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如何避免諾羅病毒傳染?症狀、預防與治療一次看!

LINE TODAY

發布於 05月15日09:58

諾羅病毒容易引起腹瀉拉肚子、發燒等症狀,尤其對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需要特別注意!一起來了解諾羅病毒的特性與典型症狀,幫助周遭親友及早發現並提早預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什麼是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Norovirus)是最常引起人類腸胃道發炎的病毒之一,於1968年美國發生的腸胃炎事件中被發現,會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全年皆有可能發生,尤以冬季最常見,所有年齡層均會被感染。

諾羅病毒疫情好發於秋冬季,在每年的11月到3月間達到高峰,傳播力強而快速,且症狀病程延續多天,經常是「一人得病、全家遭殃」

諾羅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諾羅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染,透過與患者分享的飲食、器皿,或是接觸到嘔吐物、排泄物、遭污染的物體表面,再觸碰自己的嘴、鼻、眼睛粘膜就有機會受傳染。由於諾羅病毒只需極少量的病毒就可傳播,如患者嘔吐時在現場,便有可能透過飛沫的吸入受感染。

諾羅病毒的傳染力強且快速,在患者急性腹瀉停止之後的48小時內,其糞便內仍有病毒,依舊具有傳染性。因此在家庭、學校、安養機構、大型郵輪、宴會廳…等接觸較頻繁的場所,諾羅病毒更容易被散佈開來。

易受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類別

生食生鮮魚貝類、沙拉、冰品、水果、即食食品…等,也容易因食物污染而遭感染,因此外食族更要留意飲食衛生。

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 的評估,諾羅病毒57% 經由食物傳播、16% 為人傳人、3% 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怎麼知道是不是諾羅病毒?有哪些症狀?

諾羅病毒主要常見症狀包括:

  • 噁心
  • 嘔吐
  • 腹部絞痛
  • 水樣腹瀉

此外,部分病患會有頭痛、發燒、肌肉酸痛、倦怠等現象,通常孩童的嘔吐症狀會較為明顯,成人則是水瀉狀況頻繁。

感染諾羅病毒一般約1至2天便會出現症狀,大多持續1至3天便會痊癒,少有長期後遺症。

特別需要留意的是嬰幼兒、免疫力較差者、身心障礙者、無法自行照顧的長者,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的現象,嚴重可能會導致抽蓄及死亡。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諾羅病毒多久會好?飲食可以吃什麼?

諾羅病毒通常潛伏期很短,感染後大概48小時內會出現症狀。目前檢測諾羅病毒的方法,必須採集患者的糞便檢體,送進實驗室檢驗,但由於檢驗需要耗費較多時間,臨床上很少用這樣的方式診斷。

醫生通常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判斷,若病人周遭的其他人也出現類似症狀,那就很有可能是感染了諾羅病毒。

目前並沒有用於治療諾羅病毒的抗病毒藥物及疫苗,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醫生會根據病人症狀開處方藥,並且病人可以透過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以及充分的休息,大多會自行痊癒。

得諾羅病毒可以吃什麼?

剛出現諾羅病毒症狀的前幾個小時,病患的飲食以攝取電解質液體為主,待症狀稍為緩解後,便以少量多餐、清淡飲食方式進行,需避免攝取過油、過度調味、高糖份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蠕動,讓腹瀉情況更劇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方法

正確方式勤洗手

在如廁後、進食前、準備餐點前、接觸排泄物後,皆需使用肥皂和溫水充分洗手。一般的酒精消毒、簡單搓洗可能無法消滅諾羅病毒,使用肥皂徹底清潔手掌、手背、指縫,並至少搓洗20秒,是避免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主要方法。

注意食品衛生

徹底清潔蔬果、避免生飲及食用未煮熟的蛋、肉類、貝類水產品…,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

清潔消毒環境

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單,需使用熱水和肥皂洗滌,再利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清潔表面。用於環境消毒,建議使用1,000ppm的漂白水(配製比例:20cc漂白水+1公升清水);處理糞便、嘔吐物則使用5,000ppm的漂白水(配製比例:100cc漂白水+1公升清水)。使用漂白水前記得穿戴手套、口罩及防水圍裙,當天配置的溶液也須在24小時後丟棄。

在家好好休養

由於諾羅病毒易於傳播,在症狀消失後至少2天應避免與他人接觸,在家休息才能儘早康復、也避免造成傳染風險。

面對諾羅病毒的攻擊時,需給予身體充分的休息和適當的照顧,另外也要注意維持水分平衡和衛生習慣。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在病毒性腸胃炎的高峰季節,大家應該勤洗手及注重食品衛生習慣;與他人共食,也應該使用公筷、母匙;如果家中不慎有諾羅病毒的患者,建議準備個人餐點、不要共餐,作適當隔離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為佳。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