「呆」的事,有說書podcast、有1分鐘能看完的短影音,甚至可以把影片丟到ChatGPT,幾秒內就有精華重點整理。但問題是,為什麼閱讀要「趕時間」、「抄捷徑」?

答案在於,我們預設學習有目的,必然是為了某個用途而執行,自然會希望越快、越省力達成目的越好,這正是人文社會科學在功利主義至上的台灣社會被弱化的原因,因為人文社會知識必然需要時間慢慢累積、內化,才會發酵。

朱敬一認為,理想的狀態是「有目的」的學習與「不拘泥於目的」的學習,能夠平衡、並進。

把望遠鏡送上太空,與摺紙藝術概念相通?

「不拘泥目的」的知識累積,就像蒐集珠子,在串珠成型前,你不會知道何時可以把珠珠串起,也不知道串起來的珠珠會有多漂亮,只是每日每夜不執著於目的地吸收知識,在腦袋中進行沒有科技能複製的知識合成。

「有目的」的學習,則是蒐集別人串好漂亮串珠的數據,將串珠分類,訓練出一套演算法,只要把自己透過ChatGPT摘要蒐集珠珠,只要將兩、三個珠珠丟進模型,就能預測、模擬出串珠「成型時間」與「類型」,快速達成所預期的目標。

前著的學習動機是興趣,後者則是源自當下的需求。

不拘泥目的的知識累積能造就怎樣的成功?朱敬一舉物理學學者羅伯特(Robert J. Lang)為例。羅伯特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但在50出頭就因為太喜歡「摺紙」,決定退休成為「全職摺紙家」,他擅長摺出動物、昆蟲,是第一位應邀在日本摺紙協會年會上演講的西方人,也因為有摺紙的知識,NASA在其退休後再次把他請回去。

因為只有羅伯特想得到,摺紙藝術與將望遠鏡放上火箭發射,兩者的概念是相通的。

將望遠鏡發射到太空,能蒐集到珍貴的研究畫面,但望遠鏡的鏡片口徑可能比火箭還大,因此如何將鏡片在不損害其功能的狀態下折疊縮小,發射後在太空自然展開,成為太空研究的大難題,這背後的幾何學,與將一張紙折成千變萬化的形象,但紙張本身仍然完整的摺紙知識是能夠串連的。

羅伯特6歲接觸摺紙,只把它當課餘興趣,不想讀書時就折,就是這樣不拘泥於目的的學習,將看似不相干的領域從點串成線。人文社會的學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使當下沒有明確的「用處」,只要保持興趣,多方涉略、持續累積,就有機會像羅伯特一樣將看似兒童遊戲的摺紙,串連成無可取代的創舉。

有目的的學習,則像是學生要取得好學歷,因此念相關考科;學者要升等所以讀特定文獻、寫論文;為了轉職提高薪資而去學習寫程式,有了目的,「速成」才是學習者會追求的。

朱敬一也認同有目的的學習有其必要,因為「人不可能一輩子都自由學習」,每個人都要在社會框架與理想中妥協,要生活就要找到平衡點,但過度強調以終為始,學習所得知識容易被固化,綁一個在固定的框架下,未來旁徵博引、聯想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然而如今台灣教育現況卻是過度著重於有目的的學習,學生被升學主義的框架壓得喘不過氣,不被鼓勵發展人文社會素養與興趣。過去代工製造產業下的基層工作者也許不需要人文社會素養,但管理者若缺乏此素養,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災難。

朱敬一特別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為例。他在20多年前出版的自傳中,便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通識價值,他回憶在麻省理工學院學到的知識,大多隨科技發展逐漸跟不上時代,但在哈佛他遨遊於文學,讀莎士比亞、海明威;咀嚼社會科學,看《國富論》、《資本論》,反倒認為人生中「可帶走的盛宴」,並影響他的閱讀習慣至今,讓社會大眾看見一個具備宏觀思維與格局的企業領導人。

作家龍應台對出產最多政治人物之一的台灣大學法學院演講,也特別講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她説:「文學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認識平常生活圈以外的世界,才有了同理心;哲學使你有了思維上的星座座標,從而有了走出人生困境迷宮的可能;史學讓你了解,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龍應台說,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 缺乏人文素養的人掌握權力,可能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朱敬一則舉馬斯克為例,直指缺乏政治、社會人文素養,卻握有能改變世界新科技的「科學怪人」,正是需要大義滅己,為民除害的周處。

學人文社會的意義不在於能換取多少金錢或產值,朱敬一也說他很少從就業、賺錢的角度看人文社會,因為它不是握在手上的工具,而是豐富每一個人生命厚度、凝聚社會共識、形塑一國文化底蘊的寶貴養分。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 現在加入《Cheers快樂工作人》官方LINE會員,更多精選人物故事、企業報導,讓你職涯力up!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