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錢,全權交給你們。務必開發出顛覆傳統概念的汽車。」2024年秋天,TOYOTA(豐田)副社長中嶋裕樹在愛知縣豐田市總部,向開發團隊發表了一場動員令。而站在他面前的,是負責中國電動車市場的主管團隊。
長久以來,豐田遵循名為「豐田標準」(TOYOTA Standard)的獨特設計標準,用來確保無論在哪個國家生產,車輛的品質都能維持一致,可說是豐田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製造模式,也是豐田能夠超越歐美車廠的關鍵根基。
不過,隨著中國電動車挾低價優勢來勢洶洶,豐田標準如今卻成為一種「束縛」,阻礙了品牌在新市場的競爭力。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在全球市場,比亞迪(BYD)等中國品牌的車輛價格普遍比Toyota便宜了40%到50%,市場調查指出,比亞迪的兩款平價車型在2024年的全球市占率達1.3%,距離豐田經典車款Corolla的1.5%只相差0.2個百分點。
中國車廠銷量快速成長席捲全球,激烈競爭已經讓傳統車廠如日產(Nissan)與福斯(Volkswagen)陷入業績惡化的經營困境,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裁員,以應對中國車廠帶來的市場衝擊。
延伸閱讀:Nissan撐不住!裁員9,000人、減產25%、淨利暴跌94%⋯日產汽車為何陷入存亡危機?
「豐田標準」光環減弱,豐田祭2手段續命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為了對抗中國電動車,豐田決定大刀闊斧改革,一改過去引以為傲的「全球標準化」做法,即在旗下車款在性能與品質上有所調整,以降低製造成本。
例如,將零件的耐用年限與電動車電池壽命同步,降低不必要的耐用度標準。此外,豐田也考慮降低車輛的最高速度,以進一步壓縮成本。
這項改變最具代表性的實際例子,是豐田在2024年3月推出一款售價 250 萬日圓(約新台幣54萬元)的平價電動車,打破了豐田一直以來的傳統供應鏈模式,首次採用外部企業Nidec(日本電產)所生產的馬達,而非集團內部的供應商。
此外,豐田也正在考慮新的銷售模式——不再出售整台車,而是讓豐田保留電池的所有權,讓消費者僅購買車輛的其他部分,而不擁有電池。透過這種方式,一輛原價500萬日圓(約新台幣108萬元)的電動車,壓低到300萬日圓(約新台幣65萬元),藉此與比亞迪等中國車廠競爭。
中產階級購買力萎縮,大眾車市場前景黯淡
豐田的轉型,不只面對中國的競爭,而是全球經濟變遷下的大勢所趨。隨著世界各國的中產階級逐漸縮減,大眾車的市場模式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穩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在過去30年內,日本與美國的收入差距持續加劇。
以「Corolla價格指數」(Corolla Price Index,汽車售價除以國民平均年收入)來看,1966年第一代Corolla推出時,該數值為0.90,與當時中產階級的年收入相當。隨著日本經濟成長,1982年該指數降至0.27,代表當時的薪資水準幾乎人人都能負擔一台Corolla。然而,從2019年起,該指數急速上升,2023年回到了1970年代的0.52,顯示車價上漲的速度大幅超過收入成長,造成大眾車市場前景黯淡。
「不變,終將衰退。」TOYOTA會長豐田章男曾如此表示。豐田雖然仍是日本第一大企業,營收45兆日圓,市值44兆日圓,員工總數達 38 萬人,還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獲利。但長期仰賴Corolla的巔峰已成為過去式,當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豐田正需要解構「舊豐田」,重新定義大眾車市場的領導地位。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
資料來源:日本經濟新聞
延伸閱讀:Toyota跌至第3名!Subaru登2024年「妥善率車王」:Top10榜單只剩2歐洲品牌
延伸閱讀
「地表最強模型」來了!Grok-3挾3種模式發布,馬斯克:你100%會愛上它
Gogoro超慘財報怎麼救?代理執行長揭3大策略,能讓股價突破「1美元觀察期」嗎?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