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席捲全球,AI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已是現在進行式,該如何教孩子學會直面挑戰、應對未知,也成了教育現場最受關注的焦點。
台中女中與明道中學等校,近日推出一門名為「決策思考力」的課程,課程精神融合「思考習慣訓練」與「大歷史系統觀」,前者為Minerva密涅瓦大學所獨創的一套學習架構,後者則是歐美最流行、連比爾蓋茲都喜愛且贊助推廣的思維方法。
課程內容則以討論和實作為主,例如,會用「鴉片戰爭後的清朝」為場景,讓修課的同學想一想「如果我是當時的軍機處官員,我會給皇帝什麼建議」,透過腦力激盪,讓同學慢慢練習看清楚問題、做出好決定的能力。
新課綱,讓學校的課程更多元豐富
Minerva是所「沒有校園的學校」,採取全線上方式授課,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史丹佛都還難進;設計這套課程的李佳達,是Minerva第一位台灣碩士生,也鑽研大歷史多年,曾分別以思考習慣訓練與大歷史為題,出版著作。
李佳達回想,在三、四年前,他興起了在中學階段開授這門課程的念頭,當時正逢新課綱上路,各式彈性課程和多元選修,為體制教育帶來更多可能,他就先在北一女中開了課。
第一代的課程名稱,叫做「大歷史思考方法與實作」,也曾改為「素養導航」,後來才改為「決策思考力」,更直觀易懂,並陸續到台中女中、明道中學等校開課。
先學習「如何學習」,優化自身的學習方法
李佳達之所以想開這門課,是想要教孩子應對未知的能力,「未來瞬息萬變,只教孩子知識是不夠的,我們得把智慧與經驗的精華,濃縮成有參考價值的行為準則,讓孩子學會後,可以應用在任何場景中。」
他分享,課程設計分為三大主題,包含「科學學習法」、「問題解決與創新思考」和「大歷史系統觀」。
在科學學習法中,會先讓修課同學明白,學習的本質就是建立新的連結,如果能懂得在學習時用更多感官、或加深思考強度,就更加容易建立記憶連結。
而優化學習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智圖是透過關鍵字與分支線,來模擬大腦記憶訊息的架構,就是種建立知識體的好工具;又比方說,透過善用刻意練習、即時反饋與微小改進等方法,都能增進學習效率。
在課程中,讓同學理解、討論腦神經連結的機制。
好的思考習慣,從「問對問題」開始
啟動了後設認知,學習到「如何學習」之後,就進到問題解決與創新思考的環節,李佳達分享,這是Minerva的招牌課程,包含了「問對問題」、「限制條件」、「拆解問題」、「差距分析」、「類比」與「發想思考」這六個思考習慣。
在Minerva的課堂上,是透過大量討論與實作讓同學學會運用這些思考習慣的,而李佳達與授課教師團隊,也是這樣帶修課學生,「我們會請同學用自己真的關心、真的在意的主題,來練習這些思考習慣。」
以「問對問題」來說,重點在於知道如何分析問題現況、提出目標、確認主要障礙、用不同規模審視問題等等,還要時時保持覺察,避免失焦。
從自身關心的議題切入,學習更有感
有明道中學的同學,就提出了「受新冠疫情衝擊,各種活動都變少了,我們該如何充實學習歷程檔案?」的問題,李佳達就帶大家討論看看,這個問題有問對嗎?
在這一步,最好的切入點是「主要障礙排除了,就能達成目標。」而原本的提問中,主要障礙是「疫情衝擊導致活動變少」,那,假如疫情趨緩或沒有疫情、活動變多了,學習歷程檔案就會因而充實了嗎?
「顯然不是,所以真正的問題,應該是你想唸什麼科系,該科系需要什麼能力,現況與目標中間的差距是什麼,又能怎麼樣來補。」李佳達說,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讓同學熟悉一整套思考流程,這樣的能力,學會了就能應用到各種場景。
「大歷史思維」,讓視野更多元宏觀
在學期的後半段,會開始讓同學們將學到的思考方法,與大歷史觀點結合,培養更寬闊多元的視野。
大歷史是種思維方法,因為比爾蓋茲本身很喜愛,讓大歷史近年來風靡教育圈,比爾蓋茲還曾挹注資金,培訓了數千名師資,希望把大歷史推廣到全美各高中。
以明朝的滅亡為例,過往我們所學的歸因,大致是宦官當道、清兵入關等等,「但其實,那時地球進入小冰河期,連海南島都會下雪,導致農民欠收、民不聊生,也是關鍵。」李佳達說,就大歷史的觀點來看,各種面向的因素都會納入。
落在高中課堂上,李佳達會挑出重大歷史事件,讓同學角色扮演,化身為事件中的關鍵人物,試著練習做決策、想解方。
變身清朝軍機處大臣,為皇帝獻策
比方說,他曾請修課同學「穿越」回1840年,變身為清朝的軍機處官員,面對鴉片戰爭,「我們會給大家一些參考資料,談當時清廷為何兵敗,然後請大家思考看看,要給皇帝什麼建議,同學們得想先清楚清朝未來目標的目標為何、限制又是什麼,然後用有限資源做出最好的決策。」
李佳達分享,就武器來看,當時英軍的槍射程是清軍的三倍、射速是兩倍,清朝的武力管理又很差,最老的槍竟有160多年歷史,槍跟弓箭比例是五比五;就連火藥,歐洲已透過科學方式,找出最佳比例,清朝還停留在小作坊製造,無法量產,而且因為怕影響政權,清朝是禁止民間造船、造武器的。
若從兵制來觀察,清朝雖號稱有80萬大軍,但其實軍人要兼做很多事情,要當警察、當海巡、管驛站、管監獄等等;在釐清這些後,就會發現,改兵制是浩大工程、改採購制度又有內部障礙,最後幾乎所有同學,都選擇推動自強運動,吻合真實歷史。
培養解決問題力,運用到真實生活中
「過往我們在討論歷史時,可能常常會想,為什麼當時的人不改變制度呢?為什麼不大刀闊斧的革新呢?真正身在其中,才知道限制超多,只能盤點既有資源後,做出可執行的最佳決定。」
李佳達強調,用來討論的歷史事件,只是應用思考習慣的場景,且方便驗證,重點不是去記憶那些史實,而是練習課堂上學到的思考流程。
在課程的尾聲,會請同學進行專題研究,看看如何運用所學,解決自己真實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明道中學的康嘉慶同學家中開診所,常有病人掛號不到或遲到,他就試著優化診所的掛號預約流程;也有同學覺得每逢下雨,校內就有很多地方會積水,造成通行的不便,希望找出解方;還有同學參加的社團是「運動防護社」,頗為冷門,年年面臨「倒社危機」,希望能讓社團順利營運等等。
李佳達強調,一旦孩子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做決定,未來無論面臨哪一種挑戰,都比較能從容應對。
人類社會瞬息萬變,孩子到底該學什麼,才能應對高度不確定的未來?除了教孩子學科知識與標準答案之外,教育還有哪些可能性?真正重要且關鍵的人生智慧,又該怎麼學?這門課的發想與實踐,正試圖回應這些大哉問。
圖片提供:李佳達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