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真宮縮與假宮縮如何判斷?我要生了嗎?孕媽咪宮縮不憂心,看完讓您輕鬆弄懂差異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21年04月20日16:00

生理性宮縮

宮縮的感覺,對初次懷孕的孕媽咪來說,肚子偶爾感覺緊緊的,有時還帶點悶痛感,不熟悉的感受經常讓媽咪感到不安。婦產科醫師毛士鵬解釋,懷孕期間,子宮隨著胎兒長大逐漸被撐大,妊娠初期,腹部的悶痛感,就像月經要來不來時的不舒服,通常是源於子宮充血的感受,其特徵是持續的悶痛,而宮縮則是一陣一陣地發生,約於孕期28周之後,會經常出現,其原因來自於子宮收縮,且多半屬於生理性的肌肉收縮。
生理性宮縮發生的原因,一為子宮被撐大而產生的回彈力量所致,二為胎兒驅動保護機制所致,例如:當媽咪運動較劇烈,腹部搖晃讓胎兒感覺不安全時,便會啟動子宮收縮,讓自己所處的環境能儘量穩定下來,因此,生理性宮縮一般能藉由休息獲得緩解。
生理性宮縮的特徵為:不規律、發生頻率的間隔至少20~30分鐘以上,且透過休息就可以緩解,毛士鵬醫師表示,所謂透過休息,就是離開現在的動作,如果走路時發生生理性宮縮,就坐著休息一下;坐著時發生,就躺著休息一下;忙碌時發生,就停下手邊工作,直到子宮收縮狀況緩解為止。

 

因疾病所伴隨的宮縮

除了生理性收縮之外,子宮還可能因為母體疾病或過勞而出現收縮,包含泌尿道感染、拉肚子或急性腸胃炎等疾病,以泌尿道感染為例,由於膀胱位於子宮前方,感染發生時,因為與發炎位置距離太近,身體感受到威脅,進而容易引發子宮收縮。另外,孕媽咪太過疲勞、行房或進行激烈運動時,也可能因此造成子宮收縮,其中行房所引起的子宮收縮,多為乳房接受過度刺激或是精液中的前列腺素所導致,因此若行房過程中出現宮縮,建議可以先暫停並休息,讓宮縮情況稍微緩解。
(推薦文章:產後甜蜜性愛變折磨!照顧寶寶、擔心傷口撕裂……老公體貼支援,老婆才有心思愛)
毛士鵬醫師解釋,若子宮頻繁收縮的原因是因為泌尿道感染或腸胃不適,媽咪只要接受對症治療,宮縮狀況就能緩解,無須太過擔心,且這類因為疾病、過勞或運動所引起的宮縮,通常比較不需要透過藥物來進行治療,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待疾病症狀或過勞情況解除即可緩解宮縮。

孕期哺乳多觀察

懷孕期間,媽咪乳房較敏感,容易受到刺激而引發子宮收縮,正在哺乳的媽咪建議可以觀察自己的狀況,再決定是否讓寶寶離乳,例如:如果孕期持續哺乳,身體會感到疼痛不適,可嘗試逐漸讓寶寶離乳,或是持續哺餵至妊娠7個月時,再觀察哺乳是否會引發不適或頻繁宮縮,若不致造成子宮收縮,可繼續哺餵,若頻繁宮縮並引發不適,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後,讓寶寶暫時停止吸吮或漸漸離乳,以避免有早產風險。

 

避免瞬間運動

臨床上,常見孕媽咪因為瞬間的宮縮疼痛就醫,其原因常是因為一時著急趕公車、趕捷運或是急著跨步向前接電話後,就開始因為宮縮而感到疼痛,毛士鵬醫師解釋,因為是突然的動作所造成的瞬間子宮收縮,因此強度有時會比較明顯,雖然透過休息能夠緩解,但仍建議孕媽咪還是儘量放慢生活節奏,避免讓胎兒因為感受緊張而驅動宮縮,或是因為明顯的宮縮讓自己焦慮。

 

宮縮感受因人而異

當子宮收縮,子宮肌肉呈現緊繃狀態,此時子宮周遭的血流量會減少,但不會使健康的胎兒發生缺氧或負面影響,惟當胎盤或臍帶功能不佳,或是有臍帶繞頸的情況時,才需要擔心宮縮對胎兒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時,子宮收縮時,無論是生理性宮縮或伴隨疾病而來的宮縮,依每個孕媽咪的疼痛耐受度不同,有些媽咪會感覺悶痛,有些則只是感覺緊繃而已,而這種悶痛無法透過止痛藥來緩解,必須使用子宮收縮抑制藥物,才能讓子宮肌肉變得柔軟而不致引發緊繃與疼痛。

