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膽識與能力跨領域學習,是在職場發光發熱的不變真理,尤其在環境變動快速的當下,更成為搶手人才的必備技能。《遠見》本次邀請20、30、40世代的三位世代搶手人才:范旭承、陳秀嘉、曾博昇進行對談,分享彼此對職涯中不斷跨領域挑戰自己的看法。
范旭承現年25歲,就讀台大社會系時創立自媒體「吃貨台大」,獲選新創加速器AppWorks,畢業前再度共同創立「瓦特先生」,挑戰沒人試過的「再生能源售電業」。
范旭承從被誤認為「來騙錢的」,吞下各種挫折與誤解,終於賣出台灣第一度綠電,寫下台灣再生能源史里程碑。其後,瓦特先生被太陽能電廠集團收購,他則被知名離岸風電業者延攬為分析師。
32歲的陳秀嘉熱愛社會學,畢業於東吳社會系、政大社會所。但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是,陳秀嘉積極跨域學習,大學時選修商管課程,研究所則勤練程式能力。
如今,她發揮社會學訓練的空間、人口學專長,加上扎實的資料分析能力,變身成為LINE TAXI數據策略經理。
特別的是,她也在工作之餘,經營「Alyssa社會學半路出家資料科學」等自媒體,分享職涯、生產力工具、資料科學、女性職涯等內容,激勵讀者在職場中實踐價值。
43歲的曾博昇,是資誠數位長暨全球稅務服務主持會計師。畢業於東吳會計系、政大會計研究所,26歲進入資誠,29歲派任荷蘭辦公室,36歲成為資誠最年輕合夥人會計師。沒有資訊背景的他,更在40歲時接下資誠數位長,帶領公司數位轉型。
他沒離開過資誠,堅信把一份工作做到極致的價值,但勇於跨域、轉換角色的他,覺得自己17年來,都在同一家公司「不斷在內部創業」。
他們三人,靠著專業與熱情,在職場取得成就。但讓他們成為搶手人才的原因,是他們樂於接受挑戰,甚至將挑戰視為「有趣、好玩、自我實現」,這種勇於開創的冒險精神,在這個變動劇烈的時代,成為最可靠的特質。
范旭承非相關背景出身,但研讀國內外綠電規範,並靠動手實踐成為專家;陳秀嘉就學時,甚至是出社會下班後,仍研讀程式語言,一步步磨出硬實力;曾博昇擔任數位長,跨界重新學習,以新工具協助會計流程,推動3000人的資誠數位轉型。
三人將經歷當磨練,將「學習」視為「技能」,寫下自己成為搶手人才的故事。以下是《遠見》邀請三人對談的精華摘要:
過去工作中,哪件事影響最大?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請問你的職涯發展脈絡為何?過程中帶給你重大影響的時刻為何?
曾博昇(以下簡稱曾):我是資誠國際稅務及移轉訂價負責的合夥人。進入資誠17年,期間派到荷蘭工作三年半,那裡工作方式很不一樣,我曾按照台灣的習慣,顧問案結束之後才跟客戶收費,結果荷蘭是兩週結一次帳,主管問我為什麼沒開帳單?直說「你這樣一直花我的錢,可以滾回台灣了。」後來我也拚命跑生意,讓我每兩週都能開出帳單,並且學荷蘭文,來融入當地。
後來我回台灣服務大型客戶,三年前開始擔任資誠數位長,推進數位轉型。我曾問主管,我沒有數位背景,為什麼是我?他跟我說,大部分人有慣性,但我願意去碰新的東西。
我想,這可能因為我專攻國際稅務,各國規定推陳出新,工作上每件事情,對我來說,都是新的。
43歲的曾博昇,是資誠數位長暨全球稅務服務主持會計師。沒有資訊背景的他,在40歲時接下資誠數位長,帶領公司數位轉型。張智傑攝
陳秀嘉(以下簡稱陳):我在LINE TAXI擔任數據策略經理,原本是社會學背景,程式語言都是自學而來。為了增強專業技能,我剛畢業的時候,6點下班,7點就跟朋友組讀書會學習程式語言,一步一步把技能補上。
後來我到一家航空公司擔任資料倉儲,也曾因緣際會到廣東的一家月子中心擔任營運總監,現在則加入LINE TAXI,透過分析數據,理解人與空間的關聯,提出解決方案。
我一週大約花20%時間,協助業務單位做例行報表觀察,另外50%時間,針對專案進行腦力激盪,剩下30%,則會組織一個長期的讀書會,提升各部門數位能力。
范旭承(以下簡稱范):我在念台大社會系大三那年,跟幾個朋友創立售電公司「瓦特先生」。
當時電業法修法,除了台電,其他人也能賣電,我們覺得綠電售電在台灣是滿初期的階段,如果能推一把,會非常有成就感,所以就創業了。
但因為過去沒人做過,我們在申請買、賣電時,都遇到質疑,推銷時還被問「你是不是想要來騙我的錢?」後來花了很久時間,才找到前面兩個客戶。當我真的賣出全台灣第一度綠電時,覺得自己死而無憾了。
去年,我們把瓦特先生賣給太陽能開發業者,創業團隊決定到不同的能源產業發展,我則在離岸風電公司擔任分析師。
遇到挫折,怎麼挺過難關?
