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是理直愈要氣和:讓孩子學習優雅的語言
四十年前我剛到美國的時候,跟當地人接觸,有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我上下車時關車門,好幾次發現美國朋友會用特別的眼神看我。有次終於碰上個心直口快的美國人,問我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或不開心。
我說:「沒有啊!你為什麼那麼問?」
那美國朋友摸著胸口笑笑:「還好,我還以為你不開心呢!因為你關門那麼重。」
#
我當時心想,我關門重了嗎?我在國內都這樣關車門啊!從小我母親就總是叮嚀我上下車要用力把門關緊。
但是後來我注意看美國朋友關車門,確實比我輕得多,那是因為他們車子一般狀況比較好。相對的,早年在臺灣車子常不怎麼樣,好幾次新聞報導:有人因為車門沒關緊,開到半路轉彎,車門突然開了,把人摔出去,造成悲劇。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是我的房東對我說:「關水龍頭輕輕關上就好,不必那麼用力,用力太大,裡面的橡皮墊反而容易壞。」接著他好奇地問我:「你在你的國家是不是都很用力關水龍頭,是不是因為你們的水龍頭比較差,容易漏水,不用力關不緊?」
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他傷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件事,也令我傷心。是有一天跟幾位老華僑走在街上,遠處聽見人聲喧譁,一位老華僑就說:「一定是中國人,他們講話特別大聲。」他的話又刺傷了我,所幸他又加了一句:「我們以前也講話很大聲,因為我們在老家的居住環境很吵,大雜院,講話不大聲不行。」
今天一開始說三段往事,是因為我要繼續講怎樣教小孩子說話。
從前面三個例子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即使是小動作,都可能反映你的成長環境。那麼,以今天國內的進步,車子一家比一家好,水龍頭設備一家比一家新,門窗隔音也比以前好,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輕輕關車門、溫和地關上水龍頭,而且放小聲說話?當生活環境已經不再喧譁,是不是大家就不必拉著嗓門喊;當人人都小聲說,四周更是安靜,這樣良性循環,大家就更能輕聲細語了。
一、教孩子小聲說話
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優雅,我們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放低音量跟他講話。
不是比大聲,是說理!
教孩子放低音量有很多好處。首先當你把聲音放小,就得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衝動。你既然不跟人家比嗓門,比誰的聲音大、氣足,當然就是比「誰的理直」。
控制音量是講理的第一步!
為了讓孩子懂得講理,大人從孩子一出生,就應該跟他輕聲細語地講話。你是說給孩子聽,不是說給大家聽,你們彼此聽到,不是就夠了嗎?
聲音是可以感染的,當你走進圖書館,自然會把動作和聲音放小,對不對?同樣的道理,當你走進一個吵得像蛤蟆坑和雞窩的餐館,是不是自然會拉大嗓門。我有位開中餐館的朋友,他餐館裡的客人特別安靜,我問他怎麼辦到的。他一笑說:「簡單!就是即使客人大聲問話,我們都彎著腰,靠近他們,用很小聲回答。加上四周客人說話的聲音都不大,就算原來愛拉著嗓門講話的人,也自然會改。」
所以,如果你從來都大嗓門,現在有了孩子,也試著把聲音放小,由你開始,來感染孩子吧!
小聲說話才能大聲罵人
輕聲細語還有個好處,是使你有比較大的「表現情緒」的空間。舉個例子,如果你平常已經是大嗓門,今天生氣訓孩子,你還能把聲音放多大?相對的,如果你平常都輕聲細語對孩子說話,今天稍稍把音量提高,孩子是不是就能有所警覺?不只對孩子,對每個人不都一樣嗎?一個平常和顏悅色的人,哪一天只要音量加大,四周的人都能感覺到:「他可能有話要說,他可能心裡不痛快,要發作了!」
更高的境界是:即使你生氣要罵人,也可以用語氣表現,而不是用聲音表現。這對孩子是很好的機會教育,我看過很多有教養的孩子,即使在學校吵架,都把聲音壓低,唯恐打擾到別人。也在宴會上看過,媽媽跟孩子不高興,壓低嗓子罵,孩子雖然不服,也壓低嗓子回答。各位想想那畫面,是不是表現了雙方的自制。一個從小就能自制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更懂得控制情緒,與人相處。
二、灌輸孩子正面的能量
什麼叫正面能量?很簡單,孩子把杯子打翻了,你趕快幫他扶起來,看他身上有沒有弄濕。這時候,你說:「還好!杯子裡還剩一點呢!快喝了!幸虧沒弄到身上。桌子髒了,你看阿姨過來擦了,等下謝謝阿姨。」
如果孩子夠大了,更好的做法是:一邊說沒關係,一邊教小孩把杯子扶起來,自己看看衣服有沒有濕,然後叫小孩去拿抹布來把水擦乾淨。如果剛好阿姨拿了抹布過來,最好也能讓阿姨把抹布交給孩子,教孩子自己擦,同時也要謝謝阿姨。這樣產生的正面能量更大,因為小孩一次學習到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相對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打翻東西,也不問青紅皂白,先過去一巴掌,大吼著罵。孩子接著哭了,又一巴掌:「不准哭!」
各位想想,這兩種教育方式有多大的差異!
當一個人成長在正面思考的家庭,他的挫折耐受力會比一般人高,將來遇到任何不順的事,都會從「感恩」的角度想:「幸虧沒有人受傷!錢被偷了還能再賺!」、「碎碎平安,碗砸了,人沒割傷,算是幸運了。」
現在請各位想一想,你自己從小,家裡都用怎樣的方式講話?當你考好成績,朋友誇你,你媽媽對朋友怎麼說?她會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很努力,所以考得不錯。」還是只要有人誇你,她就哼一聲:「得了吧!矇上的!」
當有人讚美你祖母健康長壽,她會說:「感恩!感恩!托大家的福!」還是說:「咳!混吃等死啊!」(因為很多老一輩愛用負面的說法表示謙虛。)
當你出門玩,你爸爸會說:「你不會又搞到半夜回來吧!小心被人搶!」還是說:「早點回來!現在治安不好。」
孩子冷天出門,你會說:「為什麼穿那麼少?你想著涼啊?你上次感冒還不夠嗎?」還是說:「天涼,多穿點,免得再著涼。」
當你出國旅遊,被扒手扒了,你會說:「怎麼不扒別人,扒我?我真倒楣!」還是換個角度說:「希望大家因為聽說我被扒,下次去這個國家能加倍小心,不被扒。」
請注意!如果你生長在一個總是從負面思考的家庭,可能你也習慣於負面思考,如果你不改,你孩子也就可能做負面思考。即使正面的事,都用負面的語氣表現,這是很不健康的,必須改正!因為這樣說話的人,會喜歡揶揄別人,惹人嫌,而且會影響他自己的快樂指數。
摘自 劉墉《劉墉談親子教育的40堂課》/台灣商務
數位編輯:王信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