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農業金融轉型推手 吳明敏:農業金庫盼與農漁會成為「總行與分行」關係

風傳媒

更新於 2019年09月11日00:10 • 發布於 2019年09月11日00:10 • 林上祚
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表示,推動農漁會資訊共用平台後,農業金庫與農漁會有望成為「總行」與「分行」的關係。(盧逸峰攝)
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表示,推動農漁會資訊共用平台後,農業金庫與農漁會有望成為「總行」與「分行」的關係。(盧逸峰攝)

全國311家農漁會信用部6500億元存款轉存機構「全國農業金庫」,9月3日舉行「農金資訊公司」成立記者會,行政院長蘇貞昌給足面子,除出席外,還特別強調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從教授轉變為董事長」很努力在做事。從扁政府時代參與《農業金融法》立法,之後「學而優則仕」擔任不分區立委,馬政府上台後,一度墜落谷底,經歷4年漫長司法調查,如今擔任農業金庫董事長,面對全國只有6家分行的機構,吳明敏到底做了什麼改變?

吳明敏5日接受《風傳媒》專訪,說明農業金庫成立「農金資訊公司」,對於台灣農業金融體系的意義。

「銀行業是承擔風險的行業,若抱持消極態度,少做一件事,薪水領一樣多,自然就不會有做事的動力。」吳明敏表示,「很多同事跟我說,我很有體力,做事都不會累,我告訴他們,只要相信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價值的、該做的事,你就有做事的動機,完成以後也會很高興,工作是一種價值,不要把它當成負擔。」

吳明敏是《農業金融法》立法的重要幕僚,當時台灣在本土金融風暴後,有36家基層金融機構淨值為負,財政部強勢推動農漁會併入銀行的過程中,引發全國農漁會大反彈,吳明敏表示,當時民進黨南部縣市長,包括蘇嘉全、楊秋興、蘇煥智,要求前總統陳水扁呼應基層農漁會「與農共生」訴求,不能再強勢推動整併,因此才有2003年《農業金融法》立法與2004年農委會農業金融局的成立。吳民敏表示,他曾擔任農委會「研修農業金融法規」委託研究計畫主持人,當時參與的丁偉豪、林彭郎、許忠信、洪英杰、楊偉文、劉松齡,以及新莊與蘆洲農會,大多數陸續進入農金體系核心。

(延伸閱讀:農業金庫申設OBU卡關 吳明敏:被質疑要用在ODA援外,其實兩者無關

13年間 農漁會信用部逾放金額從761億降至52億

原本體質脆弱的農漁會信用部,經歷了10多年的調養,目前已明顯改善,吳明敏表示,2005年5月底農業金庫成立時,全國農漁會信用部的逾放比高達13.48%,311家農漁會信用部有107家逾放比超過15%,逾放金額達761億元,到去年底逾放比只剩下0.45%,逾放金額降到52億元。

不過,面對全台其他37家銀行的競爭,農漁會信用部顯得格外辛苦,吳明敏表示,「很多農會總幹事告訴我,老一輩的人在農會有開戶,但他們過世後子女繼承財產時,子女就直接把農會的帳戶關掉,把錢存到一般銀行。」過去農漁會信用部不僅侷限在個別鄉鎮經營區,面對行動支付、區塊鏈等各種新金融科技的衝擊,農漁會在資訊系統的投資上,更是嚴重落後其他金融機構。

其他銀行在行動支付、區塊鏈等各種新金融科技的大力發展,使得農漁會信用部在競爭上特別辛苦。(資料照,甘岱民攝)
其他銀行在行動支付、區塊鏈等各種新金融科技的大力發展,使得農漁會信用部在競爭上特別辛苦。(資料照,甘岱民攝)

吳明敏表示,台灣早期農漁會資訊系統,一共分為5個「資訊共用中心」,還有4家農會自設資訊室,農會與農會之間,彼此沒有辦法辦理「通提通儲」服務,農業金庫作為《農業金融法》所規定農漁會的上層機構,目前全台有7個營業據點,一直很期待扮演「母雞帶小雞」的角色,提供農漁會資訊系統共用服務。

