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純如與方達文兩人都在跨國企業工作,育有一子一女,大兒子從小就讀體制內的私立學校,小女兒方詩瑜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她幼兒園就讀台北的華德福幼兒園,到了大班,才抽中和哥哥一樣的私立學校幼兒園,但才念了上學期,夫妻卻決定要放棄位在台北市中心名聲卓越的私校,選擇轉回原校,小學更前往宜蘭讀慈心華德福,一路讀到國九。
這麼大的一個變動,來自媽媽一個很細微的觀察。章純如發現,女兒才轉進私幼半年,每天課表被排滿,原本畫風自由、愛笑的她,突然變得安靜,也開始畫起和別人一樣,擁有一雙明亮大眼、睫毛翹翹的女生。夫妻倆感受到女兒失去了四歲年紀該有的純真,他們希望找回從前愛笑的女兒。轉學的決定,成為他們為女兒找的出路。
轉學也開啟他們長達九年的「偽單親」生活。平常的上學日,媽媽在台北顧兒子、爸爸在宜蘭顧女兒,一家四口假日才會相聚,但每到週末要分離,女兒晚上回家,總在爸爸車上哭著想媽媽到睡著,中年級才逐漸習慣這樣的思念。
但每滴眼淚,都灌溉了方詩瑜的成長,訪談過程中,斗大的淚珠時不時就從方詩瑜的眼眶落下來。她說,自己是緊張時容易情緒激動到落淚的人,每每談到爸媽如何陪伴自己,淚水更像關不上的水龍頭。回憶起小時候那段「想媽媽」的哭,如今也化為自己對父母無條件給予支持的感謝。
女兒學習的笑容回來了
雖然週末想媽媽會哭,但在學校裡,學習的笑容回來了。比起傳統學科導向的體制內教育,華德福教育更重視孩子各項能力的養成,這對長期觀察企業人才的章純如來說,她期許女兒成為一位能找到自己位置的人,在華德福教育與父母陪伴之下,女兒也長出獨立自主的能力。
之所以希望讓女兒找到學習的快樂,也與媽媽自己的成長經驗有關。章純如從小照著媽媽規劃,大學念音樂系主修鋼琴,擁有美國紐約大學碩士學歷,但她並不快樂。這些經驗,讓她重新定義學習,與其幫孩子安排人生,不如提早給他們探索自我的環境。
一路都在跨國企業擔任主管的她也觀察,每間企業都是靠團體作戰,這世代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大能力,包含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溝通的能力。
不過,方詩瑜的實驗教育路,和身邊的同學很不一樣。當時國九全班約二十四人,有十六人選擇直升慈心華德福高中,她和其他七位同學,則各自回到體制內高中就讀。
從體制外再回到體制內,這念頭從女兒小六開始,就成了家人之間偶爾會拿出來討論的話題。方達文曾在慈心華德福任教,他發現,雖然華德福教育能給孩子很大的發揮空間,但若孩子始終選用「輕鬆的態度」去學習,反而會失去美意。同時孩子身邊的同學都是同一批人,久而久之也缺乏同儕刺激。
這又是一次很痛的成長轉化。
華德福教育主張慢學,沒有功課、沒有考試。方詩瑜坦言,自己並不是非常自律的人,種種因素考量,讓她同意爸媽的建議,國中畢業後,就回歸體制內學習。
轉回體制學校,光入學拿到一大堆課本,就讓她第一次體驗到何謂「抽屜被塞滿」。開學後每節課都有一至兩個小考,國文課要背注釋,英文課要背單字,就連段考要用2B鉛筆畫卡、數學手寫題只能用黑筆,都成為她十六歲那年才發現的新大陸。當時她不斷在心裡問自己:「天啊!這些東西以後真的會用到嗎?為什麼需要考這麼多試?」後來是在父母、師長陪伴之下,才逐漸適應這些「文化」。
父母陪伴永遠最重要
女兒在體制內學校感到困惑,章純如與方達文也曾感到忐忑。但章純如說:「不管什麼體制,既然選擇了,就是要相信體制,沒有一個體制是完美的,尤其不管你把孩子放在什麼樣的教育現場,父母的陪伴,永遠是最重要的。」這如同求職,當你選擇加入一間企業,卻又不喜歡這、不喜歡那,就會讓人困惑「那你為什麼要選擇這間公司」?
這些看似是父母為女兒做的選擇,但在方詩瑜眼裡,她說:「我的爸媽不是在後面說『放手去吧!我在後面支持你』,而是會陪我一起跑的人。他們常告訴我,世界上沒有完美,但可以努力做好現在能做的事,讓未來朝你希望的方向走去。」
國中升高中時曾質疑自己不夠自律的方詩瑜,如今即將前往台中讀大學,這次要從爸媽的懷抱中「單飛」,她肯定的說自己準備好了。章純如也一如往常的放心,給女兒的祝福是:「希望女兒知道媽媽相信她一定可以!」方達文則是鼓勵女兒在離家以後,除了更認識別人,也能更認識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獨立的人。
十二年前的那次訪談,方達文曾告訴記者:「我每天晚上向上帝禱告,希望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十二年後向方詩瑜驗收:「你覺得自己快樂嗎?」她回答:「童年這些自由的體驗和快樂的生活,成為我可以面對挫折的力量。」爸爸的祈禱,似乎有了回答。
小檔案|方詩瑜
18歲。小學、國中就讀宜蘭慈心華德福,高中就讀私立達人女中。透過繁星入學,錄取東海大學會計學系。
延伸閱讀:
留言 1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https://tw.shp.ee/zYswcB9
進來看看。
09月07日11:5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