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時代下,各行各業都在發掘大語言模型的應用場景,希望改變生產流程與工作效率。對比來看,募資超過4千萬美元、得到前Google CEO青睞的醫療新創FIGUR8,行事顯得復古,他們的業務不是性感的大模型或者大數據,而是AI上場之前,最底層的資料搜集。當其他人都在調用基礎模型,FIGUR8卻回頭打造基礎建設,他們在想什麼?
「在AI這麼火紅的時候,其實高品質的資料集(first-in-class dataset)才是真正最有價值的。拿既有的資料想辦法摘要,可能有一千家公司都在做一模一樣的事。」在生成式AI席捲全球的當下,選擇相反方向、往AI源頭走去,連續創業家龔南葳,如此解釋為何自家業務以資料蒐集為核心。
累積資料,才是發展AI的基礎
龔南葳創辦的FIGUR8,主要生產測量肌肉骨骼(musculoskeletal)健康的穿戴式裝置,提供給復健診所與醫院使用。
在她看來,在物理治療領域,甚至不用談到生成式AI,因為光是數位化(digitize)本身,就有太多機會。「醫生要怎麼證明病人的狀況變好?」龔南葳拋出一個大哉問。
她分享,醫院裡的每個科別,各有一套衡量病況的方法。無論是內科開立抽血檢查,以便了解血小板數值,還是胸腔科透過X光,檢查肺部陰影是否消失,目的都是想以客觀方式測量病情,將其化為能用數值呈現的指標,希望讓改善進程變得可見且具體。
然而,龔南葳強調,物理治療領域並非如此。醫生探詢病況的主要手段是觀察,或者請病患自我描述情況,兩者都非常主觀。醫師無法確認病患經過治療後,健康狀況是否改善;病患也不確定投資時間和金錢,能否換來相應回報。
龔南葳認為,從主觀觀察進展至客觀資料測量,這本身就是很重大的革新,也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取自FIGUR8官網。
「如果沒有檢測,就只能藉著觀察。名醫可能觀察力特別強,但有沒有辦法每個人都能看到病徵?」龔南葳表示,FIGUR8推出的穿戴裝置,就是想讓病患戴上後,將過往難以描述的肌肉骨骼健康狀況,轉化為數值型資料。
作為FIGUR8投資人之一,緯創資通投資經理洪郁雯呼應龔南葳的說法。她認為,美國醫療市場的數位化程度還不夠,以物理治療來說非常「手動」。FIGUR8的解決方案有辦法進入診所,「能夠獲得這些資料,還可以標準化整個作業流程,」這成為緯創投資FIGUR8的原因之一。
新產品成功關鍵?找對人付錢
不過,即便能夠在產業中推動數位化、就算可以提升看診效果,光是打造出產品,距離商業成功,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龔南葳表示,作為推出全新產品的新創企業,找到願意付錢的人很重要。如果強調技術高超,鎖定的可能是高收入族群,讓他們自費購買高階醫療器材,在小眾市場提供高品質服務。
不過,FIGUR8針對的是大眾市場,付費對象不是使用裝置的病患,也並非提供裝置的醫師與診所,反而是保險公司。「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埋單」的背後關鍵,就是誘因。
「你可以直接瞄準醫生,給他更好的儀器、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最終還是必須跟保險連在一起,不然他是拿不到錢的。」台杉投資投資協理邱南璋解釋,美國醫療環境與台灣有很大差異,復健收費可能高達數百美元,若無保險給付,病人自費意願偏低,醫師採用新設備的誘因也相對不足。
龔南葳表示,FIGUR8主要把生成式AI用在生成摘要上,且尤為重視正確性,不能讓模型有太多發揮創意的空間。取自FIGUR8官網。
FIGUR8注意到,保險公司因為缺乏資料,無法確定醫師療程的必要性,很容易與醫師互相猜忌,這成了保險公司與FIGUR8合作,甚至投資FIGUR8的契機。
「你要找到有人願意付錢,這件事情才有辦法真正運轉起來。」洪郁雯分析,FIGUR8同時對到病患(patient)、服務提供者(provider)與付費者(payer),每一種利害關係人都要從中得到價值,才有機會往後推進。
透過測量病患的身體情況,醫師和保險公司更能知曉醫療行為的成效;判斷給付與否時,彼此也能站在同樣的基礎上對話。龔南葳補充,測量肌肉骨骼資料不會影響身懷病痛者;受到衝擊的,會是身體沒事、來醫院只為串門子的病患。
想用AI改變工作?現場跟想像不一樣
有了資料以後,AI便能開始發揮功力。
龔南葳比喻,健檢時抽血後會得到大量指標,最後驗血報告裡只會列出幾項提醒。測量肌肉骨骼資料也相同,「你會有很多生物標記(biomarker),通常會是很多頁的資料。要怎麼縮減成一頁?AI就是做這件事。」
除了當次檢測以外,AI還能夠鑑往知來,甚至觸類旁通。
例如,AI可將病人過往檢測結果與新資料整合,進行摘要與重點挑選;或者是查找資料庫,再讓AI比較相似病人的治療情形,這都是資料探勘(data mining)的常見應用。龔南葳表示,自家公司應用生成式AI的範圍主要在產出報告上,並沒有四處拓展,這和醫療領域的產業特性有關。
她認為醫療涉及人身安全,對AI產生幻覺的容忍度極低,因此採用生成式AI相對保守。此外,若沒有親身踏入醫療場域,很難掌握實務運作流程。
現有醫療領域的AI應用,包含研發新藥、理解疾病、預測醫療結果以外,摘要並總結資料也是重點之一。曾子軒攝。
例如,醫師在看診後,都會詳細記錄患者的症狀和診斷結果,並將其寫進病例中。采照策略顧問董事長張向昕曾和《遠見》分享,先前想過以AI自動化撰寫病例的流程,但遇上不少挑戰。
「他們怎麼做這些事情,跟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張向昕解釋,醫師寫筆記的環境與流程,跟採訪的你問我答,或者開會的輪流發言不同,醫病之間要密集互動,當中牽涉到大量非語言的溝通,他以「破碎」形容。而且,有很多時候醫師會等看診結束後,靜下心來思考,重新勾勒出有架構的內容,才會產出最終版本的病例。
因此,FIGUR8目前推出的產品仍聚焦於數位化,並將重點放在診療陪伴(diagnostic companion)。「我們就是把最需要注意的,有改變的地方寫出來。」龔南葳強調,因為通過美國食藥署(FDA)的醫療器材認證,測量到的不只是體重那樣的數字,而是醫療資料,這也是FIGUR8面對競爭者築起的防禦。
邱南璋也提到,雖然剛進入市場時,想要撬開第一塊磚很難,不過,「醫療產業是相對封閉複雜的生態系(ecosystem),」一旦成功進入之後,他人想要複製便沒那麼容易。
FIGUR8現在從資料開始築底,未來希望在醫療市場中掀起劇變,龔南葳把夢做得很大。「我們想要改變所有跟動作(movement)有關的檢測。」FIGUR8正在努力把自家公司測量的指標,拓展成產業標準,讓更多有志的公司加入,重新定義產業看待肌肉骨骼病痛的方式。
只有一個人的武林,容易引發醫院對壟斷的擔憂;若有更多人加入,雖然總有門派之爭,但搶得先機的龔南葳笑得自信,彷彿已立於擂台上,準備迎接下一場江湖對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