問:你們工作中有哪些有趣、困難,以及有成就感的地方?
范:之前創業時,挨家挨戶向小商家兜售綠電,跑了幾百家,才發現這些客戶資格不符:用電量要達一定等級,才能購買綠電。
我們沒讀通法規,全部白費了,那時真的想放棄,覺得自己能力不夠,產業水又太深。直到終於賣出綠電,感覺好像做一件好事,做出一點貢獻,這種感覺很好。
25歲的范旭承,大學畢業前共同創立「瓦特先生」,賣出台灣第一度綠電,寫下台灣再生能源史里程碑。張智傑攝
曾:我覺得有趣跟困難是一體兩面,它困難,所以有趣。
例如,客戶要到全球各地投資,我們必須在高度時間壓力下完成給客戶的可行方案,所以曾在除夕夜開了三、四個小時會議,全家都在等我吃年夜飯。
但最終與客戶一起解決問題,那種一起打拚、互相信任的感覺,很有成就感。
其實,工作隨時都很挫折,大部分的人會怨天尤人,但事實上,你沒有辦法改變除了自己以外的事,只能調整自己的想法或做事方法。
陳:我也覺得有趣與困難是一體兩面。我們舉辦過資料分析讀書會,給不同部門參與,這有難度。因為必須準備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教材,引起興趣,並讓大家學到東西。
所以,每當有人說「你看看這個報表,這樣打幾分?」感覺幫助到別人,是很有成就感的一刻。
考慮跳槽時,最重視哪些條件?
問:你們都是市場上的搶手人才,如何選擇工作?
范:這個產業很新,有實務經驗的不多。我們四位創辦人離開瓦特先生後,一連接了兩天的工作邀請電話。
台灣土地很小,不像澳洲有整片沙漠可以蓋太陽能板,只能運用海上資源發展離岸風電。這是台灣未來能源藍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加上這份工作能發揮售電專長,符合我的期待。
陳:主要考慮個人成長、公司的氛圍,以及產業本身。LINE TAXI符合我有興趣的人口、空間主題,也有重視數據、不怕試錯的文化,滿符合我的期待。
曾:就我來講,父親在中科院一輩子,母親在三峽國中做到退休,受到父母影響,我有個觀念:想把一個工作做到極致。我比較沒有考慮轉職,因為一直都有不同的使命跟角色讓我去突破。
問:你們覺得工作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曾:第一,是做到你不確定可不可以做到的事情。第二則是在工作、家庭、健康都圓滿,一種平衡式的成功。
陳:我在求學時比較沒有自信,遇到不少貴人,才有今天的我,所以,工作時也花很大一部分時間做mentor(導師),給予部屬自信,是我認為的成功。另外,工作與家庭都能有成就,維持平衡。
32歲的陳秀嘉發揮社會學訓練的空間、人口學專長,加上扎實的資料分析能力,變身成為LINE TAXI數據策略經理。張智傑攝
范:我覺得成功,是有天我已是爺爺或爸爸,可以很驕傲跟孩子或孫子說,我以前做了什麼事情。
如何提升競爭力,擺脫「哀怨一族」?
問:有沒有什麼能鼓勵大家保持競爭力的建議?
曾:不要看短線報酬,而是看長線,看你想達成的目的。我畢業時若到金融體系,薪水是資誠兩倍,但那不是我想要的,不看短期報酬,專注於最大化學習,等到你統統學起來、累積實力後,報酬只是順帶的,自然會達成。
陳:我常收到想跨域的朋友詢問,我會說擇你所愛,不要設限,跨域常會遇到冒牌者效應,但要堅信想走的路,好好學習,並達成目標。
或者說,愛你所擇。有時聽到學生說「這個科系是我爸媽叫我選」,所以沒有好好學,但離開校園後,學習變得非常昂貴,如果你已經選擇了,就愛你所擇,試著去喜歡你已經選的東西。
范:我覺得不要害怕改變現狀。不管是大環境或自己。我們一開始創立售電公司,雖然沒人做過,但也讓我們變成獨特的角色。
家人、朋友沒有人聽得懂我在做什麼工作。但,也是因為我們打破現狀,才會有新市場跑出來。
社會不斷地在改變,包括博昇在做的數位轉型,也都是突破體制,而這樣做,就是創造更好未來的必經之路。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