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故事醫學系列│浦島太郎:偏見與歧視讓人失去互助之心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更新於 2021年03月02日06:17 • 發布於 2021年03月02日06:17 • Good TV【愛+好醫生】

撰文◎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在學校裡看見一個人摔倒,需要你扶他一把,並且送他去保健室。你會選擇主動幫忙,還是讓其他人出手,或者假裝沒看到?

事實上,當其他人遇到困難時,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孩子幫忙與否,包括年齡、道德感強弱、家庭或學校的文化,以及可能付出的代價等等,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個需要被幫助的人,是不是所謂的「自己人」。這種心態在進化心理學中,稱之為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

內團體偏私與年齡的關係

區分為自己人還是外人,進而決定要不要伸手幫助,是正常的心理發展,甚至在演化機制上佔有優勢。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心理學家德魯・納斯達爾(Drew Nesdale)針對兒童年齡,以及內團體概念(in-group)的發展進程,做出以下的分析:

1. 三歲以下的幼童,沒有性別概念,也沒有內團體概念。

2. 三歲後的兒童,自己人的概念逐漸形成,會將自己的性別認同為「我們都是男生」,或者膚色認同「我們都是白人」。

3. 四歲之後,孩子除了擁有內團體概念,也開始有排他的傾向,比較願意幫助自己人,不願意幫助「非我族類」。

4. 七歲之後,如果沒有經過良好的教養,會對其他族群產生偏見或是憎恨,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嚴重惡化,不願幫忙「非我族類」的人。

同理心―最佳處方

在歐美國家,因為種族歧視的問題嚴重,為了去除偏見,在學校與各種媒體,都會努力告訴孩子,人生而平等,必須瞭解各種不同族群的人,尊重各種不同文化,摒棄偏見與歧視等等。根據研究,這樣的家庭與學校教育,可以達到預期50%的效果,但仍然無法完全改變內團體偏私,甚至有10% 的孩子在這樣的教條下,還加深既有的偏見與歧視。

有鑒於此,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家耶莉・席科思瑪(Jellie Sierksma)針對小學生,設計了一項實驗。他將一則故事分為兩個版本,分別出現「同性的好朋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以及「異性的陌生人」需要幫助。

故事分享到一半,研究者將這些孩子分成兩種情境:A組孩子藉由問卷,去感受這個需要被幫助的人,內心有多難過與憂愁,並且替這個可憐的角色評定一個「痛苦指數」。至於B組的孩子,則直接跳過問卷階段。兩組孩子一起進入最後測驗,看看他們有多少意願,去幫助這個落難的「同性好朋友」或者「異性陌生人」。

結果出爐,B組的孩子在選擇幫助他人的情境中,只願意幫助好朋友,不願意幫助陌生人的居多。但A組的孩子,因為經歷「同理落難者的痛苦」這段過程,讓他們的大腦拋下內團體偏私,對落難者一視同仁,願意幫助好朋友,也同樣願意幫助陌生人。

最近因新冠肺炎的疫情,許多原本一片祥和的西方社會,逐漸都露出馬腳,對於東方面孔的孩子,一視同仁的歧視與偏見,也讓這項研究的結論,顯得特別重要。耶穌在聖經馬太福音中,曾經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你們如果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會有什麼獎賞呢?連那些犯罪的人不也都這樣做嗎?」也因此在耶穌的寓言中,好撒瑪利亞人伸出援手幫助的對象,是非我族類,彼此交惡的猶太人,也讓這份愛彌足珍貴。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時常與孩子一起練習同理心,才能真正解決內團體偏私的殘酷人性。

--------------------------

【愛家顧問團】

白熊效應--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

浦島太郎的故事中,提到乙姬送了一個寶盒給浦島太郎,卻耳提面命千萬不可以打開。到家後的浦島太郎還是忍不住打開,這種越被叮囑不要做越會去做的心態,就稱為白熊效應。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看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中提及,想要忘記北極熊,無論怎麼做,卻無法忘記。歡迎大家試試,十秒內不能想到北極熊,看會不會成功。

神秘禮物的消費心理學--蔡宇哲 心理系教授

從乙姬公主送浦島太郎寶盒這件事,分析人們送禮物時的神祕感非常重要。因為神秘感會帶來期待,消費心理學家使用餐廳贈送生日禮物的實驗,告訴消費者生日禮物是一杯香檳,和贈送神秘禮物的結果顯示,知道送神秘禮物,但禮物是一杯香檳的消費者,比已經知道禮物是一杯香檳的還多。但是堅持不說出禮物是甚麼,才會刺激更多的消費行為嗎?雖然心理學家曾分類為行感型和理智型的兩種情境,來說明利用贈品刺激消費的方法,但有時也會因文化和情境有所不同,產生不同的效用。

鹽水對口腔有幫助嗎?--謝宛君 牙醫師

我們常聽說喉嚨痛可用鹽水漱口,但這麼做到底有沒有效?古埃及和古希臘時代,有把鹽用在抗發炎的治療上,也透過鹽發展不同的食譜。古中國開始使用鹽水漱口直到現代,連醫療上的點滴也是使用生理食鹽水。鹽對牙周病、牙齦炎、蛀牙等有沒有效用?必須是多少濃度的鹽水才有效果?近幾年,泰國、加拿大、伊朗都有學者用鹽做了實驗。證明鹽對口腔方面的問題確有效用,也在牙科臨床上使用鹽沖洗傷口,但正確刷牙並使用牙線,才是維護口腔健康的正確作法。

加入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LINE好友,育兒健康、教養訊息不錯過!

延伸閱讀:

手足不會自動和樂融融,相親相愛的關係需要培養

黃瑽寧:避免手足紛爭,請勿強迫分享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