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中國「軟硬交織」的統戰手段 學者:主要目的「分化台灣及寒蟬效應」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03月27日10:30 • 發布於 03月27日06:51 • 鄭佑漢採訪

近期台灣藝人轉發「當歸貼文」、中配網紅亞亞爭議、青商會訪中到富察因叛亂罪遭中國判刑,一連串統戰與滲透的認知作戰,引發社會關注。學者黃兆年受訪時指出,中國「軟硬並進」統戰策略,真正目的是分化台灣內部,製造對立;學者孫國祥則強調,台灣須跳脫「一中」框架,才能主導自身論述。#央廣記者鄭佑漢 採訪報導

近期許多台灣藝人轉發中國外交部的「當歸貼文」,進行政治表態,台灣青商會總會大陸委員會組團赴中國參訪,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親自接見,鼓勵青創赴中投資,並傳言中國盼能邀請里長組團訪中;另外,中配網紅亞亞因統戰等言論,遭註銷居留,強制遣返中國,國台辦提出設「台獨舉報專欄」反制;到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李延賀)因煽動分裂國家罪,遭中國判刑等,一連串中國對台「剛柔並濟」統戰行動,凸顯統戰策略從文化、經貿到法律手段,意圖深化影響力,並分化台灣社會認同。

「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台灣青年成統戰目標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指出,中國對台策略已走向「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雙面統戰手法,一方面透過灰色地帶操作如共機擾台、科研船與海警行動製造台海緊張,另一方面則加強針對台灣青年的拉攏工作,例如國際青商會訪中,顯見中方藉此釋放利益,並設置KPI來擴大統戰滲透力道。他強調,這些活動背後的真正意圖是利用「以台灣青年影響青年」來操作,進一步擴張中共的意識形態宣傳。

陳冠廷提醒,部分中方提供的「誘因」背後藏有風險,例如鼓勵台灣青年申辦中國居住證、身分證與置產,可能觸及台灣法律對國籍與戶籍的規範,應提高警覺。他強調,真正的交流應該是無目的性的,而非由國台辦或中共資助的有計畫宣傳行為,國人應強化辨識統戰行動,避免無意間成為中國對台滲透的工具。

恩威並濟的統戰手段 目的恐怕是讓台灣無法凝聚共識

政治大學國發所所長黃兆年表示,中國利用「恩威並濟」的統戰策略,看似矛盾,實則卻具有相輔相成的操作邏輯。他解釋,中國一方面試圖透過補貼、宣傳與文化交流等柔性手段,製造更多「認同中國、支持統一」的友善聲音;另一方面,卻又藉由對出版界或媒體界採取高壓懲罰,打壓批判性聲音,進而讓台灣形成寒蟬效應。

黃兆年指出,這類操作旨在提升中國形象與政治認同,更深層的戰略目標,是希望激化台灣內部的政治對立與社會分裂。他解釋,中國很可能希望藉由這種兩面手法的操作,讓台灣社會內部「對中國的想法極化並對立」,讓民主制度更難以形成共識。黃兆年說:『(原音)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他(中國)除了講好中國故事,讓大家喜歡中國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潛在輿論操作的目標,是希望以台灣為例,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內部發生對立、發生分裂,也許他兩手做法剛好可以造成像台灣這樣的民主社會,內部的差異跟多元性來被極化,然後讓民主的運作更加的困難,更不容易形成共識。』

黃兆年表示,即便中國知道柔性與強硬策略可能互相抵銷其成效,但其潛在收益,正是在於造成台灣民主社會的內耗與失能,進一步削弱台灣的整體凝聚力與國際信任。

交流或統戰?國際社會對中國「利多」操作產生質疑

面對來自中國的恩威並施,台灣社會普遍知道該保持謹慎,黃兆年提到,在「理想化的兩岸交流」與「統戰操作」之間,總會存在模糊空間。他強調,真正的民間交流應該建立在對等、透明、互惠的基礎上,若出現不對稱的資訊獲取、單方面政治宣傳甚至經濟補貼誘惑,那可能就是統戰或認知作戰的一部分。

黃兆年進一步解釋,從國際社會角度觀察,中國已在全球多地展現出「銳實力」擴張,不論是學術交流還是媒體合作,往往伴隨高度政治性介入。不過,他指出,台灣因長期面對中國威脅,一定程度上已有警覺性,然而,國際社會近年逐漸意識到對中國的「利多」背後政治性的目的,意識到問題嚴重,紛紛建立防禦機制,黃兆年說:『(原音)也可以看見北京的這樣的一個操作,事實上是用心何在,及他這樣的做法,最後之所以也許沒有辦法達到北京想像或理想中的一個效果,其實就是在於這些柔性做法,跟比較強硬做法彼此之間會某種程度的相輔相成外,也互相抵消,就是說大家對於北京對於中國的好感度,事實上是會被相互抵消。』

學者籲跳脫「一中框架」 台灣才能主導自身敘事戰場

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孫國祥表示,中國對台統戰操作,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建立於長期系統性「文化統一工程」策略。他分析,自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時代起,北京已將台灣內部的族群文化進行分類,分別透過文化敘事強化中國主導權,並削弱台灣的主體認同。

對於中國以「兩岸交流」名義所推動的統戰活動,孫國祥指出,在賴清德總統將中國明確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後,相關部會與學術機構應儘速建立交往準則,落實「嚴格管理、適度應對」的原則,避免在不對等的場域中落入對方預設的宣傳框架。

孫國祥強調,中國之所以能有效推進對台的認知作戰,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社會普遍仍接受北京建構的「一中論述」下,台灣若無法跳脫框架,自建論述場域,持續被困於對手設計的敘事空間中,將在國際輿論與內部認知上陷於被動,孫國祥說:『(原音)因此我個人認為認知作戰,一個最釜底抽薪的辦法,當然就是所謂的一中架構,換言之就是說,如果台灣沒有辦法真正、不管是逃脫或者是對抗,或者是反對一中的框架,那說實在的我們的認知作戰,可能也是比較是非常的小規模的或片面的。』

孫國祥表示,台灣在應對中國統戰與認知作戰的過程中,除了制度與法律上的強化,更應培養整體社會對資訊戰與敘事操控的識讀能力。他強調,當中國將統戰操作常態化、制度化,台灣更需強化對民主價值的理解與認同,才能在外部壓力下維持社會的集體理性與穩定,他指出,畢竟認知作戰的終極目標不只是影響認知,更是動搖台灣民主社會凝聚與共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