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歷百憂解2 解鎖中國史:讀懂一場3000年皇權賽局【加贈 朝代大事年表 全彩拉頁】》李文成著
編按:
了解中國,是現今理解全球政經局勢時,繞不開的核心話題,距離太近的我們,卻往往被蒙上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濾鏡。新生代歷史老師李文成是Podcast《一歷百憂解》創辦人,至今收聽人數已破10,000,000人!他結合財政專業知識,在新書《一歷百憂解2 解鎖中國史:讀懂一場3000年皇權賽局》中,希望用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在中國史的群雄逐鹿過程中,最後脫穎而出的人,是在管理制度特別厲害,或有什麼獨到之處?
中國史3000年變局,離不開「選人」與「制度」。書中用語取材有哏,五大角度結合稗官野史,看一次就記住、串接古今:皇權爭奪、用人選才、財政經濟、改革陣痛、帝國轉型。
在周王朝,血緣是唯一的財富密碼
大抵新王朝的建立基礎,都是基於避免重蹈前一個執政者的「錯誤」上,但為了避開舊解法,結果卻大異其趣。例如殷商到晚期減少人殉,這點周王國仍繼續沿用,雖殉葬制度沒有立即消失,甚至到春秋時期都還有秦穆公讓子車氏三良陪葬的悲劇,但周出土的遺跡,已遠遠沒有商中期那種大規模。至於王者若要立威,透過繁瑣複雜的禮儀制度來增加厚重感,就可避免一舉消滅國家勞動力這樣竭澤而漁的作為。
另一方面,商王因為疏遠自己親戚、重用「沒有血緣關係」的小臣來擴權,這一點導致整個國家在滅亡前已經分崩離析,這樣的歷史教訓,周王絕對沒有忘記。於是從周武王開始,他把新征服的土地「封」給自己的兄弟子姪,並由他們進行「建」設,由此逐步把周人的統治範圍從渭河平原,一直往黃河下游延伸。
武王過世後,由於攝政大臣周公的強勢,讓其他諸侯感到不滿,於是管叔、霍叔、蔡叔三位周公的兄弟與商王後裔武庚聯手,掀起了王朝建立後最大的危機—西元前一○四二年的三監之亂。當然這裡還涉及一個千古謎題,究竟周公到底有沒有代替他姪子,輔佐成王輔佐到人家王座上去?
司馬遷的《史記》也留下兩條互相矛盾的記載,但這也可以說明到漢代為止,並沒有一錘定音的史料可以證明周公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要想獲得權力,則必須要有足夠實力與之相配,周公充分驗證了這項鐵律。他親自帶兵,從渭河平原開向中原伊洛地區,經過三年努力,徹底打服了諸侯的軍隊,並加封更多功臣與後代直到東海之濱。自此,據有山東半島的齊國、魯國,遠在北地的燕國,近在王畿的衛國,皆加強了分封諸侯與王室之間的聯繫,並將權力最後歸還給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的成王,平息天下人的悠悠眾口。這就是白居易詩句所言:「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周公或許基於平衡朝政的考量,也避免新王朝甫一建立,就像商王朝九世亂政時期一樣,因為兄終弟及導致一連串的爭權,國家因而衰亡,最後給後世定下了嫡子繼承的體系,並由此拉開周王朝數百年的統治。
這種以遠近親疏關係,確立彼此責任義務的體系,簡單卻深刻,也方便王室執行。唯一會讓這套系統失靈的,只有可能是時間—隨著諸侯與君主之間不再具有濃厚的血緣關係,或者中央對地方的爭執判決不公,都有可能讓中央的權威逐漸減少。
之所以說「用人唯親很安全」,原因在於彼此利益綁定在一起,就好像正常狀況下父母與小孩不會有太多利益衝突,唯一會希望對方比自己更好的關係,就是師長與學生、父親對兒子,這是因為彼此互相綁定,這才有了孔子所講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但後來到戰國後,高度集權的中央不能再容許這種傷害國家權益的狀況,因此才衍生出「株連」、「連坐」、「滅族」的概念。
/
【點入影片,解鎖中國史】
三國到清朝,誰是中國歷史上的造浪者?沒想到強者都是邊緣人!
留言 1
lesane
用科學解決,讓結論無關於人的 地位高低。
不斷地這麼做,就能有機會減少偏見。
也就是讓結論變成 “這個方法比較好,突破了限制”
不要讓結論變成“誰比較高誰比較低”這樣別人就沒有機會用身分阻礙發展。他們純比架勢地位的 妨礙有能被瓦解”。
08月02日12:2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