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瑽寧醫師
互動遊戲是社會化的必經之路
「玩遊戲」其實分為三大類:獨自遊戲(Solitary play)、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以及互動遊戲(social play)。孩子自己玩玩具,稱為獨自遊戲,但孩子不見得能完全被滿足。在同一個空間,孩子各玩各的沒有互動,稱為平行遊戲,雖別有一番樂趣,但沒有互動。對兒童發展而言,互動遊戲還是比較重要。
嬰兒大約三個月大就會想與照顧者「互動」,許多兒科醫師會跟嬰兒玩遮臉遊戲,是其中一種互動方式。幾乎所有嬰兒在六個月大,都會與父母玩簡單的躲貓貓遊戲,如果九個月之前對躲貓貓遊戲沒有反應,就有自閉症的可能性。
一歲後的幼兒,開始把玩具帶入遊戲,稱為「模仿互動期」,如將香蕉拿起來當作電話,藉由玩具或物品,來模仿生活觀察到的動作。除了模仿之外,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喜歡玩你追我跑。
兩歲之後,孩子開始「建立自我意識」,互動遊戲如果不如己意,開始會嗆聲大吼不要,這個年齡的孩子,互動遊戲變得更有戲劇性,及更多的角色扮演。由於自我意識強,語言卻在起步,容易吵架、打架、搶玩具,甚至生氣尖叫、暴走,這些行為代表他內心的挫折與沮喪,需要教導,毋須太過苛責。
學齡前的角色扮演
從三歲開始,孩子有能力在大腦建構幻想的世界,會將自己投注在某個超級英雄或虛構角色中,稱為「角色扮演期」。一群孩子在一起,互動與合作遊戲會大量增加,他們在團體生活中被迫學會「共好」,包括輪流、同理、分享、協商等技巧,都會在互動遊戲中學到。
觀察夠敏銳,會在孩子的遊戲中,窺探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如喜歡假扮超級英雄,拯救弱小,或許是擔心自己被欺負,才會扮演與真實生活相反,或最不想成為的角色。此年齡的孩子,也會開始在遊戲中交到好朋友。四歲前每個人都是同學,四歲後會有幾位同學,成為要好的朋友。下課時會膩在一起,也因為太常互動,很容易一言不合而吵架。
學齡後才懂遊戲規則的意義
學齡前的互動遊戲就是生活本身,學齡後的互動遊戲,功能會漸漸轉變為生活之外的休閒。如上學累了一天,回家就想跟爸爸下象棋、打電動,或者一起打球等,都是將互動遊戲當作抒壓管道的例子。
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可以慢慢理解遊戲規則的重要性,也幾乎願意遵守而不作弊,如參與球類運動並遵守比賽規則。不過除非在電玩世界中,否則在真實世界要求孩子像學齡前一樣扮演蜘蛛人、蝙蝠俠,他們通常覺得很幼稚而不願配合。
唯有從互動遊戲中,孩子的發展遲緩、語言障礙、情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才有機會及早被發現,進而及早治療。「互動遊戲」很重要,當然也要避免揠苗助長的行為,強迫孩子遵守超齡的規矩,搞得親子氣氛不佳,得不償失。
--------------------------
【愛家顧問團】
林子軒 獸醫師
貓科動物會有躲藏行為,即使是在休息或者不戒備狀態,都會躲起來。因為貓咪在大自然下,直接躺在平地上休息,很可能會遭其他掠食者捕食。雖然現在的貓都養在室內,但仍保有野生動物的天性。
貓咪緊張害怕會躲起來,通常都會選擇狹小空間,如櫥櫃間的空隙。如果此現象常常發生,可能有慢性焦慮的問題,就像我們沒事不會去找防空洞休息,而是在自己舒適的地方休息。貓很需要私密的空間,釋放牠一整天的焦慮跟壓力。建議可以找一個空間,用布蓋上,讓外面無法直接看到裡面。除非天災人禍、看醫生,否則不要沒事伸手去摸牠。
左涵瑄 臨床心理師
躲貓貓在發展心理學是一個很重要的遊戲,皮亞傑提出物體恆存的概念,雖然沒有看到東西在桌上,卻知道東西就在那裡,這個概念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過程,養成同理心或建立依附關係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皮亞傑的實驗中,發現4-8個月大的孩子,可以找到沒有藏得很好的東西,但如果將原本藏在A地點的玩具換到B地點,8-12個月大的孩子只會在A地點一直找玩具。12-18個月大的孩子,如果看到玩具被挪移,會記得去B地點找。18-24個月大的孩子,不需要目睹玩具轉移,會自動去別的地方找尋。
年紀小的孩子玩躲貓貓,無法把自己藏得很好,因為他還沒發展出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這個遊戲不只訓練認知發展與同理心,還可以從找尋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找不到時要不要繼續找?有沒有去猜測人躲在哪裡?孩子若有物體恆存的概念,對於分離焦慮也會降低。
陳木榮 小兒專科
從古至今,躲貓貓不斷在經歷一些轉變。有一種是一人找多人,另外一種是布矇住眼睛去找人。古書上記載唐明皇與楊貴妃在玩的躲貓貓屬於後者,他們會拿香囊掛在袖子上,讓蒙眼的人循著氣味找尋。其他國家也有舉辦過躲貓貓大賽,甚至還有躲貓貓的金氏世界紀錄,比誰躲得最久,或比誰躲的技巧最好。
但躲貓貓要注意安全,有些小朋友躲在不安全的地方,為了怕被別人打小報告,不讓其他人知道自己躲在哪裡,最後大家都找不到。曾有小朋友躲在抽屜裡,最後沒人找到他,都去做各自的事,好險小朋友有敲抽屜門,別人才發現他在抽屜裡。所以父母要教導玩躲貓貓時,設定危險界線,如甚麼地方不能躲,甚麼地方不要去。
加入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LINE好友,育兒健康、教養訊息不錯過!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