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親做簡報再談核 童子賢:領導者應該勇敢帶領邁向新草原

鏡週刊

更新於 05月16日03:02 • 發布於 05月15日22:29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童子賢親做簡報再談能源議題。(童子賢提供)
童子賢親做簡報再談能源議題。(童子賢提供)

520賴政府即將上路,曾被賴清德準總統徵詢出任閣揆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日多次提出核二、核三延役,以及核一、核四剷平導入OL3新核電技術等建言,引發反核人士大反彈與攻擊,仍澆不息他推動「以核減碳」的熱情。15日再度接受本刊訪問時提出他的憂心,「台灣2050要追求淨零碳排,不用核電,至少要用掉10.7個台北市的面積建置綠電,等於台灣3分之1的平地都得鋪上太陽能板,將侵蝕生活、農業的空間。沒有核能幫助,台灣要淨零碳排是不可能的。」童子賢說。

「最近有名嘴在談話節目上,傳出我晚上常睡不好,因為反核人士、綠營民代、名嘴,不斷提出批評」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笑說這個傳聞是錯的。「我這幾天晚睡是整理圖表與匯總數據而晚睡,而不是因為擔心而失眠」。他笑說「天大的事,我總是一覺到天明。我一直是睡眠品質很好的人」對於朋友擔心他「被出征」的事,童子賢笑說他很少當鍵盤俠,不太理會網路聲量,所以網路有議論他不在意也不擔心,他說「魯迅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嘛!」他說「民主時代對公共政策,歡迎互相批評我也會強化自我批評,反求諸己,卻不擔心什麼出征!」但他真正憂心忡忡的反而是,能源價格與污染及土地使用的數字會說話,而且在全球努力減少碳排的大方向上,台灣踏上一條蒙著自己眼睛、捂著自己耳朵拼命向前衝的狹窄道路。15日接受本刊訪問,並提供最新台灣能源轉型建言簡報資料的童子賢語重心長地說。

尤其是童子賢看到一篇屏東縣政府為了迎接2025年核三廠除役,準備將核三廠周邊的管制區土地,大力推動光電發展,但經過專業人士換算之後發現,該土地換為光電後的發電量,竟只有核三廠不到1%。加上農曆年期間,光電與風電的日間尖峰供電比,曾一度衝上30%,不僅被台電小編拿來強力宣傳,經濟部官僚更向蔡總統報告,也不斷強調台灣太陽能的發電容量已超越核能,這種似是而非報喜不報憂的說法,更讓童子賢憂心。

「台灣這幾年大力推動綠能,但綠能佔整體供電比率,去年僅達9%,還包括蔣經國年代以前留下來的水力發電在內,而過去8年來,其實要感謝也承認蔡政府努力拓展風電與光電的努力。但是現實是把大面積的漁塭、農地來種電,也不過比馬政府4.7%的綠電提高4%多一點,距離蔡總統宣示的綠能在2025要追求20%,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先天條件不足,因此實際成績還是離目標有很大的距離。」童子賢說。

雖然從經濟數據來看,因為高科技出口暢旺,讓台灣表現相當優異,但在減碳成績上,卻淪為不折不扣的放牛班,8年來發電的減碳成績稍倒退嚕,在全球190個經濟體排名僅135名。童子賢更拿出他統計過的各國電力數據來佐證,台灣靠著核電支撐才能勉強達到16.9% 的低碳發電比例(含核電),不僅大輸重視環保的歐盟低碳發電69.7%,就連美國的低碳發電40.4%、韓國38.4%,甚至中國大陸的36.3%都比台灣成績強了許多。而一旦未來一年核三廠停機,童子賢擔心台灣退化為10%左右不排碳發電,台灣在地球村中名次會吊車尾。

