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家門口被一堆鞋淹沒時
演講的空檔,有一位母親問我說:「你在[我們,相伴不相絆]中說要放手,可是真的不能管孩子嗎?從我和我女兒的交惡中,我也發現真的完全都不能管,一管就威脅我要跳樓,我怕她跳,就拉她下來,然後就天天上演我給她建議,她就威脅要跳樓的戲碼,我好氣,氣到失眠。」
我好奇的問她:「可以說最近一件妳管她,她威脅要跳樓的事嗎?」
這位聽眾媽媽說:「最近一次是我飯煮好了叫她吃,她說等一下。我說等一下菜就黃掉了,壞掉了,爛掉了,言語之間一來一往她就作勢要跳下去。」
我說:「我瞭解了。妳覺得妳女兒為什麼要跳下去?」
聽眾媽媽說:「這是唯一可以阻止我唸她的方法。」
我點點頭說:「有沒有可能她喜歡做事告一段落才吃東西?」
聽眾媽媽說:「可是菜就黃掉了,壞掉了,爛掉了啊。」
我說:「的確會變不好吃。讓她試試看吃到黃掉、壞掉、爛掉的菜可好?或許以後妳不用叫,她就趕緊來吃了。」
聽眾媽媽說:「不會。她覺得沒關係。」
我說:「如果她覺得沒關係,為何非得現在來吃?」
聽眾媽媽說:「菜就黃掉了,壞掉了,爛掉了啊。」
我說:「讓她吃黃掉、壞掉、爛掉的菜,和妳關心她逼她現在就來吃,然後她跳下去,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划算?」
聽眾媽媽說:「妳這樣說意思是都不能管嗎?那我們做父母都得忍耐小孩子的任性嗎?」
我想起出門演講前,我看到家門口一堆鞋子,留言給孩子請他們收鞋子。我把我們的對話找出來給這位媽媽看:「我還是有管的。
我家的孩子們都是在家工作,進進出出的人多,經常我家門口就是一堆鞋。今天早上我看到家門口一堆鞋子,我留了訊息要他們把鞋子收起來。妳可以看看我是怎麼要求他們的。」
我寫訊息給孩子們:「各位小朋友們請把門口淹沒的鞋鞋收起來,氣場比較舒服。」
兒子:「好的!我等等去收一下我的鞋。」
我回覆:「謝謝大家。如果是鞋櫃的位置不夠放,我會把我平常沒有在穿的鞋子收起來。」
女兒回覆:「嗯嗯好的我等一下去收~」
聽眾媽媽看了我們的對話說:「你的孩子好乖。」
我說:「的確我的孩子很乖,但是我也特別注意要怎麼措辭才不會引發他們的不舒服。
舉個例子,如果訊息只說請把門口淹沒的鞋鞋收起來,沒有加上[各位小朋友們]這個幽默用語和[氣場比較舒服]的用語時,如果是你的孩子,你覺得她會怎麼說?」
聽眾媽媽說:「她會說我有潔癖,要收我自己去收,或是吐槽我說,你自己鞋子那麼多,我沒地方放才會放在家門口。」
我說:「的確,把門口的鞋子收進屋裡的鞋櫃是我的需要,不是他們的需要,因此我告訴他們為什麼我需要他們收鞋子,也感謝他們為了我的潔癖而願意收。除此之外,我也告訴他們我為了這件事願意做什麼調整。」
聽眾媽媽說:「可是把鞋子收到鞋櫃是大家的事吧?為什麼是你的需要?」
我說:「如果我們開過會共同決定把鞋子收到鞋櫃是大家的共識,或是大樓管委會規定不可以把鞋子放在門外,那這就是大家的需要,那我的措辭就會是[各位小朋友們,咱們把鞋子收到鞋櫃吧]。
可是如果不是大家的需要,那我就的措辭就得是麻煩大家,也要感謝大家的配合。」
聽眾媽媽說:「家人間為什麼要這麼麻煩?」
我說:「即使是家人還是會有這些[到底這是誰的事]的念頭。
為了避免衝突,我自己是依照父母效能訓練,或者阿德勒的議題分離(註)所說的,分辨這是我的議題,你的議題還是大家的議題來決定要如何措辭。
回到你的問題,妳飯煮好了叫你女兒吃,她說等一下,然後吃到黃掉了,壞掉了,爛掉了的菜是誰的議題?」
聽眾媽媽說:「她的議題。」
我說:「如果是她的議題,她也決定承擔後果,依照議題分離,那你就可以不用多說什麼了。」
聽眾媽媽問:「就讓她吃不營養的菜嗎?」
我說:「有一天妳終究要離開她,管不到她。況且晚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吃,菜真的會黃掉、壞掉、爛掉嗎?就算會,她也會從身體變壞的教訓中成長,總好過現在她跳樓,妳氣到失眠來得好吧?」
我家也是有讓我眼睛痛的事件需要解決。為了讓家人心情爽爽願意彼此幫忙,避免互咬,我首先釐清整個事件是我的議題、對方的議題,還是大家的議題,依照不同的議題歸屬而決定要如何措辭與處理。
把鞋子收到屋內是我需要大家幫忙,那我就得說服大家幫我忙。我告訴大家,鞋子收起來氣場好,無論孩子同不同意這個論點,既然媽媽認為鞋子收起來氣場好,他們也就願意幫忙讓我舒服一點。
另外一點就是,我一定要表示我為這件事情願意做什麼努力,被要求的人聽了會比較平衡,也比較不會覺得說話的人只出一張嘴。
註: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煩惱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懂得「課題分離」。 無法把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切割開來,就會不自覺地擔負起他人的責任,甚至想為他人的整個人生負責。 所以,我們會想干涉他人的生活,要求他人要照著自己的期待而活,免不了忽略了他人也擁有自由意志,自己的生活應該由自己決定。
本文與郭葉珍教授的臉書與微博同步刊登
郭葉珍的新書《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 (含電子書)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