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心裡苦,只是不說,是真的。
根據美國全國兒童創傷壓力網絡(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的估計,2~5歲的幼兒中,超過一半曾經歷嚴重的壓力事件。
提出這項警告的,是美國麻州的臨床社工師塔佛瑞斯(Megan Tavares)。她在網路教育媒體《教育烏托邦》(Edutopia)中為文指出,舉凡身體或情緒暴力、恐懼、被忽略、親子關係不良、接觸過父母吸毒的景象或心理健康出問題、社區暴力,甚至發生在他們有明確的記憶力或語言能力之前,以及在胎兒期間的母親遭遇、酗酒等,都足以在幼兒的心理、身體與行為模式留下長久的痕跡。
她也因此提出了「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Approach),幫助小小孩療癒當下,與建立未來面對重大壓力的因應能力與韌性。
她筆下的創傷知情照護,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像打預防針,讓孩子從小知道什麼叫做創傷、感覺是怎麼樣、可能是什麼樣的事件、知道環境中有人可以幫助他們、彼此如何互相尊重這些事等。因為小小孩雖然不太會說,但可能已經有逆境經驗。
但困難就在於,如何察覺孩子正在、或是曾經遭遇重大壓力或創傷,需要幫助。因為孩子的發展可能要到幼兒階段才會有外顯記憶跟語言能力,能夠回憶與描述事情;在嬰兒或胎兒時期的逆境與壓力,對他們而言雖有傷害,卻難以言傳。
不過,塔佛瑞斯的執業生涯發現,即使大人、幼兒園老師不知道孩子有沒有經歷過創傷或是受挫的細節,仍然能夠透過創傷知情照護提供孩子應有的特別照顧與支持。
盡量提供安全感、規律可預期的生活作息
她引述《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與作者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的研究,指出辨識的方法。孩子即使忘了曾經的傷痛,卻可能把那些反應儲存在肌肉裡,身體變得敏感,就像偵煙器只要發現一點點煙就會狂響。這些孩子日後在遇到類似的情境、心情、恐懼時,即使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也會不自覺地就出現戰鬥、逃跑、或是僵住等反應,例如暴力行為、突然提高防衛心、言語衝動、逃避、身體退縮、不知所措等,非常需要大人協助,了解他們也不自知的困擾。
她也根據經驗,建議大人如何幫助孩子緩解這些反應,作為小小年紀的社交與情緒學習。例如,讓孩子的作息盡量規律、能夠預期,並且包含帶著孩子遛寵物散步、或做瑜珈等抒壓的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動動粗活、用大量的身體活動讓他們的心情平靜;提供孩子有律動跟協調成分的活動,像是來回滾球、唱押韻的歌、玩鏡面操作對稱遊戲;在教室或家裡準備一個孩子能夠安靜舒緩的空間。
另外,這樣的幼兒也很需要安全感。無論用什麼方式,都請讓孩子知道,大人關愛他們,會幫助他們處理跟容忍這些情緒,在他們暴走的困難時刻之後,隨時張開雙臂擁抱他們回到原來的軌道。幾經操練之後,孩子也會發現,他們能夠控制心中那股如鬼魅般莫名且來去難以預期的創傷反應,讓身心都更強健。
(資料來源:Edutopia)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莊蕙慈)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