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日發布 2025 年台灣製造業與電子產業景氣展望,看好明年經濟景氣緩步回升,AI 帶動邊緣、終端應用商機擴大,預估整體製造業產值達 25.9 兆元新臺幣,年增率 6.48%,其中電子零組件產業產值規模則將達 2.4 兆,成長率 7.5%。
工業 5.0 人類和機器人將共同工作,數位孿生技術將幫助企業優化生產流程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林昭憲所長表示,AI 新一波成長將擴散到許多產業,他舉例,歐美民主國家針對無人機已經開始來台灣找供應商,預計下一波是機器人,整體而言,預估 2025 年台灣經濟會有溫和式成長。
工研院 IEKCQM 預測團隊指出,全球通膨緩步下降,隨著美歐進入降息循環,國際消費支出持續擴張,經濟景氣回暖步伐穩健。國際需求回暖推動台灣業者擴充產能、綠能基建投資、廠商低碳轉型等利多因素,帶動民間投資動能增溫。不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不確定增加,後續發展需審慎留意。
4 大製造工業成長預測一次看,資訊電子表現最佳
進一步看製造 4 大工業,根據工研院, 2025 年成長率以資訊電子 10.33% 最高,再來依序是金屬機械 3.54 %、民生工業 3.53%、化學工業 2.42 %。
資訊電子工業方面,產值提升的動能來自高階運算晶片在 AI 手機、AI PC 和邊緣式 AI 硬體、車用電子與伺服器等終端領域的應用;先進製程、封裝技術創新也成為產業成長的新引擎。AI、車用電子及衛星通訊發展下,也帶動電子零組件如 PCB、被動元件、感測元件等產品規格升級,提升台灣電子零組件產業的附加價值。
金屬機電方面,工研院指出,近期中國加大對房地產業支持力度、各國利率下降有助提振消費投資、對低碳和數位基礎建設需求等三大因素影響,有利全球鋼鐵、金屬製品需求重返溫和增長。此外,歐美國家降息、中國新振興措施,及全球對半導體、航太等產業需求增溫,業者投資意願轉強,帶動機械設備需求回升。
化學工業方面,業者現多以策略性調降產能因應,不過根據工研院,2025 年在國際需求持續溫和擴張下,化學工業產值將微幅成長。民生工業方面,全球服飾品牌廠庫存進入安全水位、採購活動回歸常軌,在低基期因素下,紡織業動能回升。
工研院觀察,國際間已形成三大趨勢: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產業 AI 化需求增加、永續供應重要性升溫,也將在 2025 年影響台灣製造業發展。
電子零組件受惠地緣政治,供應鏈不排除「美國化」
工研院預估,2025年台灣電子零組件產業產值規模達 2.4 兆新臺幣,成長率約為 7.5%,優於 2024 年的 5.4%。原因是 AI 持續從伺服器擴大向 PC、Tablet、手機等邊緣終端產品滲透,直接影響相關零組件的規格。此外,台灣零組件廠商因地緣政治影響,在低軌衛星、伺服器等具有機敏性產品上將持續受惠。
地緣政治是台灣製造業需審慎留意的風險。工研院分析,全球供應鏈重組加速,現階段仍以「去中化」為核心思維,但全球局勢的改變不排除升級成「美國化」。
首先,台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在中國、台灣以外的產能建置仍在初期階段,雖然因美國新政策而勢在必行,但因為在無法確保訂單量及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目前多數廠商產能規劃仍偏保守。工研院指出,若美國新政強化去中化的力道,未來供應鏈海外擴廠規模與速度將會加速。
工研院也說明,現階段全球供應鏈的轉變仍主要以去中化為核心思維,以 Apple 供應鏈為例,雖然於中國的數量比重從 2019 年至 2023 年共下降 7 個百分點,但美國在同一時間區間只增加了 1 個百分點,換言之,目前實際受惠的國家仍以東南亞與印度為主。然而,如果若去中化升級成美國化,將讓供應鏈開啟對美國投資的評估。
工研院認為,未來不論是從關稅或客戶期待的角度,皆會加重供應鏈美國化的壓力,而拉長時間來看,美國生產的比重將會逐步提高。
【推薦閱讀】
◆ 蘋果罕見背書稱使用亞馬遜 AI 晶片,亞馬遜成 NVIDIA 最新競爭者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工研院新聞資料,首圖來源:《TechOrange》拍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