「雖然經濟部的數據顯示,台灣建置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高達12418 MW,遠超過核三廠二個機組合計裝置容量的1902MW有6.52倍,但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資料卻顯示,台灣去年實際發電成績中核電卻占整體占比的6.3%(2619.7兆瓦小時),太陽光電只占4.6%(1594.26兆瓦小時),等於核電的發電量是太陽光電的1.64倍。」童子賢忍不住對於經濟部與台電只講「太陽能裝置容量已經遠超過核電」的好聽描述,卻迴避「太陽能實際發電量仍落後於核電的單一一個核三廠」的報喜不報憂態度懊惱,因為這會讓執政高層與團隊會誤以為台灣能源轉型已經成功。

更何況全球各先進國家正競相發展的電動車、AI與精密晶片製造都需要大量、穩定電力,並且追求不排碳發電,「AI時代來臨,算力即國力,但是巨量AI運算需要電力來支撐,而且EV即將崛起,幾年後會取代燃油車,EV也需要大量電力,因此我曾說電力即國力。」童子賢直言。

不僅如此,2025年起各國即將陸續開徵碳稅,對於減碳不力的台灣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童子賢曾研究過種樹救台灣,但是發現台灣無法僅靠培育森林與種樹來產生足夠的「碳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為他根據農委會與台灣大學地理資源系副教授莊振義的資料,統計出必須要有6個台灣大小的森林,才能平衡台灣目前的排碳量。

雖然蔡政府大力推動光電與風電,但兩者都是不穩定的「間歇能源」,風電一年的平均發電量僅能達到裝置容量的20%以下,太陽能更在台電的資料顯示,平均只能達到13.66%。而且風電、光電兩者的發電成本都遠高於煤炭與核電,更直得注意的是,「台灣的土地大小有限,但太陽能光電效率不佳,當太陽能真正能負擔起發電的重責大任時,可能需要佔據10.7個台北市大小的土地。而台灣土地有限,因此要理性規劃,節制使用,以免侵犯農業、生活空間。」童子賢再度憂心地說。

根據童子賢的估算,台灣如果真正實施非核家園放棄核電,至少需要40GW的穩定發電容量,如果全部換算以太陽能光電,必須設置至少有10.7個台北市土地面積大小的光電板(台北市面積271.8平方公里)。「就算整個台北市土地包括陽明山基隆河整個全都設置滿光電板,可以獲得374.6萬KW的發電量,也僅是核三廠兩機組190.2萬KW的1.96倍。要達到40GW電能,屆時全台灣要用掉10.7個台北市面積來鋪設太陽能板來種電。若不使用核電幫忙,則1/3台灣的平地(台灣平地在36,197平方公里國土中佔26.2%)都得鋪光電板,必將嚴重侵蝕生活、農業的空間。若珍惜台灣,就該慎用土地資源,這也是我憂心的原因。」童子賢說。

話鋒一轉,童子賢改以核電來支持40GW的發電量,僅需要21座核三廠,或是12.5座類似芬蘭的OL3核電廠,「相對於鋪滿三分之一台灣平地的光電板,蓋21座核三廠,土地效率是42倍,改以12.5座OL3的話,則土地效率是 70倍,可以省下大量的土地。」

童子賢也再度強調,自己不排斥綠能,也並非擁核人士,他希望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能夠與核電並存,甚至持續發展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與生質燃料發電,共同構成一個「黃金組合」,能源政策指導發電能源均衡發展,兼顧「減碳、低價、穩定與韌性。」

童子賢說「時代變遷,條件改變。」「30年前全世界流行反核。但是30年後全世界面對地球暖化,當代文明飽受威脅。」他說「就如同一個草原,草原豐美則大家都生活得很好。但是草原若是枯萎,領導者應該勇敢帶領尋找併邁向新的草原。」童子賢言語中似乎也在提醒著即將上任的政府新團隊。

OL3施工延宕成本高? 各界質疑童子賢一一回應
【封面故事】建言賴政府100天讓民眾有感 童子賢:從能源、廢死、反詐下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