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萬人報名的108課綱首屆國中會考5月21日、22日登場,今年各科總題數變少,素養題將貼近生活經驗。老師預測,自然科跨科考題將變多,看懂題目關鍵有技巧。《親子天下》邀第一線教師解析今年命題趨勢。
國中會考自然科包含理化、生物、地球科學3科,理化考題約占一半,生物和地科各占四分之一。其中108課綱地科範圍和過往不同,新北市永平高中地科教師沈文俊指出,今年不考板塊、聖嬰現象、臭氧洞,及月象的時間和方向,但新增海洋相關內容,考前值得特別關注,包括波浪和洋流等概念。
理化考試範圍變動則較小,補教老師楊過表示,物理必考單元包括溫度與熱、力(浮力與摩擦力)、壓力、基本電學、直線運動與牛頓運動定律、功與能、簡單機械,其中又以波動與聲音(樂音三要素)、光學(透明體和不透明體的成色)最為重要。
化學必考單元包括原子模型、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數、電解質(包含pH值和莫耳濃度換算),以及有機化合物。當中又以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氧化還原、電解和電鍍3個單元最重要。
重點1:跨科題增加,這3單元入題機會高
整體而言,橫跨生物、理化、地科的跨科考題會增加。台北市萬華國中生物教師王美玲提到,會考自然科4大考試重點中,就有一項是「整合不同概念能力」,近年考題已有不少跨科例子,比如106年的第36題整合生物與化學;去年第42題整合生物的消化系統,和理化科的概念;第52到54題整合生物和地科。
楊過推測,最可能出現跨領域考題的章節包括電解質、有機化合物、五界生物分類,建議考前熟讀這3個章節內容,最好是能夠整理出自己的筆記,印象會更深刻。
因應國中各科素養化趨勢,會考自然科第二大重點是「素材取自生活經驗」,測驗學生能否在貼近生活情境的靈活試題中,活用所學。去年第4題考阿華在甲環境中出現肌肉顫抖現象,換到乙環境,則出現血管擴張、血液量增加,請問阿華體溫和甲、乙環境溫度高低如何排序?就是一個例子。
沈文俊另舉例,近年許多國家積極推動綠色能源,是為減緩地科提到的全球暖化;各國推動減少用化石燃料、開發電動車,是為調適氣候變遷,這類結合生活環境與課本知識的考題,正是目前國中會考的命題趨勢。
重點2:探究與實作上路,科學實驗、器材操作要讀熟
落實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精神的科學實驗,也是今年會考一大重點。楊過分析,重要的實驗包括滴定、皂化、竹筷乾餾、打點計時器、滑車實驗,建議考前多加複習。
如何操作實驗器材,也是一大考試重點。王美玲舉例,去年第25題考小宏用顯微鏡觀察蝴蝶幼蟲構造,該如何移動鏡頭,聚焦的就是考生會不會使用顯微鏡。
重點3:考題「3多1沒有」,考前衝刺首重釐清觀念
王美玲總結,新型會考特色為「3多1沒有」,也就是文字多、圖表多、情境多、沒有計算題。
「但很多重要單元都包含計算公式,會怎麼考出來?」楊過反問並解釋,了解定義變得很重要,這幾年定義性考題越來越多,考前不妨自己試著把每一個專有名稱(物理量)用白話文說出來。
在「3多1沒有」的命題趨勢下,沈文俊也說「釐清觀念」很重要。很多考生混淆國曆、農曆,月相、日月食、潮汐等現象,都會因為月球的位置不同而受影響,所以是以農曆日期為依據;但是季節變化是因為地球自轉軸傾斜且繞行太陽公轉所導致,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當然是以國曆為依據。
課本上相似的名詞,常是考題的陷阱,也是解題關鍵。王美玲舉例,解剖和複式顯微鏡、族群和群集,都是易混淆的名詞。「請把這些關鍵詞圈出來!」這些詞出現時,極可能是出題老師要考驗你是否把課本讀熟了。楊過進一步建議考生注意單位的標示,以確定適用的定義及公式。
地科課本中也有很多相似名詞。太陽系和銀河系的「系」,定義上有何異同?岩石圈、地殼、板塊又有何異同?都值得在考前花時間仔細釐清。
答題密技:仔細看「問號前的那句話」,弄懂考題要旨再作答
會考答題時間緊湊,若想快速用一句話掌握一道題目,多名教師建議看「問號前的那句話」。「那句話中多半藏著隱藏版訊息,」台北市萬華國中生物教師王美玲這麼說。楊過也提醒考生注意題目的最後一句話,並劃線下來,有助確認題目考點。
當然,王美玲仍建議把整題題幹看完,並養成「在每個句號後方畫斜線」的斷句習慣,讓自己每讀一段落,就停下來歸納、整理所讀內容。
而針對題幹比較長的生活實踐題,楊過認為可先看問題的敘述,再回頭去找題幹,會發現相類似的句子,而答案往往就在上、下句的敘述中。
若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楊過建議不要直接亂猜,可從答案倒推,或先刪去不可能的選項,以提高答題正確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