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大立光四大家族起底 大賺140倍心法大公開

新頭殼

更新於 2017年07月12日05:20 • 發布於 2017年07月12日04:34
 股王大立光股價創新高,7月11日收盤價來到5285元,外資目標價喊到六千元,成為台股萬點指標。   圖:新頭殼資料照

新頭殼newtalk

股王大立光股價創新高,7月11日收盤價來到5285元,外資目標價喊到六千元,成為台股萬點指標。很多人好奇,當年200元買到大立光的投資人,現在都在做什麼?

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追蹤大立光創業初的四大家族,並分析他們的財務變化,統計發現若緊抱大立光不放,至少獲利140倍以上。

《財訊》報導指出,攤開大立光上市當年度的董事名單,有人獲利兩倍,在大立光股價站上500元就出場,但卻錯過後面暴漲十倍的大成長;有人卻不斷加碼,做為期15年的長線投資。

大立光林耀英家族,過去15年資產至少大增140倍。大立光的前身是1980年創立的大根精密,大立光林家投資光學事業37年,他們的心法又是什麼?有幸早期投資大立光的股東,挑戰又在哪裡?

《財訊》報導指出,1980,林耀英正式創立大根精密,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透露,在創業前八年,林耀英和陳世卿還在保勝光學工作時,就在林家車庫裡鑽研光學技術,他們相信,台灣在光學領域,能像日本一樣,創造出世界級的好公司。

林耀英的貴人,是三芳化學的三位創辦人之一,鄧秋水。鄧秋水是台塑第一位專業經理人,也是南亞第一任總經理,鄧秋水離開台塑之後,和林瓊璋、王敬堂共同創辦三芳化學,直到現在,三芳都還是全球最大的運動鞋人工皮革公司。

鄧秋水接到林耀英的投資邀約,請人研究二個星期,從鏡頭產業的特性、產品是否容易被取代、所需資本深入分析,最後決定引入一批股東,加上旗下一家工廠的資金,投資林耀英的大根精密,這家公司的初始資金只有2500萬元。

「大根創立初期,得到鄧秋水的大力支持。」一位了解大立光早期發展的產業人士透露。本刊向三芳化工董事長林孟經求證,他也證實鄧秋水早期曾投資大立光。但在鄧秋水過世後,當年持股也因此賣出。

「大根精密第一年就打平,接著年年都賺錢」,他說,網路上對大立光早期股東的許多傳聞「都不正確」。

像梁茂漢,網路上盛傳,他是大根精密的主要出資者,但真實狀況是,梁茂漢是鄧秋水引入大根精密的股東之一,「當初投資的人很多」,現在梁茂漢家族也不在大立光前十大股東名單中。」

更進一步了解,大立光監察人梁忠仁,雖然和梁茂漢家族都源自同一個彰化家族,但梁忠仁在高雄發展,梁茂漢家族則在台中發展,各自因為不同原因,投資大立光。

但再回溯當年的歷史就能發現,就算通過市場考驗賺到錢,還得通過第二關的人性試煉。當年,許多股東看到大立光獲利績效卓越,就興起取而代之的想法,從股東變競爭者。

《財訊》報導指出,當年部分投資人因此在1999年成立新鉅科,同樣生產鏡頭,跟大立光搶生意,但兩家公司的經營效率卻差異極大。當年,大立光也想搶進相機市場,因此成立大陽科技,但梁茂漢等投資者也經營新普精密光學,和大立光在市場上競爭。《財訊》向新鉅科求證,新鉅科表示,前任董事長姓梁,但已出脫所有持股,無法了解是否和梁茂漢有關。目前新鉅科大股東是群光公司,十幾年前的往事已無從查考。

當年留下來的股東,跟林耀英繼續琢磨光學技術,虹光精密高階主管回憶,當初虹光製造的掃描器,鏡片委託大立光製造,「到今天都還有合作關係」,虹光提出的鏡片設計問題,大立光都盡全力解決,「光學就是這樣,不會走就不可能跑,不會跑更別想學飛」,大立光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基本功,同時也慢慢形成股權集中在林耀英、陳世卿、謝文琛等人身上的共治局面。

大立光在塑膠鏡片領域開花結果,卻是一個「意外」。林恩平在演講時坦言,林耀英一開始對塑膠鏡片興趣不大,塑膠鏡片單價不高,市場也不大,直到柯達推出拋棄式相機,需要大量便宜的塑膠鏡頭,才燃起林耀英的興趣,從此改變大立光的命運。

《財訊》報導指出,大立光上市時,包括董事長林耀英、總經理陳世卿等人手上的持股,價值不過數億元。當時,虹光精密和聯電旗下的迅捷投資,各擁有一席董事,虹光精密擁有689張股票,聯電旗下的迅捷投資擁有950張。

但,大立光獲利在2004年時,還一度下滑17%,虹光和聯電賺到翻倍獲利後出售持股,當時iPhone還沒出現,誰能料到當年替掃描器做鏡片的大立光,會有後來的大行情。

但能賺到錢的大股東,卻是發揮大立光「咬住不放」的精神。大股東謝銘原,手上的持股幾乎沒變過,陳世卿和林耀英家族,則是不斷加碼投資大立光。走過低潮,林耀英家族持股價值,15年增加140倍,謝銘原(謝文琛三子)家族的資產也成長30倍。

林耀英曾說,今天是英雄,明天就可能是狗熊。沒人能預料明天會如何變化,但能成功克服股東之間的心魔,讓大股東真心合作,不斷改善決策品質,即使公司經營遇到瓶頸,都打死不退,才是能創造15年140倍的高成長傳奇關鍵。

(本文經《財訊》同意轉載,詳細內容請見最新、第533期的《財訊》雙週刊。)

 大立光的前身是1980年創立的大根精密,大立光林耀英家族投資光學事業37年,過去15年資產至少大增140倍。   圖 : 財訊/提供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33

  • 李太白
    股本小 股權集中 股價才會這麼高
    2017年07月12日17:49
  • lora tsai 蔡素芬 立巨電子
    但這是一家不做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
    2017年07月12日14:33
  • 亞順
    空庵人才會買大立光?(同樣的錢)買其他公司的股票,股息加起來高過大立光4倍的一大堆!
    2017年07月12日13:08
  • crown
    三千時也太高四千也太高你在怕就給你漲到一萬
    2017年07月12日12:41
  • 孫介武
    誰賺?臺灣股王通常都撐不久,下場都很慘!想死就去買!
    2017年07月12日11: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