 

規律宮縮須迅速就醫

毛士鵬醫師提醒,當子宮收縮的頻率規律又密集,且無法藉由休息舒緩時,建議孕媽咪必須立刻到醫院報到,例如:懷孕中期,每15分鐘出現1次,並且持續1~2個小時,就可能為危急狀況,有早產之虞;懷孕後期,每3~5分鐘出現1次,即可能為產兆(產兆的發生,除了規律宮縮,通常還伴隨著子宮頸擴張、落紅與破水)。
(推薦文章:「3大產兆」破水.落紅.陣痛 ,代表即將臨盆?三分鐘教您判斷異常產兆!)

規律宮縮的出現,如果是未足月,可能是胎兒急著出生的早產徵兆;若是已足月,則是即將臨盆的訊號。因此,一旦出現規律宮縮,建議孕媽咪儘速至醫院確認,以提早做好安胎或待產準備,此外,若宮縮合併有出血或破水等症狀,即便頻率不規則,也可能有早產風險,仍然必須立即就醫。

 

早產風險

越接近臨盆,孕媽咪子宮頸的長度會越來越短,如果預產期之前就發現子宮頸有變短的傾向,就可能出現早產風險,例如:當子宮頸測量為2.5~3公分時就須警戒、2.5公分時就必須進行安胎,當數據量測小於2公分時,胎兒幾乎於3天至1周內一定會出生,想安也安不住。

 

子宮收縮藥劑

臨床上,若經醫師評估,擔心孕媽咪宮縮會造成早產風險,通常會開立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常見使用的藥物有3類:

1.口服型的子宮收縮抑制劑:抑制效果最明顯,但副作用也最強,容易造成孕媽咪心悸與喘,極少數嚴重者還可能引發肺水腫。

2.鈣離子阻斷劑:為降血壓的用藥,但使用在孕婦身上,降血壓效果不明顯,透過阻斷鈣離子的方式抑制子宮收縮,效果較口服子宮收縮抑制劑為慢,可是較不易引發副作用,只有少數孕婦會有頭痛的副作用。

3.自費針劑:費用較高,效果明顯,通常使用在可能早產的危急情況,例如:20周~34周之間,胎兒迫不及待想出生的情況。

 

毛士鵬醫師表示,當胎兒真的想出生,安胎藥的作用只能儘量拖延、拉長胎兒待在子宮內的時數,例如:34周前若寶寶有早產跡象,必須施打肺泡成熟針,施打後必須經過12~48小時讓效果充分發揮,這時使用安胎藥就能協助拖延時間,但通常很難達到讓胎兒待到足月後再出生。

 

妊娠28周後輕鬆數胎動

生理性的宮縮於28周後容易經常出現,如果明白這是自然的現象後,媽咪還是有所擔心,就建議可搭配留意胎動,毛士鵬醫師建議,孕媽咪可以觀察自己的胎兒是屬於好動型,還是文靜型,如果是好動型,2小時有活動1次就沒問題,如果是文靜型,4小時有活動一次就可以放心。

平均而言,孕媽咪若感到胎兒太安靜,已經過1~2小時,仍沒感覺到胎動,此時建議可以吃點東西或做點緩和運動,嘗試引發胎兒的活動,也可以直接再等待2~4小時,只要有感受到胎兒的活動即可解除警報。
(推薦文章:胎動是什麼感覺?護理師妙答:就像小魚在肚裡面吐泡泡)

 

真假宮縮

毛士鵬醫師認為,一般常見「真宮縮」與「假宮縮」的說法是從英文字面上翻譯而來(True contractions & False contractions),但實際上無論是「真宮縮」或「假宮縮」,在母體身上都確實發生子宮收縮的事實,因此,若孕媽咪對字面意思感到困惑,不妨將所謂的「假宮縮」,即生理性宮縮,視為是不會引發生產行為的「無效宮縮」,而「真宮縮」則是伴隨落紅、破水與子宮頸擴張等產兆的「有效宮縮」。
(延伸閱讀:孕肚大小怎麼看?每個媽咪的孕肚都是獨一無二,路人甲跟親戚別再說太小了!)
(延伸閱讀:你以為胎教只是對著肚子說說話嗎?錯!醫師針對不同週數的胎兒,給出不同的胎教,顛覆你對胎教的觀念)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