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時間的轉換,讓蔬果帶來溫柔沉靜的力量、藉由料理為人們帶來幸福,是韓國白羊寺正寬法師獨特的料理禪學。近日受邀來台進行蔬食料理的正寬法師,曾榮獲亞洲 50 大餐廳標誌人物獎,米其林三星名廚為她的料理遠赴白羊寺, Netflix 為她拍攝紀錄片,《紐約時報》更評價她的料理為「世界上最精緻的食物」。
此次來台,正寬法師以台灣有機蔬果結合韓國食材創作。正寬法師表示,溫暖的台灣如巨大的農場,四季都有豐富食材,紅龍果更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韓國也有進口紅龍果,但台灣的紅龍果碩大肥美,外觀猶如象徵佛教的蓮花,光是看就感到十分愉快。法師表示,料理是自然與人的緣分,希望透過這種緣分,將平和與愛傳遞給品嘗者。
耕種、料理都是實踐佛法的修行
Netflix《主廚的餐桌》第三季第一集主角便是正寬法師。正寬法師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永州市的農家,約 7 歲時第一次下廚,在沒有任何人的指導下,她模仿母親、做了麵條,而後到了 17 歲,母親驟逝讓她感到巨大的悲傷,於是便到白羊寺出家為尼。
出家後,正寬法師自然而然成為一名素食者,她親自種植蔬果,耕種採自然農法,農園如同一座森林,她將採下的蔬果運用於料理中,並自製調味料、醱酵食物。年過古稀的她,自認「是僧人,而非廚師」,每次料理時全神貫注,並實踐佛法中的五蘊:「色、受、想、行、識」。
對正寬法師來說,食物是傳遞心意的媒介,有別於現代食物多是為了創造動態能量,她製作的蔬食料理,則希望能讓人沉靜、放鬆。世界各地許多米其林主廚都曾為了品嚐、學習正寬法師的料理,直接搭飛機到韓國、在白羊寺中禪修或短住。《紐約時報》評論,正寬法師是哲學家廚師,所製作的料理更是「世界上最精緻的食物」。
蔬果經醃漬後轉化風味,採集、料理探索自然
正寬法師所做料理,獨特的關鍵之一為「時間」,她將大白菜、蘿蔔等蔬果放入陶甕中,食材經過長時間醱酵,風味轉化得更好。除醱酵食物外,正寬法師也自製醬油,並以辣椒、芥末等多樣素材調味,每一次的調味都能讓食材獲得新生。
1996 年,正寬法師為了禪修,第一次來台。當時她感受到,台灣佛教更為活潑、開放,飲食也與韓國大相徑庭,台灣佛寺中的素食如同 Buffet,超過 30 種料理一字排開,場面壯觀。2023 年冬季,她再度來台,與法餐南霸天簡天才進行蔬食交流,今 (2024) 年 3 月,正寬法師為瞭解有機食材,來到慈心大自然莊園。
慈心大自然莊園位於雲林古坑,面積約 15 公頃,原本是台糖的甘蔗田,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向台糖承租後,長年不輟從事有機栽培,如今莊園已是綠意盎然。在莊園裡,正寬法師感受到農業與大自然共存的平衡,並希望以食物實踐、傳遞心意。於是,她便與慈心基金會、里仁舉辦一系列「禪悅為食」活動,更在 12 月 28 日於大自然莊園裡舉辦餐會。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正寬法師對於餐會的準備相當慎重,多次飛到大自然莊園,現場採集、品嚐食材。正寬法師認為,食物是延續生命的來源,透過好的土地、自然方式耕種得到的食物,吃下後也能思考該為環境做的事,準備食材、料理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食材與人之間的聯繫,也是探索自我與自然的過程,同時是一種修行。
台灣、韓國食材結合,茭白筍讓人驚艷
餐會料理結合台灣與韓國的食材,從料理到餐桌呈現,都是正寬法師親自設計。料理運用大量醃漬物,餐前提供的點心是炸物,食材為切片的馬鈴薯、蓮藕及海苔,儘管是炸物,但卻是先醃漬後、曬乾再炸,口感脆且絲毫不膩;搭配的飲料為覆盆子和醃漬 7 年的五味子,色澤如紅酒,口感醇而順口。
每一道料理都饒富禪意,首先登場的是芝麻粥與兩盤不同的醃蘿蔔。芝麻粥由黑芝麻與米各半熬成,靈感來自於佛陀悟道前收到的乳糜粥供養,口感綿密無比;醃蘿蔔一為淺漬,經一年時間讓蘿蔔脫去生辛的風味,僅保留甘甜、薄脆的口感,另一盤醃蘿蔔則口感較硬且辛辣。