吳明敏表示,「農金資訊公司」原本是農業金庫的「資訊共用部」,過去一段時間,農業金庫將北區、中區、聯合、板橋等4個資訊共用中心,成功地整合到「農金資訊公司」,截至今年7月,全台311家農漁會信用部,已有176家加入農金資訊公司,占整體農漁會存款68%,放款70%,目前只剩下南農中心的135家農漁會尚未加入。

「農漁會若整合 將成全國營業據點最多的金融機構」

吳明敏表示,農漁會信用部和分部,在全台共有1169個營業據點,一般銀行沒有據點的偏鄉、離島,都有農漁會信用部。和一般的郵局比起來,信用部可以放款,郵局沒辦法做放款,「農漁會若整合起來就是全國營業據點最多的金融機構。」

根據農業金庫規劃,「農金資訊公司」推動農漁會資訊系統整合後,除了可以提供「通提通儲」服務之外,還可以利用網路科技,提供跨行資訊整合服務,例如「e開戶」、黃金存摺、行動網銀、台灣Pay行動支付,吳明敏表示,農業金庫很期待透過農金資訊公司的資訊系統,協助農漁會轉型,「未來在網路時代,農漁會將更需要資訊化,包括農漁民健康保險管理系統、會員會籍管理、共同運銷,乃至於人事管理、薪資管理,農業金庫希望協助建立全台農漁會共同雲端資訊平台。」

吳明敏表示,農業金庫今年3月將資訊共用部分割獨立為農金資訊公司,初期採獨資方式,資本額5.5億元,當初原本規劃第9年當年損益兩平,但他希望縮短轉虧為盈的時程為2年內,因此特別要求開拓服務項目,包括安全農漁產品產銷媒合平台等,未來損益兩平之後,也會讓農漁會參與增資入股,成為農金資訊公司股東。

事實上,目前已加入「農金資訊公司」的176家農漁會,農會與農會之間轉帳交易,比照銀行分行間的「聯行往來」,免收客戶手續費,農金資訊公司向會員所收取的使用費比以前更低,吳明敏強調,未來農金資訊公司不僅收費會更低廉,透過資訊系統的共同開發,也會大幅降低個別農漁會的資訊設備投資成本。

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提到,農漁會若能整合成功,就會成為全國營業據點最多的金融機構。(盧逸峰攝)
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提到,農漁會若能整合成功,就會成為全國營業據點最多的金融機構。(盧逸峰攝)

「全台農漁會共同開發資訊系統,將可以降低新業務的開發成本,例如跨會間的通提通儲交易,將變成『分行』概念,30萬元以下的交易可免手續費。」

在成功整合農漁會資訊共用平台後,農業金庫未來該如何提升基層農業金融競爭力?吳明敏表示,推動農漁會資訊共用平台後,農業金庫與農漁會之間,可望變成「總行」與「分行」關係,農業金庫未來也會盡力協助農漁會業務轉型升級。

吳明敏:農民勤儉,桃園復興區農會存放比不到20%

吳明敏表示,農業金庫儘量在幫農漁會的忙,目前農漁會信用部的存放比仍然偏低,銀行存放比平均約7成,農漁會平均57至58%,2005年農業金庫成立時更低,只有39.25%。台灣農民都很勤儉,例如桃園復興區農會,當地農民賣水蜜桃賺了錢就存在農會,也不想借錢,存放比甚至不到20%,「放款才占存款的10幾趴,剩下80幾趴要付(存款戶)利息。農業金庫最近辦理桃園威均建設22億元聯貸,我們就把一部分額度,讓復興區等存放比較低的農會參貸。」

吳明敏說,他2017年底擔任農業金庫董事長,該年度稅前盈餘10.92億元,去年提高到12.14億元,今年1至8月的稅前盈餘已達11.84億元,不僅獲利提升,農業金庫的逾放比則是持續減少,2017年底逾放比0.52%,去年底與今年8月分別降至0.39%與0.37%。(推薦閱讀:名人真心話》閣揆任內緩漲釀王如玄辭職!陳冲嘆:從未主張漲或不漲,問題是勞動部從未弄清楚多少勞工領基本工資

長年以來背負至少6500億元農漁會轉存款的農業金庫,在吳明敏上任後,也積極開拓授信業務,放款餘額從2017年底的2186億元,成長至8月底的2463億元,公司淨值從288億元,成長到322億元。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