緊接著是一盤炸物,正寬法師透露,她其中一名弟子來自台灣,思鄉時特別想吃炸物,於是便特意在餐會中製作,食材使用嫩薑片、薑黃片、茄子、油菜花及茭白筍,原本她想用韓國的水蔘,寓意為送舊迎新,但礙於檢疫問題無法通關,才因此改用茭白筍。茭白筍清脆的口感與水蔘相似,儘管香氣淡,但料理成果極佳,非常適合作為炸物。
炸物後上桌的是山藥、蓮藕、牛蒡及洛神,正寬法師表示,山藥是寒性食物,因此加上黑芝麻,黑芝麻為暖性食物,兩者搭配才能平衡,切片的蓮藕則以黃梔子花的汁液染色,牛蒡乾則以五味子調味,再搭配莊園裡的蟛蜞菊花作為裝飾,洛神花是她在台灣看到的食材,覺得美麗便也納入擺盤。
經典「燉煮香菇」渡化父親,也渡人
第四道料理則是寺廟家常,正寬法師說明,寺廟法師落髮沐浴時,會吃下該道料理補充營養。料理包含她親手製作的豆腐,搭配醃製約 7 年的山椒、櫛瓜和豆腐泥,最特別的是深棕色的米糕,由橡樹粉與糯米製成,底下鋪墊著甘苔,頂端則有花生芽,食用時要將甘苔捲起橡樹米糕、一同入口。
第五道上桌的燉菇,其中最顯眼的是燉香菇,也是正寬法師的招牌菜。她出家 7 年後,年邁的父親因思念女兒來到白羊寺,在寺中短住一週,並擔憂嚴格素的飲食無法供給足夠營養,正寬法師便以麥芽糖、自製醬油燉煮香菇,讓父親帶到山谷中品嚐,也是此道料理讓父親轉念、不再牽掛。
正寬法師在廟裡、出國示範料理,總會燉煮香菇,希望品嚐的人能像她的父親一樣,吃完後放下心中的憂慮。她燉煮的香菇來自韓國,這次來台額外使用台灣的杏鮑菇,以及莊園內的銅錢草,而搭配兩種菇的是醃製 8 年的蘿蔔,她透露,該蘿蔔靈感源於在台學習到的「黑金菜脯」,陳年的醃蘿蔔風味迷人、可作為傳家寶。
芭樂替代韓國水梨,台灣食材創作出新滋味
第六道則是韓國佛教經典的寺剎飲食「缽盂供養」,主食為蓮葉包裹的糯米,搭配微辣的柿子乾食用,新鮮蔬菜則有台灣的秋葵、小黃瓜,搭配韓國辛奇和山菜,山菜是 5 月摘下、曬乾,為本次餐會重新泡開、烹煮。儘管是醃漬、曬乾重新條理的蔬菜,但歷經時間轉化,食材原本風味的稜角被磨得圓潤、迷人。
最後一道為甜品,因應年節將至,正寬法師準備韓式糕餅,口感及滋味近似台灣麻荖,搭配糕點的是無花果乾、松樹花粉和蜂蜜壓製成的餅,再附上蒸好的新鮮菱角,飲料則有莊園自製的發酵茶,以及清爽的水果茶。
水果茶使用台灣小番茄、芭樂、五味子、肉桂、蜂蜜,正寬法師表示,韓國冬季時,若有人因天冷、喉嚨不舒服,會以水梨和蜂蜜煮茶來潤喉,台灣芭樂與韓國水梨味道相似,她便以此替代。
整體而言,正寬法師運用的都是常見、人人可得的食材,卻以原味組合出讓人回味無窮的料理。正寬法師透露,她從韓國帶來的葉菜只有東風菜,運用台灣的杏鮑菇和豆腐,創作新的食譜,此外,她以豆腐、柚子、胡蘿蔔、有機糖及自製醱酵調料,與覆盆子醬結合,製作出了全新風味醬料,令她十分開心。
搜集食材、料理時,放下我執,赤子之心湧現靈感
在餐會中,正寬法師獲贈食材時,現場品評、開心收下。會後受訪時,她透露,對於所有有機食材都充滿興趣,從未見過的食材更讓人想嘗試,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如同修行。她的料理中有著傳統韓式料理的靈魂,但呈現有別具創意,對她而言,料理、擺盤的創意來自於「放下我執」,不再比較,靈感便能源源不絕地湧現。
正寬法師認為,韓國冬季的自然食材選擇很少,但台灣是溫暖的國家,食材多樣,如同一座巨大的自然農場,食材給人溫暖舒適的感覺,且台灣是水果天堂,紅龍果更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韓國也有進口紅龍果,但台灣的紅龍果碩大肥美,外觀猶如象徵佛教的蓮花,光是看就感到十分愉快。
無論是在《主廚的餐桌》中,抑或是面對面採訪。正寬法師透露,她製作料理時,心裡想的是母親、祖母、前輩法師們,僧人也應如母親一樣滋養眾生,在台灣使用昭和草製作料理時,她模仿小時候母親做飯的方式,烹調出熟悉溫暖的味道,復刻傳統食材,來創作出永續的料理,而每一次的料理是當地植物、人的緣分所創作,希望帶來平靜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